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走讀派掌門人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綜合觀,即大教育觀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乙個子系統,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必須把它置於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和解決。而教育問題的解決,又必然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辨證觀,即對立統一觀
古代教育家強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統一觀"
(三)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重視啟發內心的覺悟,相信主體內在的力量。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並作為乙個教育原則,貫穿於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乙個運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題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雲:「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並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了解學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兩種。第一,通過談話。
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有個別談話,也有聚眾而談。
如有一次有意識地向子路提出乙個假定性的問題:「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字路並未說話,僅以高興預設,孔子便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第二,個別觀察。
他通過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由表及裡地洞 察學生的精神世界: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單憑公開場合的表現作判斷還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還不夠,還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這就可以把乙個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徹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認為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質。
�(二)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說學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 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
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 不 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 ,應當更重視行動。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子所**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 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三)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 狀 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
就是說,在教學事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詞表達出來,此 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孔子在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即由淺入深, 由易到難;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兩端,攻乎異端。
�七、樹立教師的典範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後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他回答子貢的提問時說:「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學生面前評價自己說:「若聖與仁, 則吾其敢。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也。
」他為後世的教師樹立了六個方面的典範:
�學而不厭。教師要盡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 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 社會問題,知道解決的辦法。
�誨人不倦。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學,40多年不間斷地從事教育活動,就在從政的5年間,也仍 然從事傳授,周遊列國時,也隨處講學。有的學生品德很差,起點較低,或屢犯錯誤,他也 不會嫌棄,耐心誘導,造就成才。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對學生的愛和高度負責,是他有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思想基礎。
�以身作則。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 化 學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 從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學相長。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 而是可以教學相 長 的。他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經常共同進行學問切磋。不但教育了學生,也提高自己。
2樓:不落之淚
禁錮人的思想 形成一種固定模式 但那種使人具有的那種學習精神 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比現代人強的多 應當多看看古人的學習事例及方法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樣繼承其積極因素和發揮其現代價值?
3樓:嬛婠婠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綜合觀,即大教育觀
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教育是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乙個子系統,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必須把它置於整個社會系統中加以考察和解決。而教育問題的解決,又必然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辨證觀,即對立統一觀
古代教育家強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即"德智統一觀"
(三)內在觀,即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重視啟發內心的覺悟,相信主體內在的力量。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並作為乙個教育原則,貫穿於日常的 教 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乙個運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題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南宋朱熹的《論語集注》雲:「孔子教 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並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了解學生最常用 的 方法有兩種。第一,通過談話。
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有個別談話,也有聚眾而談。
如有一次有意識地向子路提出乙個假定性的問題:「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字路並未說話,僅以高興預設,孔子便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第二,個別觀察。
他通過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由表及裡地洞 察學生的精神世界: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單憑公開場合的表現作判斷還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還不夠,還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這就可以把乙個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徹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認為不同的事務不同的情境都 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質。
(二)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說學是求知 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於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於古代文化、政 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
他還提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 不 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其言而敏於行」 ,應當更重視行動。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子所**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與人的一般認識 過程基本符合。這一思想對後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三)啟發誘導,循序漸進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與悱是內在心理 狀 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
就是說,在教學事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詞表達出來,此 時可以去開導他。教師的啟發是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啟發之後,應讓學生再思考,獲得進一步的領會。孔子在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的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即由淺入深, 由易到難;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兩端,攻乎異端。
七、樹立教師的典範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後一代的教育工作, 敏 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他回答子貢的提問時說:「聖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他也曾在學生面前評價自己說:「若聖與仁, 則吾其敢。抑為(學)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也。
」他為後世的教師樹立了六個方面的典範:
學而不厭。教師要盡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 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
溫故知新。教師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借鑑有益的歷史經驗認識當代的 社會問題,知道解決的辦法。
誨人不倦。孔子30歲左右開始辦學,40多年不間斷地從事教育活動,就在從政的5年間,也仍 然從事傳授,周遊列國時,也隨處講學。有的學生品德很差,起點較低,或屢犯錯誤,他也 不會嫌棄,耐心誘導,造就成才。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對學生的愛和高度負責,是他有誨人不倦教學態度的思想基礎。
以身作則。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 化 學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 從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教學相長。孔子認識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 而是可以教學相 長 的。他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答疑解惑,經常共同進行學問切磋。不但教育了學生,也提高自己。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特點,中國封建倫理思想有哪些特點
倫理與宗法關係的緊密結合 倫理與宗法關係相結合,從而形成了以 忠 和 孝 為核心內容的宗法體系,這是中國倫理思想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特徵 木子 男人三妻四妾!女人三從四德!中國封建倫理思想有哪些特點 棋盤上的小棋子 各種維護和體現宗 理的法律原則紛紛設立。成了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平等觀念欠...
簡述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中儒 道 墨家的主要思想內容,並說說對中
國學所提供的精神資源主要是儒釋道三家。三家互補,共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鑄就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儒釋道都重視個人的人生修養,重視理想人格的實現,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對人的價值的關切。儒家以積極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現實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實現人生的價值。道家則重視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主張因順自然...
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分別指什麼
令狐精 六藝 是西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六藝 具體指 禮 樂 射 御 書 數,按其學科性質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 禮樂 禮樂發源於原始社會宗教活動中的儀式 禮 和 歌舞 樂 周禮的範圍已十分廣泛,涉及政治 倫理 道德 禮儀等各個領域。西周禮的教育不僅在於養成禮儀規範,同時具有深刻的社會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