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2022-09-25 09:26:21 字數 5324 閱讀 2212

1樓:葡萄說生活

寧靜致遠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擴充套件資料

1、近義詞:恬淡寡欲,高風亮節,淡泊名利。

(1)恬淡寡欲是乙個詞語,拼音是tián dàn guǎ yù,意思是心境清靜淡泊,沒有世俗的慾望。出   處: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

(2)高風亮節是乙個成語,拼音為gāo fēng liàng jié,意思是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出自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

2、反義詞: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是乙個漢語成語,讀音是jí gōng jìn lì,意思是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出自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卷九·對膠西王》。

_寧靜致遠

2樓:卍鬼瞳

寧靜:心態平穩,不為外物雜念所擾。

致遠:樹立遠大目標,走的更遠,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3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寧靜致遠釋義: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寧靜致遠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寧靜致遠出處: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譯文: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4樓:小魚服裝品鑑官

意思是:恬靜寡欲才能明確志向,排除外來干擾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這句話的原文應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於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候再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擴充套件資料

《誡子書》創作背景: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書信中,諸葛亮勸勉兒子勤學立志,戒驕戒躁。他不但講明了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更指明了放縱怠慢的危害。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忠告孩子不要過分講求名利,靜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當今社會浮躁,孩子也深受影響。

如問起孩子的志向,不少人會回答當有錢人、大老闆、大官。要讓孩子學會淡泊名利,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不攀比,給孩子最適合的東西,而不是最貴、最有名的東西。其次,若孩子在學校被愛攀比的小朋友影響,家長要及時扭轉孩子的價值觀。

5樓:愛單單愛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思是:恬靜寡欲才能明確志向,排除外來干擾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這句話的原文應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於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誡子書》,全文如下(《藝文類聚》版):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那時候再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6樓:言南絮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7樓:翁錦文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誡子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8樓:楚青夢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9樓:翠津

寧靜致遠的意思就是說,凡事遇事都要沉住氣,而且一定要有一定的自覺性,如果人這邊沉不住氣的話,那麼將一事無成,它遵循的也就是這個真理

10樓:

心無雜念,就能到達更遠處。比喻不受外界影響,按照既定的目標前行直到終點。

1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致遠 [ níng jìng zhì yuǎn ] :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1、諸葛亮 《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擴充套件資料

近義詞高風亮節 [ gāo fēng liàng jié ]

也說高風峻節。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堅貞的節操。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出 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心也。」

例 句但就是這麼乙個,也可以讓我們見到千千萬萬革命母親的~。

13樓:恭蕊臧婷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重視精神修養。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篇短文中,「淡泊」、「寧靜」的氣息處處瀰漫。

然而,我們如果從《誡子書》中讀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來,願意將「淡泊」、「寧靜」作為座右銘,以此安放自己的靈魂,做乙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這可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原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麼增長才幹又是為了什麼呢?了解我國歷史議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修復,作為內在道德實踐與出世的宗教家所講究的修養之不同就在於其強烈的入世精神。

諸葛亮自不例外。《誡子書》所談之養心修身學問是有明確的終極指向的,那就是「接世」——為世所用,有用於世!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所益處。

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所要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苟全生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謂「淡泊」、「寧靜」之極。然而,其心憂國家,有澄清天下之志,並為此做了長期的不懈努力,讓雄才大略的劉備生出「猶魚之有水」之感;助劉備聯孫權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劉禪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一生對「致遠」的執著。

參考資料: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含義是什麼?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釋義 淡泊 恬淡寡欲 寧靜 安寧恬靜 致 達到。造句 只要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不是無志向,也不是無為,是有所不為!淡泊是為了明志,寧靜是為了致遠。所以這兩句...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哪?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淮南子 主術訓 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 荊鵬書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句話含義是什麼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經常在別人家的客廳裡看見 寧靜致遠 的中堂,也沒有深究寧靜致遠到底是什麼含義,只是感覺是 不要煩躁 心胸開闊 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談起這個,回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出自諸葛亮的 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