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湫寫作文,大龍湫記為什麼先寫山再寫水

2025-04-15 16:20:13 字數 3802 閱讀 7450

大龍湫記為什麼先寫山再寫水

1樓:謹記小柒

這樣就把大龍湫從天奔瀉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餘,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

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

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岈,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

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巨那庵。

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餘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燃沖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

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

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後,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人,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皮拆殲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

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

潭中有斑魚二十餘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閒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御謹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爭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大龍湫記為什麼先寫山再寫水

2樓:ray聊教育

因為寫山可以更好地表現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對大龍湫的熱愛和思考。

大龍湫記》是元代李孝光寫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兩次大龍湫的記遊,寫出了大瀑布的奇特景色。第一次是水大時,大龍湫聲勢奪人。

大龍湫的水系是其另乙個重要的自然景觀,而且山和水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先寫山可以為後面的水的描寫做出鋪墊,也可以更好地表現出山水之間的關係,使整篇文章更加有機統一。

第二次是水小時,寫了大龍湫「乍大乍小」的奇觀以及周圍的秀麗景色。作者善於運用各種手段從不同角度來寫,既寫了大龍湫本身的壯觀,又通過遊人對大龍湫的感受來加以襯托,使人讀後有一種變幻莫測、美不勝收的感受。

文章賞析

這一篇遊記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記敘了兩次遊歷,通過不同季節的粗桐所見所聞,全面地展現了大龍湫的風姿。二者互補,將大龍湫的奇偉變幻盡收筆下;二美合璧,將大龍湫的奇麗景象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

在結構上通篇用對比法: 上一段寫大龍湫的雄奇喧騰,展現出的是壯美的畫面;下一段寫大龍湫的明麗幽靜,展現出的是優美的畫面。雨季出遊,著重寫沿途的見聞及瀑布的磅礴氣勢;旱季重來,著重寫瀑布四周的景物。

上一段的描寫是線狀的,下一段描寫是閉凳桐點狀的。上一段詳寫的,下一段則一帶而過;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則工筆細描。猶如秋冬兩季大龍湫景色的不同一樣,文章的上下兩段也迥異其趣,充分體現出作者文筆的騰挪變幻之妙轎坦。

大龍湫記閱讀答案

3樓:一切似夢

去: 距離。

走入庵避,餘沫進入屋蠢衝,猶如暴雨至 --走進庵堂躲帶攜殲避,瀑水的餘沫仍然會飛濺入屋好像暴雨來了一樣。

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隱手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寫出了打龍湫瀑布的什麼特點?--水大時,大龍湫聲勢奪人,水小時,大龍湫「乍大乍小」的奇觀以及周圍的秀麗景色。

這是我們期末考到的。

大龍湫的造句大龍湫的造句是什麼

4樓:懂視生活

大龍湫的造句有: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大景區薈萃了雁蕩的精華,被稱為「雁蕩三絕」。大龍湫瀑布舉世聞名,是雁蕩山泉瀑流水之最。

大龍湫的造句有:跡察臘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龍湫。多雨季節,大龍湫瀑布從懸崖峭壁上飛瀉而下,震天動地結構是:

大(獨體結構)龍(獨體結構)湫(左右結構)注音是:ㄉㄚ一ㄡ拼音是:dàlóngqiū。

大龍湫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檢視計劃詳細內容】

在浙江省雁蕩山馬鞍嶺西_是我國著名的大瀑布。水從高約190公尺的連雲嶂凌空而下_白練飛瀉_極為壯觀。為雁蕩風景三絕之一。也稱"龍湫"。

二、引證解釋。

在浙江省雁蕩山馬鞍嶺西,是我國著名的大瀑布。水從高約190公尺的連雲嶂凌空而下,白練飛瀉,極為壯觀。為雁蕩風景三絕之一。

也稱「龍湫」。引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雁蕩山日記後》:「又二里,漸聞水聲,則大龍湫從卷崖中瀉下。

三、網路解釋。

大龍湫雁蕩山沒帶景區分散,東起羊角洞,西至鋸板嶺;南起筋竹谿,北至六坪山。在方圓450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東西闊28公里,南北長公里,面積為28平方公里。其中有15峰、13巖、7石、5嶂、6洞、1尖、3門、2闕、8嶺、5瀑、2湫、8潭、1泉、3溪、2澗、1峽、4庵、7亭、1院、1鑊、1軒、2橋,合計景點105個。

共分為靈峰、靈巖、大龍湫、顯勝門、仙橋、羊角洞、淨名三折瀑、雁湖八大景區,而東南部地區最稱風景薈萃。其中「二靈一龍」即靈峰、靈巖和大龍湫又被稱為「雁蕩三絕」,大龍湫在三絕中又被認為是獨佔鰲頭。南宋樓鑰有詩云:

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讚揚同一舌。」(攻瑰集·大龍湫》)可見在宋姿滑代,大龍湫便已揚四海。

關於大龍湫的詩詞。

大龍湫·石丈雲巖上》《大龍湫》《題大龍湫·曉行蒼壁中》

關於大龍湫的詩句。

大龍湫下聽雷吼懸夢大龍湫十年重到大龍湫。

關於大龍湫的成語。

大吉大利大紅大綠大大咧咧龍歸大海大水衝了龍王廟大吹大擂。

關於大龍湫的詞語。

大龍湫 閱讀題

5樓:皇琦珍養識

原文後十日,至雁蕩之大龍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

既墜矣,又似上公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佚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

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湫靜;石樑急,龍湫緩;石樑衝蕩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翻譯十餘天后,(我)到了雁蕩山的大龍湫還沒有到大龍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絹從天上飄落下來,卻沒有什麼響聲。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細**,就發現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變成了煙,變成了霧,變成了輕軟的生絲,變成了白玉的塵埃,變成了珍珠的粉末,變成了琉璃絲,變成了楊樹的白色花絮。已經墜落下來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公升;已經稀疏鬆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織在一起。

風吹過來搖動它,就隨風飄揚散落,好像沒有著落;太陽光照著它,各種顏色都對映出來,光豔美麗。有的人遠遠地站著**,他的頭髮卻全部沾溼了;有的人近近地觀賞,可他的衣裳一點兒也沒有沾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瀑布的落點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間凹陷進去,完全沒有什麼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隨著吹來的風興起各種奇異的變化;又由於它落下來很少有什麼接觸撞擊的地方,不能為它助長威勢、激揚聲響:

這些和石樑瀑布比較,一點兒也不相像。大概石樑瀑布威武,大龍湫瀑布文雅;石樑瀑布喧鬧,大龍湫瀑布幽靜;石樑瀑布湍急,大龍湫瀑布徐緩;石樑瀑布衝撞激盪,一往無前,大龍湫瀑布好像去了卻又回來,盤旋悠盪;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原因。起初觀賞石樑瀑布的時候,認為瀑布的樣子、情況只不過是這樣罷了,大龍湫可以不去;等到我來到了這裡以後,才知道耳朵、眼睛沒有聽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憑主觀想象來推測的。

寫作文我的老師應該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

我的老師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然後寫你和他的一件事突出他的好,最後寫這就是我的老師,他怎樣怎樣 先寫開頭,再寫正文,最後可用排比句結尾。延伸 開頭 開頭的寫法 萬事開頭難,寫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開頭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背景法 說明事件發生的時間 地點 情景等背景。2 人物法 交代...

為什麼要寫作文,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文

寫作文不可怕,幾百到幾千字而已,作文只是鍛鍊寫作能力,但是寫 就不一樣了,寫出來都是上萬的,這才是更要命了,有時候寫到一半都不知道怎樣繼續下去了.845480066,軟文寫作沒有一定的知識功底是寫不出來好文章的,我是找他寫的,最前面就是扣維來的。考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 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 通常都是以...

我不會寫作文為什麼,為什麼我不會寫作文?

不會寫作文,是因為掌握方法不對。還有就是語文素材積累不夠多。寫作文要多多積攢作文素材,可以多多去記憶作文材料,寫作多多練習,自然慢慢就好了。可能是因為你看范文太少了。讀書讀少啦!寫的也少啦。多看多讀就可以啦。多看其他的書,掌握一些好的片語,學習。要知道寫作方法,了解閱讀的作用和 寫作的目的。其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