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稗官雕龍
作者閒適怡然的心情,陶醉自然的心態。
2樓:網友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雹鍵棗」,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
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源拆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亮旅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這首小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
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悽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
李清照的《如夢令》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3樓:網友
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往事的懷念之情以及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感慨青春易逝和惜春之情。
作品原文。如夢令(其一)
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白話譯文。其一。
時常記起遊溪亭的那天傍晚,太過沉醉而忘記回家的路。玩到盡興天卻黑了,劃小舟回去,卻不小心進入藕花塘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一不小心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其二。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
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如夢令是李清照的哪一首詞?
4樓:網友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辯橋旁代)
常記溪亭日暮, 沉消畢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攜橡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中李清照的感情變化是什麼?(常記溪亭日暮的那個)
歡愉,興未盡,忘情,焦灼,天真。常記 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 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 溪亭 時間是 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 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 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深刻的寓意是什麼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公升的 花庵 詞選 中題為 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遊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乙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 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
根據李清照的如夢令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當時的情境
紅日西沉,晚霞映照著溪亭,玩了一天的遊人漸漸歸去,獨有年少的詞人依依不捨,流連忘返。是剛飲過美酒,還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詞人陶醉?她遊玩興盡方駕回舟。湖上嬌豔的荷花向她綻開笑臉,輕柔的晚風推著她的船兒。她情不自禁的盪起雙槳,往前劃去。劃呀,劃呀,竟不知不覺誤入荷花深處,進也不能,退也不能,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