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是我國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橫向流經北部中國後山東入海。
因為經過黃土高原經河套轉彎後,高速奔騰的黃河沖刷了河床壁上大量泥沙,因此河水中帶有大量泥沙,進入中下游進入河南後,河面變寬流速降低,河水中泥沙也慢慢沉積在河底,日積月累,河底的泥沙越來越多,就像烏鴉喝水中的瓶子,底下的小石頭越多水面就越高。水面高了之後,為了不超過河堤而決口,古人把河堤加高。但是沉積還在繼續,日積月累,河面一次次公升高,河堤一次次加高,終於,河底的泥沙沉積已經超過了地面高度,兩面高高的河堤夾著一條高於地面的黃河,就像乙個放在地上的水槽一樣。
黃河,變成了一條地上河。
地上河遠遠比正常河脆弱,想象一下,是放置在垃圾桶中套乙個塑料垃圾袋牢固?還是直接在地上放乙個塑料垃圾袋牢固呢?答案顯而易見,地下河,因為河水對河床壁的壓力都傳遞到土地中,廣闊的土地穩固的夾著河流;地上河,河水的壓力只由薄薄的1,2公尺厚的河堤來承受,所以極其容易決堤,造成河水氾濫。
歷史上,很多聰明人已經看到了這個危險,並且想出了很多辦法,明朝的潘季馴使用束水沖沙法,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床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一般適用於流量較大的河流,比如黃河。「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
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則淺可深,治在吾掌耳(引自《中國水利史稿》)」將河底的沉積衝乾淨,降低河道高度,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地上河」是指那些河床高於地平面的河流,黃河就是典型的地上河。她是由於河水在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到下游水流緩慢,大量的泥沙漫漫沉積下,形成了這樣特殊的情況。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高一地理,,去問你的高中老師吧,,,哎。
荊江河段與黃河地上河的成因的不同 100
4樓:學會珍惜她
荊江:自然原因:夏季風影響降水充沛。荊江河段的河床比地面來的高,河道灣曲泥沙淤積,水流不暢形成「地上河」。南北支流由於同時進入汛期,幹流水量加大。
人為原因:長江中上游植被的破壞,圍湖造田使調洪能力降低。
治理措施開挖新河,增加排水量,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修建水庫,增加調洪能力。
如果你是針對地理題目的話,這個就足夠了
1.黃河地上河原因
黃河出黃土高原 ,流入平原地區,由於河道變寬 、坡度變緩 、流速減慢 ,大量泥沙沉積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河床不斷公升高,河水只能靠築堤 約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漲,兩岸河堤,隨時隨處有決口的危險。
2.黃河的治理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治理泥沙。黃河泥沙90%來自中游,加強中游黃土高原 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黃的根本。具體措施有:
大修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庫 調節黃河徑流;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5樓:匿名使用者
長江中游荊江段是由於此段長江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其次,陡坡開荒,地表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
進行截彎取直工程。搞好分洪工程。
黃河下游由於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含有大量泥沙,到下游地勢平坦,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解決的根本方法是對黃土高原的治理,減少流水侵蝕。
6樓:心語小熊
黃河的具體資料: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
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西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2023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2023年至2023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
2023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游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
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
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從西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
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樑,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023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乙個新的階段。
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畫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
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洩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幹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23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餘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
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公尺,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2023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2023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範圍還擴充套件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
在黃河幹流上於2023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公尺,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佔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
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地上河 成因
7樓:宛之星
主要是來自中游的泥沙在下游沉積,不斷淤積河床,導致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公尺,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公尺,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游河段總落差890公尺,平均比降0.
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佔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公尺,枯水水面落差約18公尺,氣勢巨集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臺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
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公尺河道,衝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
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公尺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游河道的衝淤變化有密切關係,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祖先的搖籃課文想一想每樣東西應該怎樣學習生活
祖先的搖籃 是一首兒童詩,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為 祖先的搖籃 深情地回想我們的祖先質樸率真的田園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遠青翠蒼茫,大自然永遠清秀明淨,特出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搖籃裡人們還會做什麼?仿照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說一說。示例如下 我想 我們的祖先,可曾在那些小河裡 捉魚,摸...
你的家人是什麼動物呢 想一想,仿照短文來寫一寫吧
每乙個家庭都會有不一樣爸媽 比如 我的媽媽像一條自由自在的魚媽媽 我的爸爸像乙隻大老虎,我的姐姐像乙個髒髒的小豬,我的弟弟像乙個調皮的猴子 老虎是老爸,媽媽是羊 媽媽像奶牛 爸爸像只狗 在你的眼中校園還會有哪些美麗的詩篇仿照短文的樣子也來寫一寫?下課了,校園,像一復座鳥島美麗的交響製麴迴旋在這一片樂...
預習《陽光的兩種用法》,結合批註想一想例文寫了什麼內容
我覺得這種方法可以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結合自身的實際來預習。預習 陽光的兩種用法 結合批註想一想例文寫了什麼內容?怎麼寫的?與其陽光的兩種用法結合批註響影響力文學的內容在寫的陽光啊比較好潮濕悶熱等等一些些 陽光的兩種用法 是 1冬天,母親把老陽兒疊在被子裡。2夏天,畢大媽把老陽兒煮在水裡面。母親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