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禪師的「仁者心動」是什麼意思,請解釋下,謝謝

2025-03-22 04:20:25 字數 3959 閱讀 5663

1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心動的意思是:仁者是對對方的尊稱,心指的是靈覺,動就是不定,也可以說定力。

不夠,如果定力相當好的話,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是無動於衷的,會一心持住自己的本性如來陀羅覺體如如不動的,如果你還在觀察外界事物的變化,那你就未生止觀之心,定力欠佳,心念就自然而然亂動不停了,客氣的說就是仁者心動了。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不是風在動,不是幡動,是自己的心動了。 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做。

乙個人的思想境界。生活中,能統攬大局的人,必須是能容納一切,縱觀一切的;如果隨意妄動,是是非非都攪合,那永遠都不能明晰周遭的變化。所謂局外者清,就是要自己 站在乙個最適合的角度,懷有最好的心態,來看事物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洞察明澈。

佛教修行也是一樣,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認識,有了認識,就決定高度。佛法,就是人法,生活之法,更超出一切法。南無阿彌陀佛。

3樓:匿名使用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看到的以前都是在我們心識上的反映,如果沒有心看,就是俗話說的,「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所以只有心動者,才能知道幡動。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4樓:生活百態

風與幡皆是相,應知萬法唯識,非別有風幡及外境!凡夫迷境不了真心,智者明心知無妄境,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明乎風幡乃識田種子現行,則不誤會心自心,風幡自風幡矣。

很多人第一誤解在於,執著風與幡為實有,執著外境為實有。若破此見可先參考「一心四境」「一水四見」的佛學觀點。眾生果報業緣不同,雖同處一處,同見一物,所見境界相會有不同。

天台宗有百界千如之說,就算同界眾生又有共業別業之分。

空間維次不同,所見境界不同,也是詮釋此理。《心經》中一無到底,世尊以神通力找尋無明而不可得。若此,哪還有個實物堪稱風幡?世間一切境界相不過是八識心王的相分而已。

凡夫執著外境實有,是不知第八識見相二分,僅以前六識所見所知來詮釋整個身心世界。風幡及山河大地等外境其實正是第八識相分,**是心外之物,一切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5樓:生活小聖手

一切從心起,心不起則一切不起,心不動則一切不動,故說心動。

見物相狀者看物靜相、動相,幡不靜故說幡動,亦為通俗表相說。研究功用者,研究幡為何動,察知由風在吹,無風吹則不動故說風在動,亦為原因追究說。

故事為例:禪宗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了六祖慧能後,慧能一路南下到達廣州的一處山森隱居,直到15年之後才出山,來到了廣州法性寺。恰巧碰上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寺前高高地豎起了幡旗。

由於印宗禪師的修為遠近聞名,因此前來聽他講經的人很多,寺裡頓時顯得熱鬧非凡,善男信女席地而坐。正當所有人都在坐禪靜思時,忽然吹來了一陣風,把掛在門口幡旗吹得飄舞起來。

這一幕被兩個和尚看到了,其中乙個說道:「是風吹動了旗幟,幡旗本身並沒有動。」而另乙個和尚卻說:

你說的不對,現在根本就沒有風,那幡旗是自己在動。」兩個僧人為此爭論不休,慧能禪師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此話一齣,四座驚起,皆認為此人修為甚高,兩位爭論的僧人也立刻恍然大悟,而慧能大師也被印宗大師請上公升壇說法。

六祖講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什麼意思

6樓:網友

意思如下:出家人修行,修的是心,因此要時時觀照自心。無論是風動,還是幡動,與修行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時時關注自心,就不會為這些問題操心。因此,六祖講,是自己的心在動啊!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7樓:軒軒談手機

675年,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內(今光孝寺),又發生了乙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法師正在講經,一陣風吹來,寺內懸掛的旗幡隨之飄動。

印宗即景說法,問聽眾到底是什麼在動。眾僧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幡動,有的說是風動,誰也說服不了誰。惠能忍不住插嘴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聽到後大感驚異,於是拜惠能為師,請授禪要。隨後惠能到韶州寶林寺(今韶關曲江南華寺)住持,傳法三十餘載。713年,這位生於廣東、長於廣東的大師,在新州國恩寺走完了自己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享年七十六歲。

當年,其真身被請到寶林寺供奉起來,至今仍接受來自五湖四海的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

惠能則以前所未有的革新精神,徹底否定了這種艱苦卓絕的累世修行,他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樓:冥想音主站

風動、幡動都是外塵境緣相,是生滅無常的幻相。修行人修行的是一顆清淨心,當離一切相。若是起心動念去攀緣外塵境緣相,就是著相了,著相修行是外道法。

是故六祖用」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指點修行人用錯心了。

9樓:心和腦的對話

不是風動引起幡動,不是幡借風動,而是因為你去在意他們,「仁者心動」。

10樓:網友

一曰幡動,為目力見之飄動的感受。一曰風動,是追究幡因何而動的思考。智者曰,非風非幡,實為凡夫困頓於現象,而求索答案於本心的修行行為,是化識為智得無分別智的修行。

11樓:最強大腦花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出自《壇經》,是說禪宗六祖慧能的乙個故事。

其實意思是這樣的,風也動了,幡也動了,心也動了。風不吹,幡不動;幡動,有風。若離風與幡,則你心上怎麼知道有動了這個現象;若離風與心,則感知不到現象,誰能夠說幡動了;若離幡與心,則感知不到現象,但風真的存在,可是風吹向誰家,誰能夠知道。

這是用,風幡和心來比喻。心指的是本性。這正如佛家說空,很多很多人誤解為一切虛幻,都是空的,沒有的,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如何理解?

12樓:網友

若著相則有分別,風動幡動皆成生滅法,心被物轉亦有生滅,故曰心動。當知此為妄心。從學佛的角度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有言說皆無實意。若從世間法講則另當別論。

13樓:竹海清風雲

這是古代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是自己的意識決定外界的一切!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說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14樓:吳海韻說歷史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六祖惠能大師在其《壇經》中提出了著名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著名論斷,一語道出了佛學的真諦。

現如今,網上很多專家都把佛學的這一思想定性為唯心主義思想,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佛學如果真像這些專家所言,僅僅只是唯心主義的思想,那麼佛學也就沒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了!要想知道佛學是不是唯心主義,得首先了解佛學的教義究竟為何,專家們連佛學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瞭解,就開始妄談佛學是什麼樣的,這似乎有失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這裡,我首先要說的是佛學並不是唯心主義,同樣也不是純粹的唯物主義,而是超越了二者的對立。

這一點,和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思想有點接近,但較之更為深刻,佛學裡麵包含一種很高深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思想,只有親身實修才能一步步的悟入。佛學需要實證,這一點和康德哲學相比,要困難的多,因為哲學只要真正領悟到了就可以,但佛學不行,必須親身實證一步步來,一點點破執,最終破無所破後「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再一步步證悟到「無餘涅槃」,並最終得證佛果。

佛境界之深,不可思議,不可言說,能思能想的都在相中,都在住相。這就像康德哲學的現象界一樣,但凡能思能想的,都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語言所能描述的也僅僅只是現象界內的事物,而佛之境界超脫了現象界,和康德哲學的本體界類似,都是不可言說的。

但佛學和康德哲學不同的是,康德認為本體界永遠不可以被認知,只能去信仰,但佛之境界則不同,是可證得的。這裡面蘊藏著很深的認識論思想,非陷入相(如康德的現象界)中而無明的我們所可思得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佛學絕不是唯心主義!

關於佛教裡的六祖惠能,佛教六祖都是哪六祖?

成佛不成佛和出家不出家是兩個概念。比如說某個學校的導師,他是不是導師與他在不在學校沒有關係。 藝述史 作為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他的經歷非常神奇,悟道之前是個不識字的樵夫,悟性卻非常高,可以說是不讀書的人中翹楚,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你瞭解?佛教 歷史 高僧 智慧 金剛經 佛教六祖都是哪六祖? 姜生 六...

佛教關於六祖惠能的疑問

有何疑問?師兄!如果諸佛菩薩諸大德祖師全部都自己涅槃,苦難眾生怎麼辦?師兄,看過哪一尊諸佛菩薩不是無緣大善,同體大悲?師兄這個本來無一物是指的清淨本心,不沾一塵,諸佛菩薩及大德祖師,雖於塵世傳法利生,渡眾脫苦,可是時時安住妙明本心,不染一塵。這叫做,以無塵境,行一切因緣境!慧能大師曾不識字,但是只要...

為什麼禪宗經是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學習的經文是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嗎?

因為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 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佛教禪宗學習的 是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嗎?金剛經 維摩經 楞伽經 心經 楞嚴經 圓覺經 壇經 等七部。南無觀世音菩薩!也有學習這兩部經典,但是不限這兩部如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