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那首東風曲破
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臺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乙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
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行省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省」的本意為宮禁,引伸為中樞機要、行政機構的名稱,因此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派出機構,取代表**行使權力之意。它濫觴於魏晉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現過的「行台省」,到金朝後期再出現時,已較頻繁地使用行省的簡稱(以前通常簡稱「行台」)。
元初的行省性質與金朝類似,仍屬**派出機構,設定並不穩定。但隨著全國的統一,行省很快轉化成了固定、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1]。明朝廢宰相,**已無稱「省」的官府。
地方的行省一稱雖亦廢止,但代之而設的布政使司在習慣上仍被俗稱為行省乃至「省」。於是「省」的含義遂由宮禁、中樞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影響直至今日,而元朝行省正是導致這一變化的關鍵因素。從制度層面而言,元朝行省轄區廣闊,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與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體制明顯有異。
作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能夠對空前廣袤的疆域統治近及百年,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元世祖時,尚書省併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行省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的本意為宮禁,引伸為中樞機要、行政機構的名稱,因此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派出機構,取代表**行使權力之意。它濫觴於魏晉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現過的「行台省」,到金朝後期再出現時,已較頻繁地使用行省的簡稱(以前通常簡稱「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質與金朝類似,仍屬**派出機構,設定並不穩定。
但隨著全國的統一,行省很快轉化成了固定、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3樓:杭州書韻
行省是元朝統治時期廣泛設立於全國的地方大行政區,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省」的本意為宮禁,引伸為中樞機要、行政機構的名稱,因此行省起初是指臨時性的**派出機構,取代表**行使權力之意。
參看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23年
4樓:匿名使用者
行中書省的簡稱,是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麼回事?
5樓:易書科技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行省最早是臨時性的派出機構,遇某處有事,中書省派員至該地行使中書省的職權,事情結束,行省也隨之取消。到了忽必烈滅南宋後,行省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古代銅器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在全國範圍內設定十個行省,它們是: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由中書省直轄,稱為「腹裡」之地。
行省在元代的統治體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具體來講,它的職能是「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行省設丞相一員,平章政事二員,右、左丞各一員,參知政事一員,其中的丞相一職往往是空缺的。行省與中書省間的關係不是從屬關係,行省的**往往直接由皇帝負責。
元代的行省制度實為我國省級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的起源。
6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0·宜昌)我國建立省級行政區制度最早在元朝。
(2010·黃石)小明發現了一張破損的古地圖,依稀能看出「遼陽行、嶺北行省」等字,繪製這張地圖的朝代不早於元朝。
(2015·襄陽)元朝建立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是行省制。
我國古代的一級行政區,漢朝稱為州,如荊州、幽州;唐朝稱為道,如關內道、河南道;宋朝(金朝)稱為路,如京東西路、江南西路等。到了元朝,一級行政區不再稱路,而是稱省,也就是現在省的由來。
「元朝實施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麼啊?
7樓:匿名使用者
1、管轄遼闊疆域的需要。加強**集權制
2、壓制部分貴族的需要。
3、民族政權統治的需要。
但其最主要原因是有利於加強**集權
1、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集權。
2、****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集權。
3、行省內部權力的相互牽制有利於**集權
4、行省大權的歸屬有利於**集權。
5、行省的劃分特點有利於**集權。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0·宜昌)我國建立省級行政區制度最早在元朝。
(2010·黃石)小明發現了一張破損的古地圖,依稀能看出「遼陽行、嶺北行省」等字,繪製這張地圖的朝代不早於元朝。
(2015·襄陽)元朝建立並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是行省制。
我國古代的一級行政區,漢朝稱為州,如荊州、幽州;唐朝稱為道,如關內道、河南道;宋朝(金朝)稱為路,如京東西路、江南西路等。到了元朝,一級行政區不再稱路,而是稱省,也就是現在省的由來。
9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是多民族國家,實行行省制度是為了便於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麼回事
10樓:張為臻老師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常識制度篇。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麼 行省制度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11樓:貞觀之風
原因:1、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中
央集權。
2、****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集權。
3、行省內部權力的相互牽制有利於**集權。
4、行省大權的歸屬制度有利於**集權。
內容:元世祖忽必烈又分別在河南、江西、四川、雲南等十一處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與中書省互為表裡,管轄所屬府、路、川、縣的軍政事務。從元代起,行省開始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
作用:行省制的設立,不但便利了**對地方的管理,對於加強**集權,特別是調整**與地方的關係,都具有重要意義。還有效地防止了地方權力過大時,非常簡單地就脫離了**統治。
12樓:青舞靈蛇
方便區域的管理,使行政命令的執行達到最大效益
13樓:v°沫涙成河
今天我們還用著行省這名詞。行省制度,不始於明代,這是從元代開始的。也可說金代先已有行省了。
但正式成為制度的是元代。我們今天俗稱江蘇省、浙江省,省像是地網域名稱。但歷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門名,非地網域名稱。
在金元兩代,開始有行中書省。中書省是當時**的宰相府,一般稱為都省。行中書省是由**宰相府(都省)分出乙個機關駐紮在外面。
這因蒙古人征服中國,不敢把政權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某地方出了事,就由**宰相府派一兩個人去鎮壓,行省是乙個行動的中書省。過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這裡,明天到那裡,所以有行臺。
中書省是****最高機關,怎樣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蘇,又分一部分在廣東呢?這是元代乙個極不合理的制度。這因異族征服了我們,跨駕在我們頭上。
最先使用這一制度的還是「金」。不過無論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來統治中國,都是不放心把政權交給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權分散。所以連地方政事,也由****最高領袖來親自統治。
此如現在英國在香港,過去在印度,都設有總督,殖民地總督是直屬皇帝的。在名義上,殖民地總督,由英國皇帝派,不由內閣派。此因內閣代表國會,國會代表民意。
殖民地根本不許有民意。英國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與自治,所以也不該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總督來管理。可見任何一制度,其背後都有意義可說。
元代的行中書省,就是乙個行動的****,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元代是有**無地方的,中國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國的香港。
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在當時,並不是說把全國劃分成幾個地方行政區,乃是這幾區地方各駐有**宰相,即成為**宰相府的活動分張所。
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並不是地方**,而只是流動的****。換言之,是**侵入了地方。**需要派乙個大員來鎮壓某地方,就派乙個外駐的宰相。
在元代,共計有如是的十個分張所,並不是全國地方行政分成為十個區。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實際情形是如此。
再深一層言之。這種行省設施,實際上並不是為了行政方便,而是為了軍事控制。行省制度的歷史**確如此。
所以直沿襲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跡可尋。我們現代的省區分劃,和唐宋時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蘇:
徐州是乙個軍事重鎮,它一面是山東,一母是河南與安徽。徐州屬江蘇省,但它的外圍,江蘇管不著,如是則江蘇的總督或巡撫就無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軍事重鎮,但如廣德不守,或者蕪湖放棄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廣德、蕪湖也都不在江蘇的管轄內。
任何一省都如此。給你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國各省,都成支離破碎。
既不能統一反抗,而任何一區域也很難單獨反抗。這是行省制的內在精神。
元代這一制度,明朝人自然懂得它用意。明代人明知這一制度在名義上就說不通。而且明代也廢去了中書省,更何來行中書省?
所以把行省長官改成為承宣布政使。全國正式劃分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使是指的官,司是指的衙門。
我們若正名講,該說明代的地方行政分成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不該說它分成了多少行省,或說多少省。到清代,在承宣布政使之上,又常設有巡撫和總督。巡撫總督在明代是非常設的官,故地方行政首長之最高一級是布政使。
但稱布政使司為行政區域,已經是名不正,言不順。就官制言,地方區域,也不該稱為司。而清代則更無適當稱呼,於是仍沿襲稱了省。
譬如有江蘇布政使,有江蘇巡撫,而江蘇地區則稱為江蘇行省或江蘇省。清代一統誌是這樣稱呼的。其實省的稱呼,更是名不正言不順。
又清一統志把省區再綜合劃分,如稱關東三省(山海關以東),或嶺南三省(廣東、廣西、福建)之類。這更是無意義。這是把政治地理和自然地理混淆了。
後來中國人果然為此誤事。別的不管,只叫廣東省、廣西省,不說嶺南三省,或南三省,而獨關東三省因為清代限制中國人出關,常把來混合稱為關東三省,不分開,而後來又把關字省了,只叫東三省。習俗相沿,好像東三省和其他省區有不同,全國只知道有乙個東三省,卻不看大清一統志,嶺南也有南三省。
其他省區全都如此並合稱呼,東三省並不和其他地區有兩樣,而我們卻誤認它是兩樣了。後來又有人把東三省誤叫為滿洲,這更大錯特錯。滿洲只是吉林省松花江外長白山附近一小區域,在明代屬建州衛,唐稱府,明稱衛,這是軍事區域的名稱,並不是東北的行政區域。
關東三省,才是東北行政區域,而尚不全是行政區域。而一般人不注意這些事,或者滿洲人要故意把滿洲兩字的地域觀念放大,所以他把省區也勉強分為關東幾省,嶺南幾省等不合理的稱呼,來牽強混淆。而後來日本人又推波助瀾,故意把東三省說成是另外一區域,而且東三省就是滿洲。
這實在是乙個極大的混淆。後來弄出溥儀的偽組織,自稱滿洲國,認為是滿洲人統治著滿洲,實際上東三省哪可與滿洲相提並論?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清代學者中,就有人主張不用行省或省字,而正名稱為布政使司的。
然而總督巡撫又如何稱呼呢?所以當時也沒有人附和。然而行省之稱到底是不妥,又加說本部十八省,那更荒謬。
中國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所謂本部非本部之別。秦代萬里長城早已東達大同江,遼河流域永遠在中國歷史圈之內,如何說它不是中國之本部?這原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來做侵略的口實。
此刻又有所謂華南、華中、華北等稱呼,試問中國政治區域上,有沒有這些分法呢?中國人不注意,大家跟著這樣叫,現在還沒有事,不要緊,十年二十年以後,說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發生問題。連我們的腦筋裡,觀念上,也會發生問題的。
如想我們是華南,你們是華北,這些觀念,都會發生很大作用。這因講元代的行省,而牽連涉及。這都該值得我們警惕的。
省區的省字,根本是乙個不祥的名稱,最好以後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區域之劃分下把這字革除,再不沿襲。
元朝行省制度對後世的影響元朝行省制度的積極影響是什麼
行省一詞,源於金。金因 地方上戰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非定製。元世祖時,開始設定中書省。中統 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後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行省制,就是在 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台負責監察 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
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元朝行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
元朝行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 1 有利於對元朝遼闊疆域的管轄,特別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 是自秦開創郡縣制以來,地方行政體制的又一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時期,行省的設定依然沿用。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 集權在行政體制方...
元朝是怎麼對待漢人的,元朝滅亡南宋後,是如何對待漢人的
資深錦衣衛 元朝期間,漢人是列在蒙古人 色目人之下的第三等,色目一詞起源於唐代,是 各色各目 的意思,包括西域 西北各族及歐洲人 漢人主要是北方漢民族和女真 契丹 高麗等北方民族,原來金國統治範圍內的 南人為第四等,是南宋統治範圍內的。元朝統治者為始終保持其最高統治權力,維護蒙古貴族利益,竭力推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