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糖糖南溪
據文獻記載:日本列島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西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乙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此時的日本列島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急於從中國得到幫助,只得「年年納貢、歲歲稱臣」,極盡巴結之能事,使中華文明源源不斷輸入日本,對日本的統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間中國對日本之稱呼為「倭奴」,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歷史記載,倭國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
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製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乾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東夷」也就是「東面的野蠻人」。
唐建立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因此對「倭人」稱呼越來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陽 的傳統,開始漸漸喜歡起「日本」這個國號了,於是,向中國皇帝提出改名的請求,中國皇帝答應了。日本國名,始於中國皇帝冊封,是歷史鐵案。
從此,日本人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與此關聯的是東瀛、扶桑等稱為也廣見史典。
公元663年中國第一次對日本進行懲罰性打擊,即白江村戰役。白江村戰爭的殘敗,使日本比較清醒了,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老實了千餘載。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我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
從此「倭寇」之稱謂一直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向外擴張之野心也空前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對中國蠶食和侵略。特別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激發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日進行了浴血奮戰。此時,中國人對日本稱呼,幾乎趨於一致:
日本鬼子、東洋鬼子!
2樓:匿名使用者
日本,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構成,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公尺,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人口127,767,944人,主要是大和民族,為君主立憲政體之資本主義國家。
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東北亞通古斯語族人、古代中原人、少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
據文獻記載:日本列島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西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乙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中國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有愛用蔑視性的稱呼的習慣,以此顯示**的權威。倭字本意是醜陋的、矮小的、瑣碎的意思。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此時的日本列島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急於從中國得到幫助,只得「年年納貢、歲歲稱臣」,極盡巴結之能事,使中華文明源源不斷輸入日本,對日本的統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間中國對日本之稱呼為「倭奴」,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歷史記載,倭國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
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製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乾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東夷」也就是「東面的野蠻人」。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唐建立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日本**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實際成行的十六次。遣唐使團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最多的竟達竟達651人。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範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
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隨著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因此對「倭人」稱呼越來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陽 的傳統,開始漸漸喜歡起「日本」這個國號了,於是,向中國皇帝提出改名的請求,中國皇帝答應了。日本國名,始於中國皇帝冊封,是歷史鐵案,是武則天還是李隆基,學術界有爭議。
從此,日本人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與此關聯的是東瀛、扶桑等稱為也廣見史典。
公元663年中國第一次對日本進行懲罰性打擊,即白江村戰役。白江村戰爭的殘敗,使日本比較清醒了,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老實了千餘載。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我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
《明史》最早將「倭」和「寇」一起使用。在《明太祖實錄》一書中,記載了洪武二年倭寇劫掠山東、蘇州、崇明的情況。《明史》中的「倭寇」中的「寇」字,最初是用作是動詞的含義,表示「侵犯」。
照現代的翻譯法,倭寇就是「日本侵略」的意思。由於明朝倭寇影響的巨大和倭寇行為的長期性,長此以往,日本人整體被賦予了壞人的形象。「倭寇」也終於成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
《明史》中「倭寇」終於作為名詞而被使用,這樣日本人的形象從「倭寇」到「倭」,漸漸的成為蔑稱。從此「倭寇」之稱謂一直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向外擴張之野心也空前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對中國蠶食和侵略。特別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激發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日進行了浴血奮戰。此時,中國人對日本稱呼,幾乎趨於一致:
日本鬼子、東洋鬼子!
為什麼稱呼日本為鬼子,有很有趣味的傳說:清朝年間,不少洋人來中國做買賣,清朝皇帝和**,見青面紅髮的洋人,要求他們行跪拜禮,遭到拒絕。為此鬧了很久沒有結果。
最後皇帝也「自嘲」起來:不跪就不跪吧,洋人是鬼,鬼走路都是跳,誰見過鬼的腿能打彎的啊?於是洋人對中國皇帝的禮節,一律為鞠躬。
可是,對洋人的稱謂也成了「鬼子」,歐美人為西洋鬼子,日本人為東洋鬼子。
日本是欺軟怕硬的傢伙,剛愎自用、過分自信,為了自身利益,什麼信用也不講。日本作為
乙個民族,從來就不講信用,言而無信、口蜜腹劍是這個民族的特點。狂妄自大、眼光短淺的的民族劣根性,在中國人眼裡,猶如魔鬼一樣可憎,稱謂其為鬼子,恰如其分。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期間(1937-2023年,還不包括2023年9.18事變後到2023年7月7日之間長達6年的侵華戰爭)中國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占領,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總共達6000億美元……社會財富遭洗劫,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日本血債累累、罄竹難書,咒其魔鬼不折不扣也。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稱倭國、三國魏國稱邪馬台國,前兩者時日本不是統一國家,有近70—100個國家,其實應稱為部落,邪馬台為大部落有實力的,地點在今日的北九州地區。後唐稱扶桑國,東瀛是指方位地區。
4樓:起點的裁判
東瀛是日本的別稱,就是萊夷,後稱萊國,為商代以前封國。統治中心在今山東省昌樂、臨朐一帶,其地域向東直到今煙台市等地。周朝初年,姜尚以功封於齊國,建都營丘。
此營丘,一說在今昌樂縣荊山東麓,一說在今壽光境,總之,營丘距萊都頗近,萊與齊不斷爭奪。及春秋時,齊國強大起來,萊人屢敗,迫使遷都今龍口市境內,今平度市以西的領土盡為齊所有:這時的萊國便稱東瀛了。
扶桑,一說是指日本,一說指墨西哥,據說,所謂扶桑木,就是古代墨西哥人所謂「龍舌蘭」。它到處生長,高達36尺。墨西哥人日常飲食和衣料等,無不仰給與這種植物。
在墨西哥出土的許多碑刻中,有一些人像與我國南京明陵的大石像相似。還有的石碑有乙個大龜,高8英呎,重20噸以上,雕著許多象形文本。據考古家判斷,這些顯然都受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而在我國的古書中,對日本的稱呼大多是「倭國」。
個人看法哦!<^^>
5樓:張三易安
中國唐朝----->日本 戰國時代
中國宋朝----->大和
中國明朝----->扶桑
中國明朝------>日本 幕府時代
近代------->小日本 大日本 日本帝國 東洋 小鬼子……
6樓:曹小墨的嗨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據《漢書》、《後漢書》記載,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成為統一的國家,稱為大和國。
7樓:
大和 扶桑 東瀛 日本
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呼有哪些?大約分別在什麼時代?
8樓:糖糖南溪
據文獻記載:日本列島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西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乙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從此我們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此時的日本列島忙於內部爭端,不少勢力急於從中國得到幫助,只得「年年納貢、歲歲稱臣」,極盡巴結之能事,使中華文明源源不斷輸入日本,對日本的統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間中國對日本之稱呼為「倭奴」,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歷史記載,倭國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
倭傀(古代的醜女);倭奴(中國舊稱日本為倭奴);倭刀(古時日本所製的佩刀,以鋒利著稱);倭股(日本產的緞子);倭夷(日本海盜)。有的史書乾脆把日本人和我們東方周圍的少數民族統稱為「東夷」。「東夷」也就是「東面的野蠻人」。
唐建立之後,日本開始大規模接受漢文化,因此對「倭人」稱呼越來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陽 的傳統,開始漸漸喜歡起「日本」這個國號了,於是,向中國皇帝提出改名的請求,中國皇帝答應了。日本國名,始於中國皇帝冊封,是歷史鐵案。
從此,日本人一詞開始在中國流行,與此關聯的是東瀛、扶桑等稱為也廣見史典。
公元663年中國第一次對日本進行懲罰性打擊,即白江村戰役。白江村戰爭的殘敗,使日本比較清醒了,認識到與中國的差距,老實了千餘載。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結中國的海盜,對我沿海地域進行侵略和掠奪,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將這些浪人稱之為「倭寇」。
從此「倭寇」之稱謂一直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向外擴張之野心也空前擴張,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對中國蠶食和侵略。特別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國,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激發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對日進行了浴血奮戰。此時,中國人對日本稱呼,幾乎趨於一致:
日本鬼子、東洋鬼子!
中國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唐朝文化對日本有哪些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 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 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 到地方的官制 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 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
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有哪些唐朝對日本產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 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 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曼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從 到地方的官制 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 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
古代的稱呼有哪些,古代客棧裡的稱呼有哪些
餘 吾 在下 小生 予 寡人 朕 秦始皇後皇帝自稱 鄙人 俺 三國裡張飛自稱 晚輩 小子 我的謙稱 小人 奴家 女人自稱 孤 愚 奴才 卿 君王稱呼自己的臣子。中國古代bai年du齡稱謂大全 這個dao也是 樓主回慢看哈.答.沒看明白,什麼稱呼啊 古代客棧裡的稱呼有哪些?從最低的洗抄碗工,雜工,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