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萊克攸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國家體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型別。大約在13世紀中期,貴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鬥爭中獲勝,成立議會。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
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鬥爭的政治中心。
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進一步限制王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實施;並規定,國王必須信奉英國國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結婚者不得繼承王位。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初步確立。
2樓:崔玉書
因為英國國王對英國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支援和幫助。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3樓:林顧姝
(1)17世紀的英國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
治在英國最終確立。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來約束國王的權力,後來,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對王權做了進一步的具體限制,並且把包括國王繼承權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權力都掌握在議會手裡。通過這些法律文獻,國家的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2)通過19世紀的議會改革,選舉權不斷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得到長足發展;隨著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兩黨制的發展,英國現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日趨完善起來。
3)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以責任內閣製為核心;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統而不治;奉行議會至上和分權制衡的原則。
4)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有利於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促使英國進入到乙個政治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它順應了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社會的歷史潮流,促進了資產階級政治文明的發展。對於歐洲和北美地區,以及其他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程序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迄今為止,從世界範圍來看,代議制度成為眾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努力實現民主的重要實踐途徑。
4樓:網友
確立的前提:資產階級革命。
2:形成責任制內閣,行政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3:進行議會改革,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5樓:曉寒秋楓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雖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議會掌權,以議會內閣製為核心。在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國家實權的是代議制**;國王不僅「臨朝不理政」,而且遊離於黨派政治紛爭之外,無權廢除任何法律。但是,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共和联邦首腦,起著維繫共和联邦的紐帶作用。
6樓:親親仙后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地位更突出。
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19世紀中期以來,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議會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的區別?有沒有包含與被包含關係
議會制copy是從13世紀等級代表會議之後bai就存在的制度du 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廣泛應用的政zhi體英國是君主立憲制dao 美國是共和制 但是他們都有議會 美國稱國會,實質是議會 因此議會制應該是最大的乙個集合。君主立憲制與共和制是相對立的,兩者都屬於民主制度。但是君主立憲制強調存在君主...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異同,君主立憲制與共和制的區別
君主bai立憲製其特點是國家du元首是一位君主 皇zhi帝 國王 大公dao等等,教皇有 專時也被看做是一屬個君主 與其他國家元首不同的是,一般君主是終身制的,君主的地位從定義上就已經高於國家的其他公民 這是君主與一些其他元首如 者的乙個區別,一般 者將自己定義為公民的一員,但出於客觀需要他必須掌權...
說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萌芽 建立 發展與定型
13世紀中期是萌芽時期。1688年 光榮革命 事實上確立君主立憲制。1689 權利法案 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是其發展時期。19世紀中期以來是逐漸保守 定型時期。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 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