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中對戰爭的稱謂有哪些?

2025-03-19 20:10:17 字數 3760 閱讀 2741

1樓:你格在

中國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徵冊纖物州液、伐、兵等,具體解釋如下:

一、爭。1、因意見不一致而相互辯詰:爭論。

2、力求獲得或達到:為祖國爭光。

3、競爭;爭奪:爭先恐後。

4、疑問代詞。

怎麼;如何(見於早期白話):爭奈。

二、戰。1、戰爭;戰鬥:宣戰豎檔。

2、進行戰爭或戰鬥:戰勝。

3、姓。4、發抖:寒戰。

戰筆畫。<>

三、徵。1、走遠路(多指軍隊):征途。

2、征討:出征。

3、**召集人民服務:徵兵。

4、徵收:徵稅。

5、徵用:徵地。

6、徵求:徵稿。

7、證明;證驗:文獻足徵。

8、表露出來的跡象;現象:徵候。

四、伐。1、砍(樹):伐木。

2、攻打:征伐。

3、姓。4、自誇:伐善。

五、兵。1、戰士;軍隊:當兵。

2、軍隊中的最低等級:上等兵。

3、**:兵工廠。

4、關於軍事或戰爭的:兵書。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籍稱戰爭為爭、戰、徵、伐、兵等。戰國時期的兵書《吳子》中已有「戰爭」一詞。

3樓:網友

爭:小規模的武裝鬥爭。

戰:國家層面的大規模武裝鬥爭。

徵:畝春清對其他國家事實主動出擊。

伐:消滅國家內部的反動勢利的行森舉動。

兵:以兵道迅前做基礎的戰術轉移。

古代對戰場的稱呼有哪些?

4樓:鷹的飛翔

古代對戰場的稱呼主要有:疆場、沙場、殺場,邊關、兩軍陣前。

1.漢唐時期中國內部相對穩定,主要戰爭發生在西北地區。

沙漠比率較高,所以引出「沙場」一詞表示戰場。

2.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樣的例子,所以文學作品中的沙場使用頻率很高。

3.宋以後,對外戰爭中總是吃虧,當兵出征多半意味著客死他鄉,這期間又因為佛教。

的平民化等原因,開始有了帶著佛門味道的「修羅場。

一詞。4.阿修羅。

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主司戰爭的神,殘暴好殺,修羅場的意思是殺戮很重的地獄一般的可怕地方,提到戰爭多半會用修羅場來代替戰場。

5.疆場,這個是全時代通用的,邊疆之地是戰爭高發區域,疆場一詞始終是常用來表示戰場的。

在我國古籍中描述戰爭的詞都有哪些?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我國古籍中,經常出現一些描述戰爭性質與戰爭方式的詞,如「擊」、「襲」、「侵」、「伐」、「徵」、「戰」、「攻」等等。其中,除了「擊」、「攻」、「戰」3個詞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戰外,其餘的詞在描述戰爭性質和戰爭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義。「徵」,是指上伐下,有道代無道;是所謂的「褒義」詞。

如《左傳·信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實徵之。」這是指上伐下。

孟子·梁惠王上。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這是指有道伐無道。「伐」,用於諸侯國。

之間,不僅限於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進攻。其特點是出兵的一方須事先找個理由,即「師出有名」。因此是中性詞,後因「征伐」、「討伐」連用,而漸具褒義。

如《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率車二百乘以代京。」古人使用這組詞是很講究的。

左傳·莊公二十九年》中說:「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實際上,「伐」指正式戰爭,有鐘鼓,表明行動公開,而且進攻的一方還有所謂的理由或藉口,而「侵」就不需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

襲」比「侵」更富有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進攻。除上述方式之外,還有「圍」,即眾兵包圍;「邀」,即攔擊;「逆戰,即迎擊。

你知曉,中國古代的著名戰爭都有哪些嗎?

6樓:梁丘惜雪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場戰爭。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接著他在完成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之後,遂發起了統一南方的戰爭。西元208年,曹操親率十五萬大軍進攻荊州,荊州其主劉綜見其勢大納表投降了曹操。

曹操任用投降過來的荊州降將訓練水軍,然後打造戰船,為進攻江東的孫權做準備。當時江東內部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降以張昭為首。其奉詔回來的大將周瑜向孫權逐一分析了曹軍的弱點:

一是曹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不堪,易生疾病;二是此時天氣盛寒,馬無藁草;三是馬超、韓遂尚在關西,後患未除;四是其軍隊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戰。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但已久戰疲憊,而新得劉表降卒的七八萬人,卻無心戀戰。藉此只需有五萬精兵就可以破敵。

孫權於是決心抗曹,當即撥與兵馬和糧草,任命周瑜為都督,統兵抗曹。兩軍相對於赤壁,周瑜深知曹軍勢大,如果等到曹操所有準備都做好之後將無可匹敵,所以必須先發制人,趁其立足未穩之計就將其擊敗。這時曹操犯了乙個致命錯誤,他因為所帶士卒是北方人,不善坐船,所以就將所有的戰船用鐵鏈相連,將其固定,使其走路時像陸地上一樣平穩。

周瑜見此情景,果斷抓住戰機,採取火攻之術,放火燒其戰船,由於曹操所有戰船相連,一船著即全船著,大軍迅速崩潰。周俞立即發動全軍進攻曹操,曹操被殺的丟盔卸甲,狼狽逃回北方。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一場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水戰。‍‍

7樓:以心

‍‍桂陵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齊、魏之間的一場戰爭。桂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極具經典的一場戰爭。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變法,魏國率先在諸侯國中強盛起來,並積極向外擴張,對齊國所屬的東部構成嚴重的威。

而趙國為了擺脫魏國的控制,與齊國結成了軍事同盟。西元前354年,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大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早有圖霸之意,遂趁勢出兵,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

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于歸途截擊它,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菱,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的把魏軍繼續拖在了趙國。

等到邯鄲城破,魏軍急需休整的時候,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迫使龐涓回師救援,而齊軍主力則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重創魏軍。‍‍

8樓:端木青桐

‍‍還秦之戰是指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的一場戰爭。秦朝滅亡之後,項羽憑藉其軍事實力,裂土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為困鎖可能與其爭奪天下的劉邦,將巴、蜀、漢中封於劉邦,迫其離開關中。

並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西元前206年,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平叛齊地田榮之機,決計襲佔關中,東出與項羽爭天下。劉邦的大將韓信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來時燒燬,三秦王鬆懈麻痺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主力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

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同時分兵攻取隴西、北地、茫郡,迫降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迅速襲佔關中大部地區,實現了還定三秦的戰略目的,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9樓:糯公尺糰旅行

赤壁之戰就是乙個十分著名的戰役,改變了天下局勢。

10樓:網友

我知道的有赤壁之戰、鉅鹿之戰、長平之戰。

中國古代稱謂中的敬辭,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有哪些

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有哪些?一 敬詞.令,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 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 令嬡 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兄 尊稱對方的兄長 令弟 尊稱對方的弟弟 令侄 尊稱對方的侄子。.恭,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恭賀 恭敬地祝賀 恭候 恭敬地等候 恭請 恭...

中國古代的軍隊有盾牌嗎,中國古代戰爭中最常用的盾牌有多少種

古代戰爭中,尚沒有史料顯示有不用盾牌的正規軍隊。盾是一種極為古老的兵器,古稱 幹 很早就有成語 大動干戈 由此能看得出盾的古老和常見。其實想一想也能明白,如果有人拿刀砍你,拿弓箭射你,你本能的反應就是抓一塊板狀物體遮擋身體,而這樣做也確實最有效。盾牌可以有效減少 可以在心理上快速構建起己方陣型 想想...

中國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古漢語中對各個年齡的稱呼?

1.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髮扎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詩經 齊風 甫田 總角卯兮。角,小髻 卯,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後人用 總角 代指童年。2.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因以 垂髫 指童年。晉陶淵明 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3.豆蔻 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 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