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
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
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
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有乙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
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
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乙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
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
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
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
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
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
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
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欲壑難填,
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
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
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
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
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群眾辦好事
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
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
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身在萬物之中神遊天地之外。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什麼意思?
3樓:知道不知道
禪道: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一言道破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睜眼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看山認識了山,看水認識了水。
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發現這個世界的複雜多變。你看到的不只是你看到的,人生百態,世事無常。進入這個階段,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雜戀由此而生,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
於是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年輕時爭強好勝,與人攀比,過度享樂,透支身體;年老後碌碌無為,人衰體弱,怨天尤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閉眼乙個輪迴。
再睜眼,豁然開朗,回歸本初。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此時的山非世俗之山,此時之水也非世間之水,非人言非意戀之,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返璞歸真。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自然人,純正無邪。
二是聰明人,煩惱不斷。
三是智慧型人,返樸歸真。
5樓:簡說家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6樓:隨風飄落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往復,螺旋上公升的,即從起點出發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如此往復,看起來是到了原地,但是進入了乙個新的境界。
7樓:青故辰涼
蘊含這馬克思主義中乙個深刻的哲理——否定之否定的規律
8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 境界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為什麼活著,為何而來。
今天台長想跟大家談談境界。曾經有一位聽眾問台長,什麼叫境界?境界為何物?
因為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麼這個境界到底存在於何方,又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境界的基礎就是一種教育,當乙個人受這種教育比較多的時候,他的境界就會高。比如說,我們從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經常會對我們說,「孩子啊,這個不能動,那件事情不能夠去做。
」「你過馬路要當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等等。這些話從小就聽進去了,等到你長大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個境界就是讓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
為什麼很多人拿著別人的東西就吃?放在那兒沒人拿的東西就偷?這些讓人家看不起,這就是個境界問題。
為什麼不學佛的人會經常和別人吵架?學佛的人懂的忍讓、謙虛,不會隨隨便便和人家吵架,總會檢討自己不對,說別人是對的,這也是乙個境界問題。台長跟大家講,我們學佛,學的就是乙個境界。
為什麼他是菩薩,他的行為是菩薩,而你的行為卻不是菩薩,因為他的境界比你高。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跟人家斤斤計較呢?因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
台長曾經說過,乙個教授跟孩子去買菜,那些賣菜的人對這個教授很兇,態度不好,「買不買啊?」「有錢沒錢啊?」「不要挑了?
」「要買就快點,不買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親是個教授,於是問父親怎麼不去和這個賣菜的人論理。教授告訴孩子說,正因為他是賣菜的,我是乙個有文化的人,有修養的人,我不能夠和別人斤斤計較。
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常理,也就是說,要學會懂得做人,要有境界。
乙個人有理不在聲高,有道理的人,說話時聲音不一定要響。聲音響了,罵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從內心、內涵發出來的,你所學過、所走過的一些路程。
有些人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境界很高,為什麼?
因為他知書達理,因為他父母給他很多的教育,因為他學過了佛理。學習並不是指乙個特定的環境,而是指某一項適合你修為的東西。作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
台長上次跟大家講過,學佛的人要懂得運命,而不是受命運的束縛。命運是你無法擺脫的東西。學佛的人就可以運命,把你自己的命運作起來。
念經、念佛必須至誠至切。也就是說,學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為境界就包括有至誠懇切的心。
乙個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會懇切。猶如乙個人想幫助另乙個人的時候,一種幫法是隨隨便便,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是為名為利的。
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誠懇切,決不要妄想。妄想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什麼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卻想得到它。學佛的人,很多人說自己想看見菩薩,想看見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也是修心學佛之人的忌諱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見佛,去想得到某種境界。實際上,人不要貪心,該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該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該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則,你的心就很難放正。
所以學佛,學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
心始終要一樣,若有若無,若就是始終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終是一樣的。見佛見境界。因為你想見佛,你想見一些境界,但是當你沒有見到之後,就會生出妄想心。
台長見過乙個小朋友,想學台長也開天眼。他就從網上去追求這些東西,結果靈界的東西就上了他的身 體。靈性和他天天講話,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還是鬼。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你想見佛、見境界,皆不知妄生歡喜。所以不要去見境界。因為你見不到,你就妄生歡喜了。
歡喜心就白白浪費了。所以,足智者少為足,我們必須以少為滿足。
得到的東西越少,越能夠滿足自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啊。如果你什麼都明白了,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就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我們得到的少,我們就會知足常樂。俗話說,常吃七分飽。如果每頓飯都吃得很飽,身 體會出問題的。
所以,在人間,是以少為足,就不會養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懶惰的心。我們不見佛,佛也在。我們不見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
我們不去追求這些東西,心中也就沒有虧欠了。如果你去追求這些東西,你就有虧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如果不想著去見佛菩薩,心中很坦蕩,天天念經念佛,你知道菩薩在。當你想見菩薩,又沒有見到的時候,你心裡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
當你想見到西方極 樂 世 界,你沒有見到,你做夢沒有夢到蓮花,你心中會有失落感。所以,學佛修心,不要想著去見佛、見境界,要少為足,要堅持一心正念,至誠懇切,心若皈依啊。
心若皈依,說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一致,今天想 做這個,明天想 做那個,急急忙忙地想見菩薩,想見境界,念了幾遍經,就想著能夠夢見菩薩嗎?剛剛拜佛,就想夢遊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許會是魔的境界。
當乙個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時候,魔一定會出現。舉個例子,乙個人想用正當的方法賺 錢,因為他真的需要錢。他拼命地用正當方法去賺 錢,但是當他賺不到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發財賺 錢呢?
當他覺得這個是一條路的時候,他的心就被魔壓住了。他就會用犯罪的方法去賺 錢。這就是魔的境界。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來的,是隨緣得來的。
我們中 國人經常講一句話,「功到自然成」。功 力沒有到,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呢?怎麼能夠成就你的佛業呢?
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歡喜。你今天看見了觀世音菩薩,你今天看見了西方極 樂 世 界,你的心會妄生歡喜,因為這種歡喜,也有害於你的修心。妄生歡喜的結果就是受損。
受到什麼損害呢?我們稱之為生歡喜退惰之心。當你看見菩薩了,
你以為菩薩天天在關心著你,在看著你,那個時候,你一開心,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歡喜退惰之心,你的學業、你的佛業就會往後退步了,懶惰之心生出後,你就不會受益了。
經常有聽眾問台長,「台長,你看看我家的佛台菩薩來過了沒有?」台長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薩來過了,要更生歡喜心,然後更生慚愧心啊。我才剛剛念幾天經 文,菩薩就開始關心我了,因為我剛剛做了幾件好事,菩薩就到我家裡來了。
我很慚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念經,才對得起菩薩啊。所以當以至誠念佛為是啊。
什麼是當以至誠念佛?就是說,不要去想,菩薩來過了,關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懶惰了。這樣的話,菩薩下次就不來了。
聽眾朋友們,我們不要存有見佛、見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著,我今天念經,菩薩會來嗎?你就會心存雜念。
如果菩薩不來,其他靈界的東西覺得你很想見到佛,他就可以裝成佛的樣子來看你,然後接受你的供養。這個時候,有魔來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佛呢?
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境界呢?當你用正念念經的時候,如果突然之間有佛像、諸天菩薩出現,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
台長在1月16日的法 會上,看到來了很多羅漢菩薩,當時有聽眾看見全是光頭羅漢菩薩,但他不知道是羅漢菩薩。他看見周圍有很多沒有頭髮的菩薩。即便你看見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麴濁。
所見之相,乃為心所現。就算你看見了菩薩,看見了諸天活 佛,你也不要著相。要知道,所看見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見的,是濁現的。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也是實非所難,因為你的心乾淨,所以,你的心才能夠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質的形象。
所以我們要更加專一地起心,更加認真地學佛,好好念經,如此這般,別說佛境對我們有利益,連魔障都會對我們有利益。
很多聽眾會問了,學佛會有利益,為什麼魔障也會對我們有利益呢?台長告訴大家,當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會更加堅定,你的佛心會更加堅強,你學佛的念頭就會更正。魔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如果沒有考過,就會壞事了。如果魔現形,我就不曲濁,我以我的清淨心,不曲濁。雖然魔讓我煩心,我不理你,因為我的心很清淨,所以魔無所擾,連魔也沒有辦法來干擾你了。
這樣你的心就會更加清淨,你的道業就會更加進步。你的心不曲濁,你的心才能夠皈依。台長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境界,我們要更好地學習佛的境界,提公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薩崇高的境界來克制自己的貪嗔痴和功高我慢。
人與生俱來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貪圖享受,嗔恨心等,我們一定要克服自身的這些毛病,才能夠達到佛菩薩的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種修行的境界,當你領悟了,或者說看透了現象背後的成因,那麼看山就不是山了。但是當你與成因合為一體的時候,你會發現那山那水那麼自然,看山還是山,看水即是水。人生的三個階段 年輕時充滿童真,看什麼是什麼 中年了看社會人生充滿了庸俗虛幻,看什麼不是什麼 晚年了,回歸自然和本真,又是看什麼,是什麼。看山是...
有一首歌歌詞是妹妹彎彎的水呀妹妹彎彎的山
正確的歌詞是美美觀觀的水,美美觀觀的山。美觀歌手 孫小寶 作詞 孫小寶 作曲 孫小寶 歌詞 美美觀觀的地,美美觀觀的天 美美觀觀的青紗帳,美美觀觀的公尺糧川哪 美美觀觀的蟈蟈叫,叫得那麼甜啊 美美觀觀的花兒鮮,你說美觀不美觀 美觀美觀真呀真美觀,美觀美觀真呀真美觀 美美觀觀的水,美美觀觀的山 美美觀...
找一首粵語老歌,是個女人唱的,和萬水千山總是情應該是年代
專少歌曲都有這三屬個詞,你仔細看看是哪首吧!1.歌曲 想你想你 歌手 王欣婷 搜尋歌曲2.歌曲 夜色 歌手 張薔 3.歌曲 月色朦朧 歌手 霓裳 4.歌曲 秋畫 歌手 鳳凰傳奇 女人唱的話好像看見這4首.女的唱歌詞萬水千山是什麼粵語歌 萬水千山總是情 作詞 鄧偉雄 作曲 顧嘉輝 演唱 汪明荃 莫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