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remember_雛菊
新華網長春4月18日電(記者陳晨、孫陽)“漢民族在歷史形成過程中曾與多個其他民族融合,並導致了體貌特徵的變化。”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在採訪中告訴記者,“現代北方漢族正是經過多民族融合後形成的,其體貌特徵形成於宋代。”
據朱泓介紹,吉林大學2023年啟動了《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的生物考古學考察》課題,經過近三年的科研,專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專案依託生物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從脈絡上證實,現代漢民族經過長時期與多民族“混血”融合,並最終於宋代時期形成了與現代北方漢族人接近的體貌特徵。
早在2023年,朱泓提出了先秦時代以前的古代人種型別分佈狀況理論框架。其中,古代漢族主要分佈於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並命名和劃分其為古中原型別人種。
朱泓指出,經過對這一地區發掘的幾十個古墓遺址、數以千計的人骨樣本研究發現,古中原地區居民與現代當地漢族人的體貌特徵差異明顯。前者具有“低面、闊鼻、低眶”的面部特徵,與現代北方漢族人面部窄、高,鼻翼寬闊,眼眶和麵部扁平度中等的特點形成對比,反而更趨同於今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的南方居民長相。朱泓說:
“中原地區漢民族人面部特徵的古今差異表明,古代漢族人必然是在某些階段經過與其他民族血統的融合。”
吉林大學古dna實驗室對中原地區漢代、唐代和宋代三個歷史時期出土的人骨樣本採集和體質人類學研究後發現,漢、唐兩時期的樣本資料基本符合古中原型別人種體貌特徵,無太大變化。而宋代時期的樣本資料與古中原型別人種的體質特徵有較大的遺傳學距離,並開始趨同於現代北方漢民族。
據介紹,宋代漢族開始出現混合體質特徵,是因為宋墓出土的人骨樣本,在古中原型別基礎上接受了多種其他族群的遺傳學因素,其中包括古西北型別和古華北型別的古代戎狄族群,實現了“混血”這一過程。
朱泓教授說:“與以往基於歷史文獻的研究方法不同,我們運用體質人類學這一生物考古研究方法,可以更準確地梳理現代漢族究竟是在何時、吸納了何種民族發展而來。這是我國首次從體質人類學角度證實了漢民族為‘混血民族’。
”據瞭解,《漢民族歷史形成過程中的生物考古學考察》將繼續從分子考古學角度,深入研究各地區古代居民和動植物遺存的dna資料,分析其形態學、遺傳學特徵,進一步探尋多元一體化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
2樓:藍天下的田野
通過骨骼就能判斷人的相貌,身高………
古代北京人的外貌特徵
3樓:七彩_藍龍
中國的山頂洞人
中國的山頂洞人是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猿人向人類演變的最後一個階段是晚期智人階段,這時,猿人的各方面特徵已經基本上接近於現代人。晚期智人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萬年前的法國克羅馬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約二萬年前的中國山頂洞人。
前者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克羅馬山洞,後者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
山頂洞人遺址發現於2023年,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遺址的頂部,該遺址於1933-2023年由著名考古學家斐文中先生主持進行發掘。山頂洞遺址分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面北,高約4米,洞口下部寬大約5米。
進得洞去,會發現洞的東部有一個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的地方,稱為上室。上室的地面上有一堆灰燼,底部的石鐘乳層面和洞壁的一部分有被燒過的痕跡,很顯然,這裡是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考古學家們在上室的地面土層中發現了嬰兒的頭骨碎片、骨針、裝飾品和少量的石器。
洞的西部比較低,稱為下室,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人骨的周圍有一些赤鐵礦的粉末以及一些隨葬品,這裡是墓地。在下室的深處,有一條南北長3米、東西寬大約只有1米的裂隙,這就是下窨,這裡有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山頂洞的人類化古代代表8個人,從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來看,這8個人中有5個成年人,其中有男有女以及老人,1個十幾歲的少年,1個5歲的兒童和1個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已經有很大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經達到1300-1500毫升。山頂洞人的體胳特徵和現代人極為相似,男子身高1.74米左右,女子身高1.
59米左右。根據種種特徵,古人類學家們推測,山頂洞人應該屬於原始蒙古人種,但個體之間又存在一些差別,可能是當時蒙古人種正在形成之中。人們在山頂洞遺址發現的石器工具不多,而且也不具代表性。
骨角器比較多,有些是工具,骨針是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器具,針身儲存完好,只有針孔處殘缺,骨針刮磨得很光滑,針孔是用小而細銳的尖狀物挖成的,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原始裝飾品,如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鯇魚眼上骨和刻溝的骨管等。山頂洞人還知道用赤鐵礦的粉末染色,使裝飾品更加鮮豔美觀。
鑽孔、磨製和染色技術都是前一時期沒有的,這些新技術的運用說明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也是生活內容更加豐富。有人認為,山頂洞人將死者埋葬在洞內,以及在屍體周圍灑上赤鐵礦粉末,意味著山頂洞人可能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骨化石。
4樓:我問問問
基本上保留了古猿的一些特徵,沒有太大改變,只是腦容量大了.
北京人的特徵是什麼?
5樓:兔子和他的
據說,老派北京人重禮數,善待人,頗有尊賢禮讓之風。但現在這種古風似乎已經日趨式微,總的印象是,此地市民身居京畿之地,見多識廣,既受官文化薰染,又承八旗子弟餘風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臨下,又以玩世的心態體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縱橫捭闔,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總覺得自己是“**的人”,就象處長對科長一樣,盛氣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於是侃爺輩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惡名。
讀讀王朔的**,看看馮小剛的電影,一股子“痞氣”撲面而來,但它痞得有文化,痞得夠味道,說穿了這是北京人的幽默感,一種居高臨下,睥睨一切的幽默感。
北京人幹什麼都帶“大”字,官大、街道大、級別大、學問大、還有派頭大、口氣大、架子大。“大氣”可說是北京人的一種普遍特性。他們的生活方式,無不帶有“大”的味道:
幹大事、說大話、講大道理、討論大問題,就連聊天,也叫“侃大山”;喝茶,也鍾愛“大碗茶”。他們對小打小鬧不感興趣,他們嚮往的是做“大款”,成“大腕”,最好是當“大官”,所以,有句俗話說“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
北京的文化是兼融的,官方體制文化、知識分子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處於一種多層共生狀態,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和平共處。各拿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相安無事。在這裡,既有林立的高樓,也有古舊的衚衕;既有歷史悠久的京劇,也有曲高和寡的實驗話劇;既有時尚的各類主題酒吧,也有平民化世俗化的茶館。
都市氣息和鄉土氣息如此奇妙地融合在這座城市裡,北京人真是做到了從大俗到大雅。
6樓:尼克的右手
北京人的顴骨高突,平均腦量均為1043 毫升。身材粗短,男性平均身高為162釐米,女性平均身高為152釐米,其面部較現代人稍短,而向前伸出,前額低平,鼻子寬扁,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線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齒粗大,上下顎骨向前突出,沒有下頦。
北京人屬於直立人,手腳分工明顯,能打製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打製工具,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在險惡的自然環境裡,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7樓:曦月
北京人基本可直立行走,屬群居生活,他們的大腦相當發達,並學會製造工具,因此,他們的手製造工具靈活多變,與現代人相似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中國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中國直立人”或“北京直立人”,拉丁文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裡,屬於直立人,懂得使用火,製造木製工具,還會在物體上鑽出孔洞,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他們在白天製造工具,採摘果實,獵取野獸,到晚上返回龍骨山的山洞裡,邊烤火邊休息,邊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手勢交談。 北京猿人用下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的雙手相似。
8樓:匿名使用者
有錢,北京話,北京範,京城四少,牛逼,霸氣,
9樓:四川袁載譽
“北京人”還保留“猿”的特徵,歷史書憑什麼說他是“人”?
10樓:
北京人的顴骨較高。平均腦量僅1043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釐米,女性約144釐米。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高突,鼻子寬扁,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拉丁語: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遺存於2023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
關於其年代的爭議較大,而2023年英國《自然》期刊發表的應用26al/10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推至68-78萬年前。北京猿人四肢骨的大小、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特別是上肢骨)基本上具有現代人的形式。
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是用天然火,所謂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打雷正好擊中乾燥的木頭,點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晚上輪流看火,他們是用灰來儲存火種的、那一時期他們用火烤著東西吃,晚上睡火邊,這樣可以取暖,還可以趕走野獸,因為野獸怕火。
發現史: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處遺址是2023年8月由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的,2023年起進行發掘。2023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裡,發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他興奮地斷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骨。
此後,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萬件以上。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
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先後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共十萬件以上。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發現於北京周口店,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使用打製石器,已會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有些學者認為,當時已會製造骨角器。除狩獵外,可食的野果、嫩葉、塊根,以及昆蟲、鳥、蛙、蛇等小動物也是日常的食物**。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有很厚的灰燼層,最厚處達6米,灰燼堆中有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和木炭塊。
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儲存火種。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當考古學家有什麼好處考古學家是乙個很危險的職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當?
當考古學家當然有工資哦,不過你要當考古學家,先從少寫錯別字開始吧。可以見識我國古代文化的真面目,請問如果沒有工資誰去.考古學家也是人,也要開飯 考古得看你的服務物件啊,一般來講,為 工作的考古工作者生活會比較辛苦些,因為工資不很高 而為私人 企業或者自己做一些古物的收藏 買賣的話,會比較賺。但主要是...
考古學家挖掘古墓的時候碰見機關怎麼辦?碰見粽子怎麼辦
一般bai能得到考古隊考察資格的,肯定至du少是500年以前的zhi,機關 dao啥的早該毀了?不過奇專門遁甲,迷宮類屬的的估計著還是會有的,不過放現代,射線一掃,安全道路就出來了,至於粽子類的,至今沒見過會動的,也不知道是沒有還是國家沒報道 你想多了。沒遇到過這種事情。所以沒有答案。考古不是探險 ...
為什麼考古學家都不敢去碰古墓裡的雞蛋
因為雞蛋本身是非常脆弱的,更何況又放了這麼久,肯定得小心翼翼不敢輕易觸碰。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很迷信,希望在自己死後下葬時都可以帶上生前的食物,雞蛋當然必不可少了,所以經常在古墓裡看到雞蛋,尤其這種儲存完好的雞蛋更是需要引起注意,通過這些食物,考古學家們可以探索相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每次有新奇的東西被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