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我只知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你說的可能是別人的引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2樓:網友
高山仰止 解釋:
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出處: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例: 夫豈不懷,~,願言敏德,啜菽飲水。(唐·王勃《倬彼我係》)高山仰止,只堪心折:
對高尚的品德仰慕,從心裡佩服。
高山仰止,求下句
3樓:君歌
景行行止。
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致的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鯡鯡,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4樓:殘燭老翁
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5樓:情水之戀
流雲盤繞。
流水直下。
高山仰止
6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你是高山上的一潭深水。
那山,險峻、秀絕、高聳入雲。
想要攀登,比蜀道還難。
哦,那是對固執的山羊或猿猴的挑戰。
我,才不要攀登。
不是因為我膽怯望而卻步。
而是因為我痴迷我的想象。
那高山上的一潭深水。
到底是什麼顏色。
水邊被哪些植物環繞。
又有多少動物悉或曾駐足汲水。
它們有沒有失足跌入水底。
水底到底潛藏多少神奇和秘密。
日出日落時水面是怎樣的絢麗。
每一次的月亮倒影是否合你心意。
當清風徐來,你會蕩起怎樣的漣漪。
當狂風席捲,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這些想象,足以讓我熱血沸騰。
也讓我永葆天真少女般的初心。
你所在的山那麼高。
為了不使自己的想象枯竭。
在離你不遠不近的地方。
我也要創造出一座高山。
在山上種滿我的靈感。
讓它成為一片茂密的森林。
這樣,風會攜我清新的氣息空遊。
吹進你的湖心。
林藝睜虧伍迦寫於凌晨四五點。
花開堪折只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什麼意思
這句出bai自杜秋娘的 金縷衣 詩如下 du勸君莫惜zhi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dao 時。花開堪折直須折,版莫待無花權空折枝。翻譯如下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意思如下 1 珍視眼...
為什麼說榴蓮營養價值堪比三隻雞?
乙個榴蓮等於三隻雞的營養不是真的,具體如下,100克雞 均值 的營養成分表。100克榴蓮的營養成分表。以100克做計算單位,榴蓮含熱量147卡路里,蛋白質克,脂肪克,而雞肉的蛋白質含量約為19 脂肪8 醣類小於1 由此可見,如果以醣類來比較,榴蓮含量的確高於雞肉,但是雞肉提供的優質蛋白是榴蓮不可比擬...
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乙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
1.磨鍊召喚成功的力量!2.苦難成就人生!3.安逸是人庸碌一生!乙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乙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 嬉鬧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 乙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裡,抓到了乙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裡。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 有些人,沒有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