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的出處及含義寧靜致遠的意思和出處

2021-03-04 07:55:42 字數 6189 閱讀 6229

1樓:田珊吳淵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

2樓:百度使用者

含義: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實現更遠的目標。 或: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此句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樓:匿名使用者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   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誡子書》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ye三聲)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寧靜致遠的意思和出處

4樓:小

意思: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讀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出處:劉安 《淮南子:主術訓》

全文節選: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 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是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修者以為櫩榱,短者以為朱儒析護。

無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規矩方圓,各有所施。

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是故林莽之材,猶無可棄者,而況人乎!

大意: 君主所處的地位,就像天空中發射光明的日月,天底下的人都側目仰視、側目恭聽、伸長脖子抬起腳跟來眺望。

所以,君主只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只有寧靜才能維持久遠,只有寬大才能容納一切,只有仁慈才能懷擁民眾,只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

因此賢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樣:大的用來做舟船柱樑,小的拿來做船槳楔子,長的用來做屋簷椽條,短的拿來做短柱斗拱;

無論大小長短,都將它們派上用場,規矩方圓都恰到好處。

天下毒物,沒有比烏頭更毒的了,然而良醫就是將它裝在袋裡收藏起來,因為有用得著它的時候和地方。

所以,莽莽森林中的野草樹木,尚且沒有可拋棄的,更何況是人呢!

5樓:慕斯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煉丹家劉安著作《淮南子:主術訓》

節選: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譯文:為政者治理國家,如同日月的放光道理。天底下老百姓認真擦亮眼睛抬頭仰望、耳朵向上拉高恭聽、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在殷切盼望。

所以,儉樸才有光明正大的行為,平和才有長治久安的社會,寬恕才有恩澤廣被的眾生,仁慈才有安撫百姓的力量,正直才有不偏不倚的裁決。

【近義詞】

1、高風亮節

釋義: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2、淡泊名利

釋義:意為輕視在外的名聲與利益。

3、恬淡寡欲

釋義:心境清靜淡泊,沒有世俗的慾望。

【反義詞】

1、急功近利

釋義: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2、窮奢極欲

釋義:形容奢侈和貪欲到了極點。

3、利慾薰心

釋義:貪財圖利的慾望迷住了心竅。

【例句】

1、恬淡待事,寧靜致遠是畫卷的底色,精神的享受,知識的豐富,素質的提高,品質的培養,為生活添彩。家吃心中的信念,不變做人的準則,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奔向既定的目標,為自己的人生交上乙份滿意的答卷。

2、母校正在用新的氣象為學生創造寧靜致遠優雅先進的學習環境;正在用新的光輝來兌現她務本維新厚積薄發的承諾。對此,雖然我們已經畢業,但仍然感到無比的自豪,因為我們的成長得益於母校的發展壯大;母校的成長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我們願同母校一起成長。

3、人之初,不是性本善,而是乙個充滿慾望的潘朵拉魔盒,就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陶潛,這樣的聖賢都是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4、外面紅塵滾滾,我自風清月朗;他人忙於應酬,我只寧靜致遠。

5、曾學禮這個脈枕是用紫檀製成的,放到桌子上自然的散發出一種寧靜致遠的香味。

6樓:哼就是這麼霸氣

寧靜致遠,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白話釋義: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誡子書》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

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7樓:各種怪

1、意思:如果乙個人在多數情況下都能擁有寧靜的心態,他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在事業的高峰上攀得更高。心的淡然而不浮躁,容得下委屈挫折,因而能放眼遠大,故又稱致遠。

2、出處: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淮南子:主術訓》中記載:「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

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譯文:君主所處的地位,就像天空中發射光明的日月,天底下的人都側目仰視、側目恭聽、伸長脖子抬起腳跟來眺望。所以,君主只有淡泊才能顯示美德,只有寧靜才能維持久遠,只有寬大才能容納一切,只有仁慈才能懷擁民眾,只有公正才能明斷是非。

8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致遠的意思是只有保

持心境平穩沉著,做到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最後才能有所作為。此外,有道士葛洪說的一段話為:「無為自化,清靜自在」。

寧靜代表著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就好像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9樓:納茲

【釋義】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近義詞】恬淡寡欲,高風亮節,淡泊名利

【反義詞】急功近利

【注音】ㄋㄧㄥˊ ㄐㄧㄥˋㄓˋㄩㄢˇ

【拼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產生年代】西漢初年

【英文翻譯】still water run deep

【例句】

1、臨大事靜氣為先,遇險灘寧靜致遠。

2、高老師常用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

3、有些時候,真的是覺得萬念俱灰,說什麼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要不是身上還有那麼多責任未了,是真的想割捨掉這紅塵。

10樓:天下相思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有引用「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釋義: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擴充套件資料詞語拼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英語翻譯:still water run deep。

近義詞:恬淡寡欲,高風亮節,淡泊名利。

反義詞:急功近利。

產生年代:西漢初年。

參考資料

11樓:吳邪啊啊哦

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

出處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道家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誡子書》也寧靜致遠·張銘篆刻有引用。

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道士葛洪曰:「無為自化,清靜自在」。寧靜,是一種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寧,如一泓秋水,映著明月。

《淮南子:主術訓》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煉丹家劉安著作《淮南子:主術訓》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誡子書》片段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詞意:心裡如果有雜念,就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想要成功就要心無旁騖的專心做一件事情。

擴充套件資料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生活就是一齣戲,每個人都扮演乙個角色,社會的慣性觀念要求扮演者的行為舉止應和角色相符,否則就會遭到排斥或者譏笑。於是,作為扮演者的我們便只好努力地去迎合劇情、取悅別人,希望得到多數人的認可,卻唯獨忘記了自己的內心。

居里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淡泊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能夠淡泊的人會視身外之物為草芥,並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淡泊,不是無所作為,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以純淨的心靈面對人生,以從容的心境品嚐榮譽。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居里夫人才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淡泊人生並非消極人生,而是自知、自重,既有理想又不好高騖遠,既有追求又不過分奢望。淡泊似高山流水,若出水芙蓉。古往今來多少名士終其一生心中都在嚮往或是操守著淡泊的心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算得上是個淡泊者;「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憑著淡泊,顏回成了千古安貧樂道的典範。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達,豁達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而不好高騖遠。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讓你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寧靜,更加自由,沒有羈絆。

淡泊是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糾纏,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淡泊是別人都忙於趨名逐利時你仍然保持恬靜。

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乙份簡樸,不再顯山露水;認識生命的無常,時刻保持一種既不留戀過去,又不期待未來的心態。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走一程驀然回首,你會發現,其實幸福離你只有乙個轉身的距離。淡泊人生,並非消極逃避,也非看破紅塵,甘於沉淪。

寧靜致遠的詞語出處,寧靜致遠的意思和出處

意思 只有心境平穩沉著 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 有所作為。讀音 n ng j ng zh yu n 出處 劉安 淮南子 主術訓 全文節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 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是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出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哪?

此句最早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 淮南子 主術訓 諸葛亮的 誡子書 也有引用。淮南子 主術訓 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 荊鵬書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

寧靜致遠是啥意思,寧靜致遠是什麼意思? 20

哲夫成鋮 此句出自諸葛亮的 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 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