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

2021-03-05 09:21:40 字數 6209 閱讀 4733

1樓:合肥立華

在5世紀初,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程序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

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鎌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

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

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捲傳至日本。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的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

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成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8世紀,留學生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後來,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8世紀中葉,年逾花甲、雙目失明的中國高僧鑑真和他的**,經過許多周折,歷盡艱辛,東渡日本。他不僅帶去了佛教各宗經典和漢學文化知識,還創立律宗佛教,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日本人民對鑑真的貢獻給與極高的評價:

「禪光耀百倍,戒月照千鄉」。大化改新以後,律令制國家全力吸收中國文化,在歷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學問僧隨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隨行學問僧多達20餘人,建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師(空海)和建立天台宗(法華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隨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為了更好地扶持和獎勵佛教,天皇**將佛教納入國家事務之中,設立專門的佛教統制機構,任命僧侶首領,規定寺院制度,佛教成為官方宗教。

8世紀初,日本先後編成兩部歷史巨著,一為《古事記》,一為《日本書紀》。前者共三卷,上起神代,下至推古朝,以日本文體為主,雜有漢文,其中歌謠和專有名詞是用萬葉假名寫成的;後者三十卷,上自神代,下至持統天皇,採用中國正史體裁,用漢文寫成,這是日本最古的兩部史書。到平安時代(794-2023年),又先後編成《續日本書籍》、《日本後記》、《文德實錄》和《三代實錄》等史書,合稱《六國史》。

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志,如《出雲風土記》、《播磨風土記》等。

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真正燒製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乙個叫藤四郎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 日本的六大古窯。

據傳,古時中國的三弦樂器經由琉球(現在的沖繩)傳來日本,這就是日本的三弦琴。三弦琴琴長約80公分由兩部分構成,即共鳴箱(獸皮蒙在木框架上做成)和帶有三根弦的琴桿。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建築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紀的日本建築。其可分為三大樣式,即和式建築、唐式建築、及天竺式建築。而其中所謂的唐式建築即是源於中國宋元一帶的建築樣式。

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禪宗對日本的中世文化影響最大故唐式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此時中國文化的傳入不但豐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築文化邁入乙個新紀元。也使日本的各種藝術表現不論是建築,庭園,傳統茶道,甚至是能劇的表現都充斥著高度禪意,創造了乙個寂靜且充滿冥想的空間,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單純。

由此看來,日本文化的基石則源自於中國。小到吃飯的筷子,大到建築無處不滲透著中國文化的色彩。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要寫起來可以寫一本書 幾句話哪能說的完

不過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上 儒 佛 道都有

其次日本並非僅僅受中國古文化哲學影響 西方的以「薩特」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觀點在日本也很有市場 日本人愛好的諸如 死亡 末世紀 對自我意識的探索 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等等都深受此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羅生門》這部電影裡折射出來的中國唐文化對日本文明的影響!這個命題也太巨集大,其實部適合從這個**裡找證據,不說片中重要的講故事的場所羅生門的建築風格,建築結構同屬於典型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類別。單從片中女主角的化裝就可以看出唐文化對日本文明的影響有多深。

《羅生門》裡受害女子化裝造型個性非常鮮明,斗篷在日本古代民間應用廣泛,出行人必備物品。而斗篷上帶面罩和紗巾者一般非尋常百姓,武士斗篷上帶面罩倒是常見,可女士帶紗巾真是少見,不知道羅生門的服裝設計師設計這個服裝的時候是否有參考真實資料。片中女主角的斗篷面紗造型很容易讓我想起笑傲江湖裡的任盈盈的裝扮來,而這樣的造型在今天中國福建惠安民間的婦女之間依然盛行,是有名的「惠安女」造型!

電影裡的服裝造型不知道和惠安女造型是否有淵源,我這裡只是猜測,有機會考證一下。不過有一點肯定是有淵源的,那就是劇中女主角的化裝和中國唐代女子化裝非常接近;胖胖的女主角外形也十分類是唐代人欣賞的女子美。

唐代畫家周肪筆下的仕女形象是典型的中國唐代女子形象代表:豐腴,華貴;最重要的是唐代女子眉毛剃成圓形,像兩塊毛容容羽毛貼在上面,甚是可愛。而《羅生門》裡那個女主角的眉毛造型正是如此。

有圖為證:

(中國唐朝女子)

4樓:毓興有渠緞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

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5世紀就渡過了野蠻階段,

進入了文明階段。漢朝在朝鮮半島設定四部,大批漢人(包括島津家的第一代祖先弓月君)從朝鮮移民日本,雄略天皇時期,在日本的大陸移民達18000之多,他們是大陸文化的傳播者。3世紀末,百濟博士王仁把中國儒家典籍《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捲傳至日本。

5世紀,日本貴族已經能夠較好地運用漢字了。繼體天皇七年(513年),建立五經(易、詩、書、禮、春秋)博士交代制度,要求百濟定期向日本派遣諳熟儒家典籍的漢學家,以後又增加了醫博士、歷博士、天文、地理和陰陽五行等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到聖德太子時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全面攝取中國文明制度,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化改新以後,日本進一步汲取中國文化。630—894年,日本向唐朝派遣了十幾次遣唐使,隨行的有許多留學生和求法僧。其中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是日本留學生中最傑出的代表。

吉備真備在唐留學17年,回國後在太學教授中國律令、典章制度,官至右大臣……

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8世紀,留學生吉備真備利用漢字偏旁廠早了日本行書假名——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後來,留唐法僧空海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造了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奈良時代(710--789年),日本仿照唐朝教育體制創立了一套教育制度,**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教授、助教,教授中國律令、經學、音韻、文學、書法和算術等科目。文字和學校為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遠的,是乙個長期的過程。主要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乙個方面:文字與文學。考據發現,遠在西元前一世紀,中國文字就傳到了日本,到了唐代日本還專門派學者來中國學習,不僅學習文字,還學習中國的官制,中國的選舉制度等等。

到目前為止日文中依然有25%是由中國漢字構成的。

第二個方面:佛學。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東傳,直接影響了日本的佛學。現在日本的禪學包括與之一起發展出來的日本特有的文化都與中國是一脈相承,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原始的影子。

第三個方面:醫學與建築。日本的醫學受中國影響也非常深遠,其中鑑真和尚就帶去了大量的中醫圖書,以至日本古時的中藥袋上,都畫著鑑真和尚的畫像。

建築就更不用多說,日本的建築結構都與中國古代相同。日本有名的東大寺,就是仿照中國的寺廟建造的。

第四個方面:生活與日常服飾。這包括日常的服飾,日本和服有中國漢服的影子,日本的拉麵受中國麵食的影響。

日本的圍棋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包括日本的一些節日與禮節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以上這些,分條考據可以寫成一本書,都是有實際的考據學為基礎的,並不是作者亂猜測。

日本地處中國東邊的小島嶼之上,與中國大陸最近。在古代航海不發達的時候,西方國家不可能通過航海到達日本,自然沒有辦法把西方的文化傳到日本。那麼日本,只能夠向強大的中國來學習。

所以中國文化影響日本是正常的。文化總是從富裕發達的地區向貧窮落後的地區發展的。就像今天,我們的中國文化中也有受美國文化影響的部分。

6樓:艾倫

(1)中國漢字的傳入和日本文字的發展

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樣,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頭語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卻是在中國的漢字逐漸傳入日本以後才逐漸產生的。日本從最初沒有文字到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假名文字與「和漢混合」的文字型係,這個過程是全面學習和引進漢字,並且根據日本原有的語言對它滴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 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捲,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至八世紀中葉,日本人開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註日本語音之用。

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

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中國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

日本雖然沒有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字,但是通過對漢字從功能到形態上進行徹底的改造,使其變成了自己的文字,這表明了日本人不僅善於模仿外來文化,還會在其吸收和融合的過程中進行加工和改造。

(2)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始終具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日本資本主義思想產生之前。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公元五世紀以前。

據《古世紀》記載,百濟的阿直歧,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並且帶來《論語》和《千字集》等儒學典籍並且在日本傳授儒家學說。繼體天皇時期(507—531)曾要求百濟國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傳授儒家思想,於是儒家迅速發展。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彙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但是日本人對於中國儒家思想的吸收也是又選擇性的,他們在學習和吸收儒學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儒學。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曾說:

在中國儒學中,「仁」被成為駕臨在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徹底排斥在日本的倫理體系之外;在中國儒學中「忠」是有條件的,而在日本,對主君的「忠」則是對天皇無條件的遵從。日本化了的儒學,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於日本民族和社會的影響,巨大而深遠。

這種影響作用不可避免地延續到日本歷史發展的全過程。直至明治維新,日本**開始接受與儒家文化特點相異的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文化時起,儒家文化便注定開始了與以往任何歷史階段所不同的特殊地位,並開始發揮其在日本近代歷史中更加獨特的作用。

(3)佛教思想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隨著佛教的傳入才在日本生根發芽。鑑證和尚和他的**六次東渡才到達日本,為佛教在日本的傳播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佛教最早是在公元六世紀經由中國傳到日本。

最初,佛教僅是蘇我氏等貴族的信仰,在大化改行前成為了朝廷公認的信仰。天皇也是佛教的忠實信徒,舒明天皇修建了百濟寺,天武天皇還把朗誦金剛明經作為國家規定的活動來經行。佛教的普及在聖武天皇時期達到最高潮,迎來了以七世紀前半夜聖德太子為中心的**時代。

但是佛教在日本的傳播與儒學傳入日本時的遭遇頗不同。我們從《古事記》和《萬葉集》的詩歌所描寫的事件中表現出來的日本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情趣的樂觀態度以及對死亡的悲憫心理,就可以發現這種強烈的入世要求和文化心理同佛教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出於文化交流的需要,出於政治統治的需要,佛教才漸漸在日本傳播開來。

在不斷向中國吸收佛教思想的同時,佛教也不斷在日本本土化。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標誌是淨土宗和禪宗的興旺發達及世俗化的趨勢。

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文化和南韓文化有什麼關係

在南韓,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 襄陽 漢陽 今漢城 漢江等地名,查南韓地名設定史料,這些地名設定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南韓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 續集 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絡。據石泉考證,楚國古...

中國文化在世界影響不如古代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影響不如古代了

漢 經濟世 界第一 搞了絲綢之路 唐 經濟世界第一 周邊國家紛紛派遣唐使來學習 元 經濟世界專第一 海上絲綢屬之路 馬可波羅就是那時來中國的 明 仍舊第一 打退多次外來入侵 鄭和7下西洋 不過是虧本買賣 請前期 還是第一 籤了個中俄尼布楚條約 好像是個平等條約 但卻喪失大片土地 黑龍江又內河變成界河...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

用餐時,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中國人內斂,外國人愣。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化歷史不同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 外國文化極少有國家歷史能與中國相提並論。2.思想不同 西方人樂於冒險,有探索精神 中國人提倡中庸,倡導無為而治。3.政治制度不同 中國是社會主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