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南韓,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南韓地名設定史料,這些地名設定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南韓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絡。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
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南韓的幾個地名分布:
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南韓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線處的太白山下。南韓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南韓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南韓開國神話,在中國和南韓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
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乙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乙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
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乙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係。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南韓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南韓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西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
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係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遊》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
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物件。
2樓:花利葉嬴午
南韓文化繼承自中國文化,雖有改變,但是還是一脈相成。以前南韓曾使用中國的漢字,韓服也是從"漢服(注:我們大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也許你沒穿過,但是你肯定見過,漢武大帝那部電視劇集裡的衣著就是漢服,但是漢服不僅僅是漢朝的,清朝以前都是漢服)"改良來的。
中國文化和南韓文化有什麼關係~
3樓:
南韓文化繼承自中國文化,雖有改變,但是還是一脈相成還有,以前南韓曾使
用中國的漢字
韓服也是從"漢服(注:我們大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也許你沒穿過,但是你肯定見過,漢武大帝那部電視劇集裡的衣著就是漢服,但是漢服不僅僅是漢朝的,清朝以前都是漢服)"改良來的.
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4樓:小灰機
在古朝鮮時期,朝鮮古代王國的幾個部落從滿洲南部遷移到朝鮮半島。此後,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時期到統一的新羅時代,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南韓是朝鮮半島深受中國的影響的國家。
為了接受中國****的封聖,並定期向****致敬,朝鮮最高統治者只稱王,不敢稱皇帝;只有在清朝日本衰落和朝鮮統治之後,中國****才失去對朝鮮的控制權力。
南韓製造了鐵製工具和鐵製**。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方面,南韓的發展也受到了中國的強烈影響。然而,僅僅了解文化交流並不能完全解釋南韓文化。
正確理解朝鮮人民的各種特徵也是必要的,這些特徵必須結合朝鮮人民的歷史發展來解釋。
在高麗王朝末期(918-1392),新儒學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最終發展成為支配朝鮮時代(1392-1910)的哲學思想。它是在與中國元朝的文化交流中被引入南韓的。
5樓:墨陌沫默漠末
南韓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兩國的文化相互融合。
古朝鮮時期古朝鮮王國的幾個部族由滿州南部地區移到韓半島,之後朝鮮半島古代從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到統一新羅時代再到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深受中國影響,是中國的藩屬國;
要接受中國****的冊封,定期向****納貢,朝鮮的最高統治者只稱王而不敢稱帝;只是後來由於清朝沒落日本入侵並統治朝鮮,中國****才喪失了對朝鮮的控制力。
南韓製造了鐵工具和鐵**。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這幾個方面,南韓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強大影響。 但是,僅僅了解文化交流還不能充分解釋南韓文化。
正確了解南韓人民的各種特點也至為必要,而這些特點必須聯絡南韓人民的歷史發展來加以解釋。
新儒學在高麗時代(918-1392)末期開始引起注意,最終發展成為在朝鮮王國時代 (1392-1910)佔主要地位的哲學思想。 據信它的是在同中國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間傳入南韓的。但是,如果聯絡中產階級的上公升來看,那就能更深刻地解釋新儒學何以會被接受。
在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之前,古代朝鮮半島沒有自己的文字和標準語言,此時朝鮮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官方文書都用漢字書寫。
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仍使用漢字,直至大韓**成立時才徹底廢除使用漢字。
現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南韓也為了融入東亞漢字文化圈,南韓興起學習漢字的新高潮,南韓人從小學就要學習1000多個常用漢字。現代韓語也與漢語有著諸多聯絡,漢字詞佔韓語總詞量的70%,古代的漢字詞比重應該更高。
韓服是朝鮮半島的朝鮮民族衣裝,成型自李氏朝鮮時代。韓服是受漢服和蒙古服飾的影響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傳統服裝,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閒雅;一襲韓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韓服經歷了三大變革,朝鮮先民最初的白衣服飾的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進行了第一次變革,第二次是高麗時代受元朝影響進行蒙古化,第三次是受明朝的影響而進行了漢化。
在中國清朝代替明朝之後,繼承了明朝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但是清**在中國對漢人實行剃髮易服的同時朝鮮卻得以保留了明**飾。
6樓:阿狸
在古代,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我們的附屬國,一直都是由我們來保護的。他們的高麗國王都是必須由我們皇帝冊封的。和他們的關係有點像北京和**。
為了這個附屬國,我們在唐朝,明朝,清朝,三次在遼東半島和倭寇激戰,前兩次都是大勝。所以倭寇才在唐朝的時候,對我們稱臣,譴派遣唐使,才學到我們中華的各方面的精華。 在清朝的最後一次的戰鬥中,我們和小日本在遼東半島激戰,用北洋水師運送士兵,導致甲午海戰。
中韓兩國歷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淵源流長,中國的儒學早在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傳如朝鮮半島,對於高麗、新羅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儒學符合當時朝鮮三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古代朝鮮半島各國都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態度吸取儒學。公元788年,朝鮮開始仿造中國實行以儒學為考試內容和標準的科舉考試制度,並且把這一點作為選拔管理的主要手段,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2023年才廢除。
所以,儒學對古代朝鮮半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古代中國曾經是亞洲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鮮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例如《新唐書》記載,高麗、新羅等地相繼派出學生,894年在長安的留學生已達到了105人,回國的留學生受到了新羅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天文立法、醫學、印刷書、左傳、諸子百家等書籍通過留學生傳入星羅,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鮮半島上的人民也以創造性的學習發揚和發展了這樣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豐富了東亞文明,豐富了世界文明。
近代以來,伴隨著西學東漸和世界格局的變化,中韓兩國的教育開始了現代化的轉型,曾經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較過去有所減弱,特別是冷戰局面的形成,朝鮮半島的**在一段時間之內割據了中韓教育之間的交流。隨著冷戰各界的崛起,中韓建交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進入到了乙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是淵源流長的。
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聯絡?
7樓:匿名使用者
今年6月中旬筆者應邀赴南韓江陵參觀考察了世人關注的端午祭。回國後翻閱大量有關文獻,一條令人震驚的線索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即:南韓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
在南韓,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襄陽、漢陽(今漢城)、漢江等地名,查南韓地名設定史料,這些地名設定距今已六百多年。從表面上看,南韓的地名和兩千多年前就存在的楚國地名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性,但我看了石泉先生近期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一書,很受啟發,認為它們之間有聯絡。據石泉考證,楚國古都江陵並不是在長江中游,而是在漢江中游的湖北宜城。
按照新論,楚人建國初期在漢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陽,發展成熟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漢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陽一帶。另外上溯中國漢江的源頭,是在陝西秦嶺的太白山下,盡頭則在下游的漢陽。比較一下南韓的幾個地名分布:
丹陽屬於忠清北道在漢江的上游,漢陽在漢江的下游,屬於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陽均在漢江上游不遠處,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南韓漢江發源於江原道和慶尚北道連線處的太白山下。南韓地名分布幾乎和中國古代楚國地名的分布同出一轍。
不僅地名相似,我認為南韓的開國神話中也存有濃厚的楚文化遺跡。
檀君神話是南韓開國神話,在中國和南韓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內容是這樣的:古時,有天神桓因知道庶子桓雄想下凡,於是「下視三危、太白」,並給了桓雄三個「天府印」作為天上神仙的標識。
桓雄率領三千之徒,降到太白山頂的神檀樹下,建立「神市」,他命「風伯」、「雨師」、「雲師」等,主管三百六十件人間大事。其時,有一熊一虎同住於乙個洞穴中,它們請求桓雄天王把它們變**,天王給它們一炷艾和二十枚蒜,並囑咐,吃了艾和蒜之後躲藏起來,一百天之內不能見陽光。熊照辦,只蹲了二十一天,就提前變成了乙個女人;虎沒有照辦,故未能變**。
桓雄天王與熊女結婚,生下檀君,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
學者們認為神話故事中所謂熊、虎相處於乙個洞穴,反映了以熊和虎為圖騰的氏族之間的關係。楚人早期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楚人姓羋,少系業務氏熊,在鬻熊之後,歷代有三十多位國君以熊為姓,其最早居地又多以熊命名,如「有熊」、「熊山」、「穴熊」等。
關於「三危」、「太白」,南韓學者多認為「太白」指朝鮮平安道境內的妙香山,「三危」指中國敦煌附近的三危山。中國學者對古三危地方的說法不一致,我同意古三危在川甘交界處,岷江、岷山一帶的說法,認為檀君神話中的「三危」是指中國古三危,「太白」應該指南韓江原道和慶尚北道交界處的太白山。中國史籍中,有關三危記載最多的是西元前2000多年堯舜將三苗的一支放逐到三危,荊楚腹地在上古時曾屬三苗地,楚苗同源這已為楚國史研究的學者們所公認。
三苗的部落酋長蚩尤曾北上中原,與黃帝逐鹿。在中國各地的苗族都將蚩尤視為始祖,而苗祖蚩尤和「風伯」、「雨師」關係密切。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遠遊》中也提到「風伯」、「雨師」、「雷公」(也稱「雲中君」、即「雲師」)。
楚辭中的「風伯」、「雨師」、「雷公」(雲師)和檀君神話中的「風伯」、「雨師」、「雲師」一樣,都是天神可以左右的物件。
檀君神話中天神授予桓雄三個「天符印」,中韓都有學者認為這「天符印」是巫師做法的法器。南韓江原道的巫俗是南韓保留最多、最完整的地方,由巫師主持的巫祭在「端午祭」中,是重要內容之一。江原道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太白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道,形成了乙個封閉的包圍圈,使它與外界相對隔離,許多古風古俗得以完整地儲存下來。
在中國古代巫風一度盛行,而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苗為甚。現在苗族地區仍有許多巫師。
神話裡天神之子桓雄給熊和虎「靈艾一炷,蒜二十枚」讓它們變人形,這在楚俗裡也有反映。端午時掛艾草、蒜頭以僻邪驅瘁,是楚國風俗,至今也還存在。
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聯絡南韓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歷史淵源
今年6月中旬筆者應邀赴南韓江陵參觀考察了世人關注的端午祭。回國後翻閱大量有關文獻,一條令人震驚的線索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即 南韓文化主流與中國楚文化有許多相似和相關的地方。在南韓,除江陵外,還有與楚國地名相同的丹陽 襄陽 漢陽 今漢城 漢江等地名,查南韓地名設定史料,這些地名設定距今已六百多年。從...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
用餐時,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中國人內斂,外國人愣。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有什麼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化歷史不同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 外國文化極少有國家歷史能與中國相提並論。2.思想不同 西方人樂於冒險,有探索精神 中國人提倡中庸,倡導無為而治。3.政治制度不同 中國是社會主義制...
南韓侵略中國文化
南朝鮮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這類事情太多了,不過,不必擔心,有點常識的 即使沒有常識也有意識的 外國人都知道,這些全部都是中國的,是會功夫的中國人民的!只要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無需去爭它也是我們的。放眼全亞洲望去,哪個國家不是過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陽等等,可只有南韓人噁心到去爭什麼世界無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