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周春燕
1、少年時代,文化生活比較落後,那時沒有電視,人們在農忙的閒暇時,除了看壩壩電影,再就看川戲了。
家鄉的川劇表演由來已久,那是一種極具鄉村俚俗色彩的地方戲。
那時,幾乎每乙個村都有乙個劇團,劇團的演員都是村上的村民,並且大多是臨時的,只要你願意,能夠唱上幾句,都可以參加。演出的道具也極其簡單,大都從農家隨手拿來。場地不限,禮堂院壩、田間地頭,只要有一方空地,便可來一場土色土香的川劇秀。
表演也是臨時的,只要鑼鼓一響,人們便三三兩兩的聚攏來。表演很有互動性,因為不是在舞台上,所以演員和觀眾界限也不是那麼分明,台上台下都在唱,互答應和,嘻嘻哈哈,笑場不斷,其樂融融。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快樂。那樂是一種最近原始的,有著樸實的泥土氣息的樂。其中有一出叫《王大娘補缸》,是乙個補缸匠和王大娘調情式的對唱,把農民式的生活情趣風趣地表現出來,演員們百演不厭,觀眾們百看不煩,與其說是演戲,不如是是農民們在演自己生活。
這是一種來自生活最底層的藝術。
最隆重的演出當數春節了。有地方**戲,家鄉的人們好像對它並沒有乙個正式的稱呼,他們也不在乎這個。一年到頭,累了,苦了,只有這時才是他們的節日,只有這時他們才能放鬆一下自己。
大年一過,劇團就忙活開了,從初一到十五,天天演出,表演地點在村學校禮堂。
初一一早,人們吃過湯圓,便在兜裝上自家炒製的花生、胡豆、瓜子之類,紛給趕往村小學校。遠遠地,便聽見鑼鼓鏗鏘,似乎還見操場上人頭攢動。待到得場來,才真見人山人海。
於是有人早已在場外就吆喝開來:「好久沒到這方來哦,這方的樹兒長成了材——」於是人群裡便有人應和:「好久沒到這方來,這方的姑娘長成了材——」一人唱,百人和,場面煞是熱鬧。
又聽得場裡面有人喊:「老表,快點進來哦——該你上場了哦!」看戲是不要錢的,演員也沒有工資,那時好像沒有賺錢的概念,演員也好,觀眾好,圖的是高興,圖的是喜氣,圖的是享受百忙中的那種悠閒。
這樣的情況現在已不見了,人們習慣了看電視,打麻將,想要找回那過去的生活的樂趣,也只有在記憶中去追尋了!
2、依我來說,我們中國四川成都的人還是想得挺好的!我們四川的川劇變臉都搬到了吃飯的地方了,好新鮮啊!
這還要從前幾天說起了!我外爺和我外婆來到了成都,昨天晚上為了慶祝,我們來到了乙個好地方——錦里。這裡好多人哦!
還有許多外國的人哦!到了吃飯的地方了,在包間裡,我們正在點菜,服務員姐姐告訴我們七點的時候下面一樓有好看的表演。啊!
我們真是來對了,最精彩的川劇變臉在七點半開始,我們特高興!在邊吃飯的時候,我們就邊期待著表演,嘴裡還吃著成都的麻辣火鍋,真是好美味啊!麻得好過癮啊!
我們終於等到了表演開始!舞舞台上響起了歌聲,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前面全是表演的古代的舞蹈,沒什麼好看的,後面看到了乙個表演柔術的姐姐,好精彩啊!她的身體好柔軟啊!
怎麼彎,怎麼扭,都好像不是他自己的身體一樣!我們都不敢看了,好恐怖啊!她還能彎著身體向我們笑。
終於到了最精彩的時刻了!那就是——川劇變臉!台上響起了歌聲,可是過了好久台上都沒有人,過了好久,台上出現了一位手拿扇子,身穿閃閃的披風,頭帶那種專門用來表演的帽子,他把臉轉過來的時候,我看到他的臉是乙個像猴子的樣子,他在台上轉著圈,邊轉邊抖著披風,還是不是做一些猴子的動作,好不滑稽呀!
然後他把臉用扇子遮住,轉向後面去,再猛的轉過來,我們看到了他的臉又換成了別的樣子了,我們都好奇怪,他到底是怎麼變的呢?大家帶著好奇心為他鼓掌,掌聲雷動啊!我想別的包間裡望去,發現每個房間裡都沒有人了,原來都出來看表演了,只有鍋裡的火鍋在那裡獨自沸騰著,好像聽到了外面的熱鬧勁,也想從鍋裡飛出來看看。
再轉向台上,台上的那人又變了臉,然後他把自己的真實面孔露出來了,然後又變了一張臉,這是最精彩的,我們全部為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個個叫好!我數了數,他一共變了八次,真是太棒了!然後那人又轉著圈,扇著扇子,抖著披風下了臺!
表演結束了!我們意猶未盡的回到桌上吃著火鍋!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感嘆:「真神奇啊!連我們自己四川人都不知道他那神奇的臉是怎麼變出來的!
我恨不得找那個變臉的叔叔問一下,到底是怎麼變的啊?」媽媽說:「如果別人給你說了,那就不好看了!
」唉!也是哦!
光聽我說不好,你不一定想象的那麼全面,不會有親眼看精彩,不如去「錦里」看看吧!不光是變臉,其他的也還挺精彩的!歡迎來玩哦!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也是,但寫的是京劇臉譜,好難啊!
仿造《藏戲》這篇課文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5
3樓:匿名使用者
仙桃民間剪紙起源於農家婦女即興而剪的婚慶「喜」字作為喜期和裝飾用紙簡單剪紙,後形成一種藝術品種,而大量流行於群眾中的是由雕花藝人用蠟板雕作供刺繡用的「花樣子」。 仙桃「花樣子」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密,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影寓意傳情,圖案豐富均衡等特點,具有寫實兼而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我市民間傳統剪紙題材多與「水鄉」有關。
例如婚慶双喜剪紙,多配有 「並蒂蓮」、「鴛鴦」等水鄉動植物裝飾點綴;吉祥符號也常用「魚腸帶氣「雙錢」等,象徵夫妻情長和父母雙全。仙桃剪紙既有我國南方剪紙的共有特徵,又有江漢水鄉剪紙的典型特色,已成為人們美化生活陶冶情趣的一種方式,獨具特色的仙桃剪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4樓:♂雨→君子
蒙娜麗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
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仿寫藏戲這篇文章寫黃梅戲
5樓:課文你來說
仿寫黃梅戲示例: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的語言是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並普及傳遍全世界的呢?
小學生仿寫藏戲寫皮影戲
6樓:課文你來說
仿寫示例復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
制以獸皮或紙板
做成的人物剪影作為表演形式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沒有出現表演者面容和身形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能夠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呢?
課文原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7樓:我姓蒼名老師
你!嗯、不知道怎麼了!在一起就是
藏戲課文的仿寫,黃梅戲,要自己寫的,急!!!明天交!!!
8樓:課文你來說
仿寫示例: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的語言是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可以像黃梅戲一樣聲名遠揚並普及傳遍全世界的呢?
原文: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關於《藏戲》這篇課文的問題
9樓:匿名使用者
藏戲是乙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係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起源之一
民間歌舞。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
如《**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
『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 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
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起源之二
民間說唱藝術。早在**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
在**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讚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
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 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指令碼。
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演員就唱到**;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起源之三
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讚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
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裡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公尺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
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傭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仿寫山雨這篇課文
你生長在城市裡的人們,忘卻了田野的嫵媚了麼?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當春 秋佳日大自然把鄉村盛裝起來的時候,你也曾有過愉快的郊遊吧?請閉一下眼睛,記不記得那時你是如何地伸開手臂,用喜悅的姿態,奔向田野的?我總愛懷著乙份稚氣,把城市遺在身後跑到田野裡來,來呼吸一下瀰漫著草香 和泥土香的空氣,來聽一聽森林和...
仿寫課文《馬》,仿寫課文《馬》
在我成長的bai記憶du中,有難忘的 開心的 高興zhi的.最讓我記憶dao猶新的是我十一歲回生日的那答一天。那一天,我真高興。生日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穿上了新買的衣服和鞋子,蹦蹦跳跳的去上學。一路上,鳥兒在枝頭唧唧喳喳的叫著,它們好像在對我說 祝你生日快樂 到了學校,同桌小紅把準備好的生日禮物送...
仿寫匆匆全文,仿寫《匆匆》整篇課文
太陽落了,有再東昇的時候 小河凍了,有再奔流的時候 夢兒醒了,有再繼續的時候。可是,聰明的,請回答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他在跟我們捉迷藏罷 又躲在哪兒呢?是他自己消逝了罷 那又是多久才不辭而別的呢?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五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度過了多少晝夜。黯然默算著,一千八百多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