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墓葬陶倉中盛滿粟,古人是何時開始食用小公尺的?

2025-02-11 22:50:10 字數 1688 閱讀 5718

1樓:暮木老師

在中國、 加拿大和日本的測年結果一致顯示,它們距今已有 7600 餘 年。內蒙古敖漢旗作為世界小公尺起源地已被世界認可。粟由 狗尾草馴化而來,它和黍有個共同點,就是產量不高,1 畝 地才產 50 公斤左右。

同一時期的南方就比較幸福了,因為那裡可以種植水稻。

2樓:網友

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村落遺址,有研究人員發現了1400餘粒炭化小公尺,這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小公尺遺存。由此可見,早在那個時候,小公尺就已經開始作為食物食用了。

3樓:暖陽

人類最先使用小公尺早在8000年前就開始了,而且人類最先發現並食用黍和粟是在8000年前的中國,由此可見,早在那個時候,小公尺就已經開始作為食物食用。

4樓:注意防滑

一般來說在半坡時期就有發現粟的存在了,所以他一直都是北方的主食之一,在夏商周時期發現了非常多的遺存。

陝西漢墓現罕見陶倉裝滿小公尺,古代的農民都是如何儲存糧食的?

5樓:sky小吉吉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最近在西鹹新區大堡子村發現一座儲存完整的漢代墓葬,出土1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鎏金青銅器、玉器、鐵器等。 令人驚喜的是,考古人員在墓葬西側壁龕內,發現乙個非常罕見的大型陶倉,這座陶倉寬約1公尺,高約80公分,體量巨大。考古人員在陶倉內發現了滿滿一倉糧食。

為什麼漢代的糧食還能儲存這麼久?古代農民都是如何儲存糧食的呢?

倉窖法 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採用地窖或倉庫儲存食物。這種方法多用於儲藏大量的糧食、水果或蔬菜等。一般來說,北方乾燥土厚,多采用地窖法,南方地下水位高,氣候溼熱,多在地面設定倉庫。

採用倉窖法儲藏食物時需要解決防潮防蟲等基本問題,其中防潮主要採取乾燥通風的方法,防蟲則採用日曬法和天然殺蟲劑法。 <

密封法 食物在密封的條件下,由於呼吸作用,不斷消耗環境中的氧氣,併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種變化會反過來抑制食物的呼吸作用,使營養物質消耗減少,從而保持食物的新鮮程度。密封法的貯存物件多以水果為主,可以利用容器、沙泥或蠟等,如在活毛竹上挖孔,將櫻桃等鮮果放入,裝滿後將孔封住,可以儲藏較長時間而不變質。 <

乾燥法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離不開水,當食物中水分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就能抑制微生物活動,有助於食物的貯存。乾燥食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風,如將牛肉切成細條,掛在陽光下的通風處,將肉晾成肉乾進行儲存。當自然乾燥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也會利用熱能蒸發掉食物中的水分,如古人在荔枝採下後會先將荔枝在太陽下晾曬數日,直到荔枝顏色發生改變,荔枝核也比較乾燥,再用火加熱,直到核十分乾硬為止,再進行儲存。

6樓:春香經驗之窗

考古人員在陶倉內發現了滿滿一倉糧食。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植物考古專家田多分析,這些糧食應該是粟,俗稱穀子,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公尺。在漢代,小公尺是北方地區人們的主食。

7樓:柒個與十一

一般都是會有糧倉的,而且他們一般也是會使用一些缸來進行儲存糧食,這樣的話也是可以防止它被風潮,不會影響口感。

8樓:愛貓咪的葉子

古代人都會有一些地窖,他們會把東西放在地窖裡面,因為地窖是比較潮溼的,而且也比較寒冷。

9樓:小自信

他們把糧食放到一些密閉的罈子裡面,讓糧食減少接觸氧氣,這樣來提高糧食的儲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