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飛劍飄雪
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即粽子、蒜子、雞子(蛋)、口子(蕌頭)、包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公尺,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新增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
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
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公尺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
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公尺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公尺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
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公尺、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公尺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
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公尺、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
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公尺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這裡端午節到了一般吃的「五子」是:粽子、蛋子、蒜子、桃子、李子,什麼緣由也說不清楚,反正是老輩子口口相傳下來的食俗,大家都在這樣子做。還要喝雄黃酒(這個有毒,近來年不大喝了),很多家都把艾葉,紫蘇,菖蒲什麼的掛在門口。
還用很多草藥煮水洗澡。
3樓:開心狗仔
因為可以五家(全家)都團原
4樓:冠念珍
哎?我們沒有啊···················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端午節為什麼要划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 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葉,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民諺說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 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 龍船花,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 艾虎 製成花環 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 艾蒿。它的莖 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
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艾葉,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插艾葉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 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曰 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