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層是先決條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碳酸氫成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當這種水在地下深處有一定壓力時,溶解更甚。灰巖中的鈣被水溶解帶走,經過幾十萬、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沉積鈣化,石灰岩地表就會形成溶溝、溶槽,地下就會形成空洞。
當這種含鈣的水,在流動中失去壓力,或成份發生變化,鈣有一部分會以石灰岩的堆積物形態沉澱下來,由於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壞,便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石柱等自然景觀。 由於這種地理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2樓:八卦男孩
我跟你說吧,第乙個方程式中的caco3是原來未形成溶洞的石灰岩,在地下特殊的壓力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下會發生caco3+co2+h2o==ca(hco3)2的反應,如果ca(hco3)2
溶液往下流或者滴在下方,而且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會發生 ca(hco3)2==caco3+co2+h2o」 的反應 使caco3不斷沉澱 形成溶洞是經歷千萬年的時間最終才讓我們看到。
溶洞形成的化學方程式
3樓:花椒科普
溶洞形成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₃+h₂o+co₂=ca(hco₃)₂溶洞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鈣(caco3),碳酸鈣與水、二氧化碳反應會變成碳酸氫鈣ca(hco₃)₂
溶洞概述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裡不溶性的碳酸鈣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轉化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鈣。由於石灰岩層各部分含石灰質多少不同,被侵蝕的程度不同,就逐漸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態、陡峭秀麗的山峰和奇異景觀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稱為喀斯特地貌。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會使石灰石構成的岩層部分溶解,使碳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
caco3+co2+h2o=ca(hco3)2
當受熱或壓強突然減小時溶解的碳酸氫鈣會分解重新變成碳酸鈣沉澱。
ca(hco3)2=caco3↓+co2↑+h2o
大自然經過長期和多次的重複上述反應。從而形成各種奇特壯觀的溶洞,如桂林的七星巖、蘆笛巖、肇慶的七星巖、宜春的竹山洞等。在溶洞裡,有千姿百態的鐘乳和石筍,它們是由碳酸氫鈣分解後又沉積出來的碳酸鈣形成的。
溶洞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4樓:奫奫
因為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caco3 caco3與空氣中co2或地下水中溶解的部分co2發生反應caco3+co2+h2o=ca(hco3) 生成ca(hco3)2
ca(hco3)2是可以溶於水的物質,在隨水流動的公車中 在受熱或自然狀態下可發生反應ca(hco3)2=caco3+co2+h2o 所以就又形成新形狀的 石灰岩了 也就形成了溶洞 石鐘乳 石筍和石柱等各種自然奇觀了。
5樓:
是碳酸鈣在加熱基礎上吸收二氧化碳變成碳酸氫鈣,這個可逆反應的不斷作用,形成了榕洞。
6樓:網友
不用說的那麼複雜,就是碳酸氫鈣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鈣,很簡單!!
ca(oh)2+co2--caco3↓+h2o
7樓:網友
caco3與ca(hco3)2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的形態的改變。
8樓:匿名使用者
溶洞中的主要成分是caco3,能與h2o,co2反應生成ca(hco3)2,溶洞就形成了!!!鐘乳石,石筍,石柱怎麼形成就不講了!有需要再問,我會回答!
高一必修一二化學方程式總結,高一必修一化學方程式及離子方程式總結
方程式 1 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bacl2 na2so4 baso4 2nacl 2 碳酸根離子的檢驗 cacl2 na2co3 caco3 2nacl 3 碳酸鈉與鹽酸反應 na2co3 2hcl 2nacl h2oco2 4 木炭還原氧化銅 2cuoc高溫 2cuco2 5 鐵片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
求高一化學必修一的複習整理,求,高一化學必修一的複習資料整理
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 1 fe2o3 3co 2fe 3co2 金屬氧化物熱還原 2 cuo h2 cu h2o 3 wo3 3h2 w 3h2o 4 c h2o h2 co 水煤氣 5 c 2cuo 2cu co2 6 4p 5o2 2p2o5 7 2kmno4 k2mno4 mno2 o2...
高一化學必修一
1 120 165 44 32 2 11.2l對應物質的量 11.2 22.4 0.5mol,設含co2物質的量為x,則co物質的量為0.5 x,可得 44x 28 0.5 x 18,解得x 0.25mol,co2的質量是44 0.25 11g co的體積是0.25 22.4 5.6l請採納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