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殲滅五國的時候,齊國為何不支援五國,導致自己最後沒人幫忙呢?

2025-02-13 09:50:18 字數 2936 閱讀 4663

1樓:前路可期待

大家都知道齊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處在最東邊,所以離秦國是最遠的。在戰國時期齊國有這麼乙個極大的便利條件,所以和其他國家不同,齊國在開始的時候幾乎沒有受過秦國的侵略。而且齊國作為春秋時期的老牌強國,實力相當的強大,所以齊國的心態一直非常的狂傲,甚至和秦國一起自稱為東西二帝。

不過齊國也不是沒有遭過災,主要是因為齊湣王時代,齊湣王先是自稱東帝,大大超過了齊國應有的禮制,接著又乘著燕國大亂侵略燕國,事實上等於犯了眾怒。因為當時秦國雖然侵略各國,還沒有滅亡哪個國家。然後燕國復國之後,在其他幾個國家的支援下,組成多國聯軍,把齊國打得落花流水,幾乎亡國。

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繼位的燕王中了反間計,結果恐怕早就滅亡了。不過齊國雖然得以恢復,但是自那一戰之後齊國就開始衰落下去了,早已經沒有以前的那種興盛氣象了。

不過不管怎麼樣,齊國還是當時大國之一,爛船也有三斤釘,所以在復國之後,只要不再犯之前齊湣王所犯的那種錯誤的話,安危本身是不存在什麼問題的。畢竟戰國時期各大國之間的矛盾重重,只要不出現那些多國聯軍來攻打齊國的情況出現,齊國應該完全有能力自保。秦國後來實力強大了起來之後,就開始對付東方的幾個大國。

齊國處在最東面,對其他幾個國家也不怎麼支援,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被滅亡,不過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國的實力已經空前強大,齊國支不支援,事實上對整個局勢沒有什麼影響。

齊國當時估計也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因為他一旦支援那些國家,到時候秦國就會遷怒於齊國,本來齊國也沒想到,看似強大的幾大國會那麼輕易的被秦國乙個個消滅秦國,在最後幾乎就是一年解決乙個國家。當然當年那些國家聯合起來攻打齊國,差一點把齊國滅亡,估計也令齊國感到相當的不滿,所以齊國在他們出現危難的時候,也就是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也就是你不仁,我不義。不過到了其他國家一一被秦國滅亡之後,就剩下齊國獨自面對秦國的時候,要說齊國不害怕那時不可能的。

只不過當時齊國也是硬著頭皮備戰,但是實力相差實在是太懸殊,因為秦國已經打下了其他所有國家,齊國守著山東一地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齊國兵力有限,將軍隊布在東邊防守秦國,只不過秦國滅掉燕國之後,直接從燕國從北到南打過來了,導致齊國的防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過,即使防守方向對了,齊國也不能擺脫滅亡的局面。

2樓:bat誰主沉浮

當時的齊國在這之前已經差點被燕昭王滅國了,實力得到重創,導致齊國有了陰影,再加上國內政權不穩。想幫也無濟於事,

3樓:柏晗愛分享

因為齊國之前被五國聯合起來攻打過,差點就亡國了,跟五國有仇,所以它沒有出手幫忙。

4樓:社會生活家

因為各國之間都是有利益糾葛的,都巴不得對方被其他人滅亡,再加上出兵容易得罪秦國,所以才不支援其他國家。

五國聯合伐齊的時候,為何楚國沒有參加呢?晉國存在秦國還有機會嗎

5樓:玥瀅侃歷史

東漢早期,魏國由於魏文侯變法維新強勁,同時也建立強悍的部隊,便得到獨霸諸侯國。到中後期,由於魏國處在四戰之地,逐漸喪失主宰地位,而交通便利的秦、齊兩國之間變成七個國家中最厲害的2個,而且產生東西僵持的態勢。齊國還數次依靠三晉及其楚國力量的數次進攻秦國。

張儀曾經我也促使五國征討秦國,但是齊國還把心思放在佔領宋國所帶來的權益上。這便大大的觸犯了每個諸侯王中間的平衡,有著宋國齊國就能北脅趙魏,東迫南韓,南迫楚國。而秦國也不願意見到齊國比自己強大,燕國與齊國本身就是仇怨,因此發生五國伐齊的態勢。

齊國滅了宋國,雖然對楚國也造成了威協,而且楚國只想消弱齊國。但在五國進攻齊國以前,秦國一直在欺壓楚國,甚至還扣留了楚威王。之前正是有齊國的幫助,楚國的日子才略微好過了一點。

與此同時,秦國沒了齊國的威脅,會更大出全力以赴應對楚國,實際上等齊國殘了以後,秦國一直在應對楚國。

為了幫助齊國渡過難關,楚國乃至出兵北進,可是在齊國敗局已定後,楚國只有乘火打劫,沾點划算,撈點優勢,佔領了淮南的地方。儘管齊國靠自己努力穩定了土地,但是齊國大傷元氣,無法乏力與秦國伯仲之間,秦國變成最大的乙個大贏家,世界各國亡國僅僅時間的問題。

晉國曆史時間上有許多賢君,例如晉獻公、晉文公重耳、晉襄公,晉厲公,晉悼公全是數一數二的中原主宰。在春秋時代的對外戰爭中,晉國罕見敗仗,例如跟楚國的戰鬥,截止到西元前546年,晉楚中間11場戰事,晉國拿到這其中的9場勝利。即便是楚莊王當政階段,又被晉國壓一頭。

不說別的,就僅僅說晉國的領土,便是秦國沒法完全吞噬的。晉國的巔峰期,執政範圍包括現今山西,陝西東部地區和北邊,河北的中間、南邊,河南的中西部、北邊,山東西北部地區甚至蒙古草原的寬闊地域。用執政黃河中上游來形容了,徹底不過分。

地界大,士兵就多,錢糧也多。在後來東漢秦國東出的過程當中,三晉一體始終是秦國最害怕的事情,如果晉國仍在,秦國的大軍壓根出不了函谷關。

6樓:蓉淼經驗之窗

因為楚國當時的國力比較的小,不太願意去參與戰爭,晉國存在齊國沒有機會的,畢竟晉文公是乙個狠角色。

7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是因為當時楚國的皇帝不作為,而且他也不想一直爭鬥,覺得沒有什麼利益,是沒有機會的。

8樓:有知居

在五國伐齊中,楚國所獲得的利益,很可能是僅次於燕國的。具體來說,五國聯軍組成之後,在濟西之戰中和齊國主力了決戰。此戰,齊國主力損失殆盡。

在此基礎上,燕國大將樂毅於是攻入齊國的都城臨淄,掠取了齊國收藏的珍寶禮器。

五國伐齊楚國為何不參與

9樓:聞古鑑今

五國伐齊,楚國不願參加的原因很簡答,他們其實是在伺機而動,尋找機會。春秋戰國維持了五百多年而沒有統一,就是因為各個國家在不斷的發展,彼此制衡。如果某乙個國家的實力特別強,其他國家便會聯合起來壓制他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合縱連橫」。

但這並不代表著遲孝乙個國家的實力強,就一定要壓制它的發展。但是齊國的實力確實強大,但是在面對五國圍攻,它確實非常吃力,齊國還曾經向楚物罩國求援,但是楚國最後選擇了默默蟄伏,隔岸觀火。

最終的結局也說明了楚國的選擇是正確的,雖然他沒有加入伐齊聯軍,但是楚國在這場戰爭中罩旦鬧卻收益頗多。

秦國最強 齊國最富 楚國最大,為何會有這樣的評價?

秦國最強 齊國最富 楚國最大,為何會有這樣的評價?因為這就是真實情況。秦滅六國時,楚國的領土不亞於秦。戰國中期,楚國的面積比秦國大得多。長期以來,楚國曾是戰國時期最大的附庸國。楚國不僅幅員遼闊,而且人口眾多。因此,當秦國摧毀楚國時,它需要60萬軍隊。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被稱為大國。我們需要定義乙個問...

秦國是什麼時候遷都咸陽的,秦國為何要把當時的都城放在咸陽,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大大大大倩倩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十二年 前350 秦國大良造商鞅為了深化其改革,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干擾,提議都城由雍城遷至新建成的咸陽城,得到秦孝公支援。次年,秦國正式遷都咸陽。至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咸陽作為秦都共計144年。秦國遷都咸陽,主要因素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秦孝公在位時,任用商鞅進...

在打到秦國都城附近的時候,為何合縱聯軍最終卻撤兵了?

在蕞之戰中,五國合縱聯軍成功的深入至函谷關內,來到距離秦國都城咸陽僅。七 八十里的蕞城,這裡已經是咸陽以東,秦國最後一道防線。只要一鼓作氣拿下蕞城,就可兵臨咸陽城下,逼迫秦王簽訂城下之盟。勝利似乎就在眼前,卻功虧一簣,最終聯軍被秦國丞相呂不韋率軍擊敗,標誌著最後一次合縱的失敗。自此,山東列國各自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