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熙自**
司馬遷是個剛正不阿、胸懷抱負、博古通今、不屈不撓、忍辱負重的人。
人物介紹: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理論內涵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發憤著書說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著書洩憤」和「著書言道」。「洩憤」是著書的動力,「言道」是著書的目的。在「發憤著書說」中,這兩方面的內容,又是互相聯絡,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著書洩憤」是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著書洩憤」強調文學創作的作用,主要是干預現實、批評現實,提出「憤」在情感方面的作用。《報任安書》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國,《說難》《孤憤》。司馬遷通過從古至今的例子論證了「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退論著書策以述其憤,思垂空文以自現」的觀點,他更是提出「《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具有總結性的觀點
另一方面「發憤著書」是關於「文」與「道」的關係。司馬遷認為「發憤著書」的目的是言道,要言聖賢之道,這與我國古代重視「文」與「道」的關係是一脈相承的。
司馬遷的什麼理論在中國文學上是首創
3樓:村站與路基
司馬遷做夢都想不到,他的什麼話擱了兩千年以後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首創的理論」。
4樓:澄乃心
紀傳體。。。。。。。。。。。
司馬遷有什麼政治思想?
司馬遷的思想傾向於道家還是儒家,為什麼?
5樓:孔方兄文化
司馬遷的思想傾向於道家的。
原因:1、隱忍苟活與司馬遷的道家思想
司馬遷由於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慘遭腐刑。司馬遷為人高潔,極重名節。司馬遷究竟秉著一種何樣的信念"隱忍苟活"完成"草創未就"的《史記》。
老子曾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
不露鋒芒,超脫糾紛;涵蓄著光輝,混同著塵垢。《老子》一書中有兩次說過上述的話,一次 是在第四章,一次是在第五十六章。老子在書中反覆強調"和光同塵",可見其對這一思想的重 視。
老子首先用這一思想解釋"道"的特性。他說:"道衝,而用之久不盈。
""道"是虛空的,所以能長久地使用而不溢滿。由"道"的虛引而為"道"的弱,柔弱可以長久,剛強則速忘, 弱可以勝 強,這是乙個永恆的真理。人若是企圖立於不敗的地位,就要依此常理,收斂自己的 鋒芒,混同於塵垢,將自己置於弱的地位。
此外,老子還從去智去偽的角度主張"和光同塵"。老子認為智 辯是紛爭迭起的原因,所以他主張去智去知,真正的知識是對"道"的內心體驗,而不 是**於 外界。基於這種主張,老子要人們關門閉戶,杜絕外界的干擾,"和光同塵"與"道"玄 同,達到不 為天下貴,反而得天下貴的目的。
在生存還是毀滅的思想鬥爭中,正是由於這種"柔弱可以長久"的道家教義,司馬遷 才有 勇氣活下去——即使是面對天下人的蔑視與不理解。要知道古人是很容易選擇死 亡之路的。老子曾言:
"勇而不敢則殺,勇而敢則 活。"司馬遷腦中深厚的道家文化積澱,使他面對漢武帝的強權選擇了"和光同塵"。這體現了以弱勝強 的道家精髓,歷史證明《史記》成為了一部千古流傳的寶書,而漢武帝卻隨著他的強權作古了。
2、道家學淵源與司馬遷的道家思想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他是一位精通道家學說的人物,他極力推崇道家對百家的相容性,他在《論六家之要旨》 一文中開 篇就說:"《易大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所以說,司馬遷受過道家學術的教育和影響,道 家思想在司馬遷的心路歷程,成長道路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史記》不僅在《太史公自序》 中收錄了《論 六家之要旨》,而且對黃老思想倍加推崇,並貫穿全書始終。 三,著書宗旨與司馬遷的道家思想 在《報任安書》裡他談到著書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太史公自序》裡,也提到"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我們可以在這一旨趣中將其道家思想一 覽無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通變思想,即探求古今歷史變化的原因,尋找出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道理。
這構成了司馬遷歷史理論的核心內容,其中主要是對《老子》辯證 法觀點的繼 承和發展。
6樓:
儒家。司馬遷早年求教於董仲舒,而董仲舒就是那個廢黜百家獨尊儒書的發起人
7樓:故園籬笆
道家分為老莊派和黃老派,司馬遷更傾向於黃老道家,原因如下:
1、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信奉的是黃老道家思想,對司馬遷的影響很大
2、史記的指導思想是「究天人之變,成一家之言」,與道家法天貴真的理念一脈相承
3、史記中很多內容都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的,比如那個著名的貨殖列傳,雖然是以批判老子開頭,但用的還是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
4、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後來指責司馬遷是「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是非頗謬於聖人」,這番言論出自獨尊儒家後,其中聖人指的是孔子
出世就是不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入世就是以治國安邦為己任,說道家出世,其實是歷史的誤會,因為即使喜歡批判和超越的老莊派,也不過是冷眼罷了,其實心腸極熱,否則寫那麼多東西幹嘛?而黃老道家直接以治國安邦為己任,比儒家入世更深
看看黃老道家對法治的論述,比起法家的理論和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不知先進多少倍:
1、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2、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3、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繩也。縣法者,法不法也;設賞者,賞當賞也。法定之後,中程者賞,缺繩者誅。
尊貴者不輕其罰,而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必無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4、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國無其法則亂,宗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
5、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眾適合於人心,此治之要也。故聖人因民之所喜而勸善,因民之所惡而禁奸。故賞一人而天下譽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賞不費,至刑不濫。
6、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剬有司,使無專行也。法籍禮義者,所以禁君,使無擅斷也。
7、有法而不用,與無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
8、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馬遷具有什麼精神
8樓:匿名使用者
1、楊雄是讚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
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3、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4、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遊,足跡不肯一日休。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蕩。
5、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他認為《史記》一書「範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
9樓:匿名使用者
體現了他事業高於一切,把忍辱置之度外的精神
10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還有很多精神嗎?
司馬遷是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優點?
11樓:夢逐漸遠去
司馬遷是個剛正不阿、胸懷抱負、博古通今、不屈不撓、忍辱負重的人。
人物介紹:
司馬遷(西元前145年-西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2樓:匿名使用者
漢朝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剛直、有毅力,雖行宮刑,任然堅持完成未完成的《史記》
關於司馬遷,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司馬遷畫像司馬遷 前145 前87年後 字子長,西漢夏陽 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 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思想家 文學家,著有 史記 又稱 太史公記 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 公元前100年 共3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 文庫精選 內容...
司馬遷祖上家譜,司馬遷的家譜
就這麼可憐的一點資訊了 司馬遷出身於中下層官吏家庭。高祖司馬昌,當秦始皇時,作主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乙個 市長 祖司馬喜,沒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漢文帝時可能是所謂 中人之家 以農業 畜牧致富,因而能夠出粟買爵。司馬遷說自己 耕牧河山之陽 不一定就是親自參加耕牧。...
司馬遷評價離騷,司馬遷如何評價屈原
太史公曰 余讀 離騷 天問 招魂 哀郢 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 鵩鳥賦 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馬遷對屈原的感情複雜。他敬佩屈原能夠自殺,但是他自己受宮刑的屈辱而不能自殺,其中有著內心的掙扎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