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2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
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乙個樣子,也沒有乙個圖,或乙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
根本就無所住了。
3樓:master大師級
這是乙個和尚的回答的話。就是說看破了世上的功名利祿之類的,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又怎麼會粘上呢?
4樓:小傻呆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
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以上就是中國禪宗歷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許多爭論。 下面我們看看王驤陸大居士的評語:
五祖雲: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讀此文,不覺通 體汗下。
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後 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 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 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 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幻影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 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 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徹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無物不可方。權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
其病在本無一物, 偏於空矣,後人學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 能汙染,何懼塵埃之可惹。惟對治神秀之執有,使無前偈反成語 病。或當時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
至於菩提作樹, 以喻性也,明鏡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埃,更顯著實,尤 乖性體,故未見性,蓋偏空也。言本來無一物,落於斷滅見矣, 塵埃原非實體,而今宛在,奈幻有何。
前偈執有,後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邊,不立中道,於無實無虛中,既不取涅盤,亦不立生 死,塵埃不塵埃,都無所計。若徹悟本來,即知塵埃亦不離自性 菩提,惹與不惹,只在覺與不覺耳。此偈以對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
後雲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來 矣,故不足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論義,應知所擇。餘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樹,明鏡權作台。本來不汙染,說惹亦塵埃。
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為有,必 欲去之務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今知無明與菩提不二, 體同用異而已。
五祖三更為說《金剛經》,斷非依文解義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說到應無所住二句,始悟體用一如,不以偏空為 究竟,遂大悟矣。可見菩提本無樹四句,乃悟後語,非徹悟後語 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嘆曰: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
啟祖五句,即是親證實相者,以本不生滅,故曰具足, 以本自清淨,無動搖,雖生萬法,生即不生,畢竟不汙染,故曰 清淨本體,其義既圓,其見斯徹。此段最關緊要,為後世天下人 證明眼目,毋再猶豫,神通妙用,莫大於斯矣。
是以不生滅中,不動搖中,能生萬法,體用一如,斯名具足。 雖生萬法,於本體畢竟絲毫無礙,故曰無動搖,而菩提清淨之本 相斯顯,此段妙在本來二字,六祖至此真徹透本來矣。
至於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門人炷香禮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況真見性乎。此事本驚天動地,任何 世間大事業,不能比擬其萬一也。
5樓:張敦揚小男神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一、全文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三、賞析
見於《大正藏·壇經》,著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接著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壇經》第三十六節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二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
《壇經》第五十三節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反覆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
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論根據。
四、作者簡介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6樓:涼念若櫻花妖嬈
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7樓:匿名使用者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8樓:曉豬多多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乙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9樓:阿水底
塵亦空中生,道德經曰,無中生有,塵亦無中生,空中生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0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1樓:樂曉文化
意思為: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乙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詩句出處: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解釋: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鑑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鯨娛文化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 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意思是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 染上塵埃!出處 菩提偈 作者 惠能 朝代 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什麼意思,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在愛情裡是什麼意思
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 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lansey歲月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出自 六祖壇經 為 六祖慧能 所作。2.是指和尚的心中靜若止水 全無雜念 空無一物 ...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玩的就是創意呀 意思是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會染上什麼塵埃?出處 惠能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白話翻譯 菩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