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環保的故事,古人通訊的小故事

2022-05-26 12:41:49 字數 4912 閱讀 8606

1樓:匿名使用者

環保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當現代人大夢初醒而著手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飲血的穴居時代走出、跨進文明社會的那一刻起,就重視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們從古人立法中就可見一斑。

據《周記》記載,周代就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等事宜。西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代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法令雖然有點嚴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對蓄意破壞生產資料和生存環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進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生無憾,王道之始也。」孟軻巧地把環境保護上公升到稱王稱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動。

多年後的現代人卻不惜竭澤而漁,大面積砍伐山林。《荀子.天論》中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關係,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王畫者,天地與人也。

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之。」正是基於以上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對自然環境和人口聚居的區域性環境予以立法,禁止汙染。

《韓非子.內儲說上》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

」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也曾制定「棄灰於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這條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會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確規定:「每年從春季二月起,不准進山伐林木;不准進山採樵;燒草木灰;不准誘捕幼獸、幼鳥;不准毒殺魚鱉。」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

其中,不准進山燒草木灰,對防止森林火災,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雜律》載:「諸部內,有旱、澇、霜、雹、蟲、蝗為害之處,主司應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

」「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以十分論,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戶主犯者,亦計所在荒、蕪,五分論,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

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坐贓論,減五等……」「諸失火,及非時燒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穢者杖六十」「諸棄毀官私器物及毀伐樹木、莊稼者,準盜論。」

在後來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對環境作了明確的立法。所有這些,對走向依法治國的當代人來說,仍不失借鑑意義。

2樓:穆沐老師

回答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據《周記》記載,周代就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等事宜。西元前11世紀,西周頒布了《代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法令雖然有點嚴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對蓄意破壞生產資料和生存環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進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生無憾,王道之始也。」孟軻巧地把環境保護上公升到稱王稱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動。

多年後的現代人卻不惜竭澤而漁,大面積砍伐山林。《荀子.天論》中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關係,不要逆「天」而行。

更多1條

古人通訊的小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風箏通訊】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訊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乙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資訊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訊號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西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那時人們在燈塔裡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西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來美二世菲萊戴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卓城對面的法羅斯島上修築燈塔,高達85公尺,日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助航的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2023年毀於**。9世紀初,法國在吉倫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燈塔,至今已兩次重建,現存的建於2023年。

在古老的燈塔中,義大利的萊戈恩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用石頭砌成,高50公尺。美國第一座燈塔是建於2023年的波士頓燈塔。

此後,2023年建成透鏡燈塔,2023年建成電力燈塔,2023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軟地基上建造燈塔,2023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2023年,全世界僅有燈塔1570座,2023年增到9400座。到2023年初,包括其他發光航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訊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乙個加快資訊傳遞速度的實用通訊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公尺間的若干個通訊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資訊。

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公尺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資訊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訊號旗】

船上使用訊號旗通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訊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訊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訊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訊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訊時,可以把訊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

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隻。2023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訊號手冊,成為第乙個編寫訊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

2023年,納爾遜勳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訊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2023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訊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

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參考資料:有的不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白衣渡江[1]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偷襲戰之一。這是呂蒙和陸遜共同策劃的針對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將關羽的一次大陰謀。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

陸遜以其年少,關羽必不防備,加上託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彈盡糧絕,被俘被殺。

5樓:宕怪星球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和文字後便有了通訊,通訊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綿長。

大致分為兩個時段——古代和近現代時期,其分別標誌是電的出現。

古代的通訊比較簡單,由於年代久遠,不大可考證確切年份,只能給出個大概的發展歷程。

1.通過語言帶話,a必須面見了b才能表達自己的來意。

2.文字的出現,帶來了副產品——信件。巴比倫的國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團,刻上文字內容,再用濕土包裹曬乾後(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總督。中國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閱讀幾百公斤的竹簡。

3.隨著金屬時代的到來,軍事活動的頻繁帶來了加密技術的出現。波斯人用皮帶纏繞在木棍上寫軍事密文,讀者找到同樣粗細的木棍繞上皮帶才能閱讀。而愷撒密碼成為密碼學的乙個經典。

4.通訊事業漸漸專業化,出現專人送話。古羅馬城裡有700多專職的送話奴隸,乙個機靈的奴隸要負責往往負責傳遞100多個口信.

5.訊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訊速度。中國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煙示警。

6.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職能的逐漸細化,通訊事業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中國、波斯和羅馬都修建了大規模的驛路,每隔一定距離設有驛站。對商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7.人類在認識大自然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更多的知識,開始採用各種型別的載體——直到今日,法國諾曼第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國。信鴿技術也興旺起來。

8.船隊的出現和頻繁出現了旗語。

古代人怎麼保護環境?

6樓:帆

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已經具有環保思想,他們很早就認識到,要想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生物資源,必須要注意保護,合理開發,反對過度利用,特別是破壞性的開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典籍論述了關於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保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人基本上就不破壞環境。

求中國古人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經典名句,謝謝

8樓:劉夏恪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

9樓:諸世紀

你認為環境保護這個詞是什麼時候才創造的呢

愛斯基摩人怎麼形容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人怎麼形容冰川

同理 你能問古人環境保護嗎

古人對於環境

只有借環境抒發自己的感想

而不可能對環境保護有什麼感想

因為 古代的環境本沒有破壞

試問 沒有破壞的東西

你怎麼去保護

古人勤奮好學的小故事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有哪些?

1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乙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乙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2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古人的讀書故事,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映雪 偷光 囊螢 懸梁刺股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古人讀書取得成就的故事 1 懸梁刺股 漢代孫敬讀書非常勤奮,從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讀到皓月東昇,中間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繩子繫在頭頂上,繩子另一端掛在屋樑上,這樣就無法打瞌睡,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憑著這股勁,孫敬終於成為當世大學者。戰國...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400字

要看是幹什麼用。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信鴿送信的準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