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經常在別人家的客廳裡看見「寧靜致遠」的中堂,也沒有深究寧靜致遠到底是什麼含義,只是感覺是 不要煩躁、心胸開闊 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談起這個,回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這一篇《戒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是節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明瞭,一切乾淨利落,就是這個「儉」字。「非淡泊無以明志」,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我們在孔子思想裡也說過的,「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論點,和「才須學也」的道理是一樣的。
「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來的?
求學來的,「非靜無以成學」。連貫的層次,連續性的對仗句子。「慆慢則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 「驕傲」的這個「驕」字。
講到這個「驕」字很有意思,我們中國人的修養,力戒驕傲,一點不敢驕傲。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使用為驕傲。
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的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乙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免談了。
看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風格一樣,什麼東西都簡單明瞭。這道理用於為政,就是孔子所說的「簡」;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說的「儉」。但是文學的修養,只是一種附庸,這是作學問要特別注意的。
現在是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也是乙個煩躁的時代,是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鬆。
2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諸葛亮告誡他兒子如何作學問的一封信裡說的,這一篇《戒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後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
3樓:匿名使用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4樓:特特拉姆咯哦
淡泊其實就是
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5樓:匿名使用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
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
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
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
不追求名利,不虛偽待人,不諂媚討好,追求寧靜愜意的生活。
面對真實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6樓:匿名使用者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7樓:匿名使用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8樓:__亰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麼?
9樓:樊廣中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
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幹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10樓:咬牙切齒來註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出處於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淡泊其實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確的志向
寧靜就是(使自己心裡平靜、寧靜下來做事做人)致遠,致,有實現的其實,遠,即遠大的目標,合起來致遠就是達成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哪?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淮南子 主術訓 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 荊鵬書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麼?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釋義 淡泊 恬淡寡欲 寧靜 安寧恬靜 致 達到。造句 只要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不是無志向,也不是無為,是有所不為!淡泊是為了明志,寧靜是為了致遠。所以這兩句...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寧靜致遠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 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蜀漢丞相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諸葛亮的 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