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地方在哪,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地方在哪

2022-05-22 06:41:31 字數 5407 閱讀 8479

1樓:

在中原地區 河南登封 三教合一 有享譽世界的少林寺 佛教;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孔子講學之地的嵩陽書院 儒教;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 道教。

2樓:叄兒

主張三教合一的是 全真道 全國道教宮觀大多屬全真道 岳麓山...

3樓:憂哉閒人

所謂合一是指在教義上大家互相學習,並不是「融合」在一起修行。(那就變成不神不佛的,根本修不出結果。)

4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在乙個神秘的地方!

那裡 ,三教合一!

人們快樂開心!

那個地方,

就在你心裡!

呵呵,稻城,亞丁,

您可以去看看!

心中的香巴拉!

呵呵,祝 好!

5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和道家,不算宗教

6樓:圯尚

每個地方都有,其實他們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什麼時候?

7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這三教,同一平台,同一起點,同一本源。

但目的不同,所以運用不同,過程體現有所不同,越往下越不同,越往上越相同,最好的都差不多,最差的都千奇百怪。

釋者出世也,道者游世也,儒者入世也,禪者出世也,武醫者入世也,然目的有所不同,而本質始終如一,無非人之圓覺,天之虛中,地之誠一,終不離究極之變化也。

然大乘中觀之不生不滅與道家還虛中黃直透反太易無盡本源何異?

小乘者,舍滅也,達上一層,舍滅下一層。大乘者,中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命完焚身時,超脫萬千無所謂命也。道者,合留也,達上一層不捨下一層,乃至極限,各取之一瓢與此合也,豎極恆長合留也。

出世無所謂後天粗命,僅需證悟圓覺之極,一切之心極也,陽極則命自了,曰不生不滅。游世需殘命,圓覺,虛中各取一瓢,合於一切之體現,不離豎更長,一切之中和也,號曰住世。然最終之極限直至兩者何有毫釐之差。

8樓:皖國笑笑生

「三教」,指的是儒、釋、道三家。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是乙個階段,唐宋是乙個階段,元明清是乙個階段。最初的階段裡,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

中間的階段是乙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只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9樓:丫丫丫

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儒、道、佛三教的發展,可以分三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乙個階段,唐宋是乙個階段,元明清是乙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隋朝,強調以儒學為主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其背景是:儒學受到佛教和道教思想得衝擊正統地位受影響。

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儒學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佛道思想得進一步傳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挑戰。

拓展資料: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乙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10樓:小兔

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趨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關的思想理論,逐漸融合。

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是乙個階段,唐宋是乙個階段,元明清是乙個階段。

最初的階段裡,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

中間的階段是乙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

只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

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拓展資料:

山西恆山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它修建在懸崖峭壁間,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廟宇巨集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型和力量 。 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體現。

11樓:匿名使用者

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元朝元朝的時候出現的就是佛儒道佛三教合。

12樓:星海無胤

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到了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13樓:蘇堤舊事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和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型別。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學者極其曖昧,對佛教融合儒道的三教合一多讚美讚嘆或避而不談、對儒道融合佛教的三教合一多鄙視不屑、甚至認為儒道好的思想也幾乎皆從佛教而來。

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乙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三教」,指的是儒、道、釋三家。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是乙個階段,唐宋是乙個階段,元明清是乙個階段。最初的階段裡,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

中間的階段是乙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只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三教合一代表

三教在社會上的客觀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現的基礎,不過三教概念的提出卻是社會意識發展變化的結果。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兩漢之間,雖然「佛教傳來以後的中國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但三教概念的出現和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率先由佛教表現出來的,三國之前人們的論著中是沒有「三教」一詞的。《廣弘明集》卷一載有《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一文,同時提及儒、道、釋三家。

以及「南北朝的《理惑論》,論儒道佛思想之一致;道安以《老子》語解《般若經》;這些可以說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見」。以後「暨梁武之世,三教連衡」,三教一詞出現在文獻上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作為強大的社會存在已經無可置疑。

時人於佛儒、佛道、儒道之間的互補共通之處,分別有很多的建議論述,尤其是「南朝人士偏於談理,故常見三教調和之說」。如孫綽在《喻道論》中雲:「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其致不殊」。

明僧紹則認為「佛開三世,故圓應無窮;老止生形,則教極澆淳」,所以「周孔老莊誠帝王之師」而「釋迦發窮源之真唱,以明神道主所通」。王治心先生就張融、顧歡等人「道同器殊」思想闡述道:「在形而上方面的道,本來是一;惟在形而下的器方面,方有釋教道教之分。

……這些都是六朝三教同源的意見,這種意見,影響於後世亦非常之大」。此外,作為體現此類理念的人物在當時也大量出現,還如沙門曇度「善三藏及《春秋》、《莊》、《老》、《易》。宋世祖、太宗並加欽賞」等等,當時諸如此類的人物是很多的。

存在決定意識,「這種情況的產生,是由於三教所依附的社會基礎和所發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就出現了「三教」的概念。

儒 道 佛真正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在隋唐還是南北朝

14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15樓:風雪夜上梁山

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真正奉行三教合一的朝代是唐朝

16樓:卿蓑

唐朝還有三教並行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隋唐,看西遊記就懂了

在我國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大約在什麼時候?

18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歷史上有過什麼三教合一麼?少聞了 我忘了是哪本書上看到的 其中有一句 大體意思是說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人學信仰 易經、道德經和孔子三者共同構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 具體點就是易經奠定了天理 道德經根據易經的天理而奠定人智 孔子根據天理和人智而奠定人序 即人倫 而就這三家的本質來說 儒家重視人道 是人本主義 以有為根本 講的是入世 道家重視天道 是自然主義 以無為根本 講的是遁世 佛家重視心道 是解脫主義 以空為根本 講的是出世 從這個層面出發 可以說儒、釋、道對醜惡的否定有許多共同點 但是並不等於對人性、正義或美好的肯定是共同的 甚至主要觀點其原則上是相反的 這是常識 所以 我個人認為 儒釋道三元共存可能 三教合一不可能 這是原則問題

19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原因:西漢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力日盛,但潛伏著危機(諸侯國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併嚴重,匈奴為患,都危害著西漢的穩定—)。漢武帝求賢若渴。

時期、人物: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主張「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並把道、法、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道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發揚光大啊。

作品:儒家經典成為國家教科書。漢武帝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教育為儒家壟斷。《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寫的。

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於什麼時候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 貴儒 又 尊道 所以說,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隋朝時,儒學家提出 三教合一 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這三教,同一平台,同一起點,同一本源。但目的不同,所以運用不同,過程...

具有政教合一特徵的宗教是A佛教B伊斯蘭教

b試題分析 伊斯 蘭教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徵的宗教,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為紐帶,統專一了屬阿拉伯民族,完成了創立宗教和建立統一國家的雙重歷史使命,故選b。點評 關於伊斯蘭教,學生還要知道,它是穆罕默德在猶太教 教和本民族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創立的。創立時間是公元7世紀,教義是讓人們信奉真主 安拉 穆罕默德是安...

幼兒園大班成語故事舉一反三教案,舉一反三的成語故事

思前想後s baiqi n xi ng h duu 釋義 前 原因。思思前頭 想想後zhi頭。反覆考慮dao事情的原因和結 內果。語出 明 許仲琳容 封神演義 第五十二回 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 領人馬徐徐而行 又見折了余見 辛環帶傷 太師十分不樂 一路上思前想後。正音 思 不能讀作 sh 辨形 後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