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化的階段佛教中國化的五個階段

2021-03-07 04:52:51 字數 6158 閱讀 4703

1樓:匿名使用者

buddhi**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在相當程度上則是指儒學化的這種見解,宋代是佛教被徹底中國化即儒學化的重要階段。具體指的是,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變成中國的佛教,這工作稱為「佛教的中國化「。 佛教於西漢未由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的發展約可分三個階段:

一是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階段,這是佛教由傳入到日趨興盛階段;二是隋唐階段,這是佛教的鼎盛時期;三是宋元明清階段,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時期。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知道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在唐朝時期發揚光大!就這些,希望能給你幫助!

3樓:匿名使用者

很高興為你解答。

佛教中國化的五個階段如下:

1、原始佛教時期

2、部派佛教時期

3、中國初期大乘般若系

4、中國中期大乘唯識系

5、中國後期大乘如來藏系

希望我的回答幫助到你。

4樓:靈助

知因知果但為足

過程不在表面如

明理修持從今起

生死大事此生度

阿彌陀佛

5樓:匿名使用者

原始佛教時期

部派佛教時期

中國初期大乘般若系

中國中期大乘唯識系

中國後期大乘如來藏系

6樓:直指淨土誓生

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傳入中國,直到隋唐時代,佛教一直處於輸入的狀態,無論是經典,還是文化,都是外來的,隋唐以後,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7樓:錢家章從筠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

二、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北及多樣化階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佛教中國化的四個階段

8樓:匿名使用者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

二、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北及多樣化階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

9樓:張張瑋瑋

相關資料上說是三個過程啊,看看對你有沒有幫助吧!呵呵···加油噢···

所謂佛教中國化,則是指佛教進入中國後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同化而成為中國佛教。典型的中國佛教是世俗化了的淨禪合一的佛教,即淨土宗和禪宗的混合物。

佛教中國化是與中國佛教化同時進行的,它經歷了乙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翻譯梵經階段;二是開宗判宗階段;三是各宗歸禪和淨禪合一的階段。

第一階段:翻譯梵經。

中國佛教是屬於北傳佛教,其經典原是梵文,後被譯成漢文和藏文。把梵經翻譯成中文,是佛教的一種中國化,而且是一種重要的中國化。這是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積澱著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一定思想文化的表現。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系統轉換成為另一種語言系統,這種轉換對於前一種語言系統所表現的思想文化內容來說,是意味著這種思想文化內容固有的形式被拋棄而獲得了一種新的形式,在其獲得新形式的同時,它本身也就得到了改造;對於後一種語言系統來說,則是意味著這種語言系統又接納了新的思想文化內容,而當其容納新的思想內容時,這種語言系統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新內容的要求。因此翻譯佛經,必然帶來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印度佛教思想內容的變化,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乙個方面;一是中國語言文字形式的變化,這是中國佛教化的乙個方面。

第一階段:開宗判宗。

譯經事業不過是向中國人介紹印度佛教思想,這裡雖包含佛教中國化的內容,但這種中國化畢竟主要是語言形式上的中國化,由此引起的佛教思想方面的變化是有限的,不深刻的。然而,到了開宗判教的階段,佛教的中國化就具有實質性了。

所謂開宗判教,就是對佛教教義進行思考、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是中國需要的,哪些是能適應中國環境的,在此基礎上再把各種中意和當選的教義發揚光大之,從而形成宗派。

開宗判教實質上是從印度佛教中精選一部分教義,將它們嫁接到中國思想文化之樹上來。在開宗判教的過程中,在中國先後成立了共十三個佛教宗派,包括成實宗、湼盤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三論宗、天台宗、淨土宗、禪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這十三宗各自依據不同的佛教經典,弘揚不同的佛教教義,被它們所宣揚的佛教教義猶如十三根枝條,同被嫁接到中國思想文化之樹上,但最後真正嫁接成功的只有其中極少數枝條。

第三階段:各宗歸禪和淨禪合一。

開宗判教時建立的十三宗中,成實宗、湼盤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五宗因無明確的傳法世系,故不成其為真正的宗派,僅具有學派的性質。為了有其他各宗相區別,學者們一般稱之為成實師、湼盤師、地論師、攝論師、俱舍師,有時乾脆稱之為「xx學派」。這五個學派至隋唐之際即均已衰落,其中有的學派歸併於其他宗派,有的則被淘汰消亡。

在唐朝盛行的只有後八個宗派,它們都是屬於大乘佛教。

當初翻譯梵經時,被介紹到中國來的雖然是以大乘佛教為主,但也有小乘佛教,後來成立的諸宗當中也有小乘學派——成實師、俱舍師即是;但到了唐朝,卻只有大乘佛教系統的各宗了。這種現象說明,在中國文化環境中,相對而言,只有大乘佛教才能適應這種環境。換言之,比起小乘來,大乘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更多的一致性。

後來,上述八個大乘宗派中又有一些宗派被淘汰,包括三論宗、唯識宗、密宗和律宗。餘下的四宗,包括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後來又進一步歸禪,與此同時,禪與淨則達到了一致,從而最終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

所謂佛教中國化的完成,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佛教在中國的衰落;而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則是佛教的某些教義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內心,化為血肉,真正成為中國自己的宗教。這種中國式的佛教,基本上不講什麼佛教理論,只是表現為佛教的宗教實踐活動,這種宗教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具有淨禪合一的特點,即既帶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風格,又顯有淨土宗口稱「阿彌陀佛」的表徵。

佛教在中國發展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10樓:貞觀之風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即:東漢魏晉時期的初傳階段;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

1、東漢魏晉時期的初傳階段

佛教初傳中國,依附於黃老,當時人們把它看作方術的一種,或者是看作當時民間流行的信仰或巫術之一,佛教的精深教理在當時也不為人們正確理解。

2、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階段

隨著魏晉玄學的盛行,佛教也依附於玄學而得以大興。這個時期,在佛經繼續譯出的同時,開始出現了一批從事佛教理論研究的中國佛教學者。

3、隋唐時期的繁榮階段

佛教在隋唐時進入了創宗立派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佛教的發展及其與儒、道的關係,都與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唐代大多數的統治者也出於政治需要而提倡佛教。

4、宋元明清時期的衰落階段

佛教衰退。明初統治者從制度上限制佛教的社會地位,連穿什麼樣的衣服也有規定。清代沿襲明制,加強僧官制度,內地主要仍為禪淨兩宗流行,寺院流行做佛事。

5、近代以來的革新階段

近現代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一度有所復興,在修復寺廟、保護名勝古蹟,整頓僧侶制度,發展佛教文化事業,培訓僧侶人材等各方面都取得不少成績。

11樓:aaa**王

(一)佛教在世界的傳播

從世界範圍來說,佛教的傳播分為三條路線。

1.北傳佛教

從古印度向北傳人中國,再由中國傳人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大乘佛教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其經典主要屬於漢語,亦稱漢語系佛教。

2.南傳佛教

從古印度向南,傳人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為主。其經典主要屬巴利語,亦稱巴利語系佛教。

3.藏傳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與藏區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地方色彩的佛教。流傳於中國的藏、蒙、裕固、納西等民族地區以及不丹、錫金、尼泊爾、蒙古和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歐美地區也流傳很廣。

它的經典屬於藏語,故亦稱藏語系佛教。

(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中國佛教包容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全面繼承了印度三個時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國,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經典也都在中國。可以說,佛教誕生在印度,發展在中國。

1.漢族地區佛教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國博士**景盧口授《浮屠經》,佛教開始傳人中國。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誌為「伊存授經」。2023年是中國佛教2023年。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譯傳、創造和融合三個階段。

(1)兩漢之際、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譯傳階段。中國先後譯出大量的佛教經典,研究佛教的風氣成為一時之盛。

(2)隋唐兩代是中國佛教的創造階段和鼎盛時期。中國僧人分別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經典為依據,開宗立派,刨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賢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淨土宗、禪宗、密宗(真言宗)等八個主要宗派,號稱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中國佛教各宗充分發揮了中國人的創造性和佛教內部各派的協調性,但與中國固有的思想協調不夠,出現佛教與儒道對峙有餘、相融不足的局面。

(3)宋元明清四朝中國佛教處於融合階段。佛教在這900年間空前廣泛、深入地與中國的文化全面結合。一方面佛教與儒道融合,成為「三教合一」歷史背景下的佛教。

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學、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成為民間風俗習慣、民族心理與思維,乃至語言素材構成的重要有機成分。元明清三代,漢地精英佛教停滯衰退,而大眾佛教取得長足發展,出現「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局面。這一階段從教派上說,主要流行禪宗和淨土宗,其他各宗逐漸衰落。

淨土宗以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其左脅侍為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為大勢至菩薩)為宗旨,是最簡便的法門,故在民間影響最大。禪宗是純粹中國化的佛教,它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源(佛性)為主旨。禪宗奉菩提達摩為初祖。

五祖弘忍建立「東山法門」,為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弘忍門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分成南北兩宗。北宗神秀一系不久衰落。

南宗慧能一系成為禪宗主流,後發展成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家,合稱禪門五宗。禪宗是我國支派最多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最久遠、對中國文化思想影響最廣泛的宗派。

近代漢地佛教,除少數律寺(律宗)和講寺(天台宗)外,幾乎都是禪宗叢林。而禪寺中絕大多數屬臨濟宗,少量屬曹洞宗。在修持方面,禪僧又都「禪淨雙修」,禪宗和淨土宗的界限已十分模糊。

2.雲南上座部佛教

雲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德巨集、思茅、臨滄和保山等地州,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族和部分佤族群眾信仰。信教人數約70餘萬人。

上座部佛教傳人雲南有兩大路線。大致地說,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受泰國佛教的影響較大,德巨集地區的小乘佛教受緬甸佛教的影響較大。西雙版納的小乘佛教大致興起於隋唐時期,宋代得到較大發展,元明清三代是鼎盛時期。

德巨集地區的小乘佛教大約於16世紀中葉後由緬甸傳人。聖才學習網

上座部佛教保持如法如律、精進修學的早期佛教傳統,崇拜佛牙、佛塔、菩提樹等釋迦牟尼的紀念物,又特別重視禪定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

上座部佛教對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文化、政治生活和習俗都有深刻影響。傣族每個男子都要遵俗在少年時期當一次和尚,3年~7年後還俗。有些人成為終身僧侶。

沒當過和尚的男子被人瞧不起。

3.藏傳佛教

佛教沒有傳人**以前,藏民信奉原始的苯教。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兩次大高潮,即前弘期和後弘期。7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的200年間為前弘期,佛教從印度、漢地兩個方向傳人**地區,為藏傳佛教的形成時期。

841年藏王朗達瑪廢佛,佛教傳播中斷136年。10世紀末葉到15世紀初的500年間為後弘期,這一階段佛教再次從印度傳人,是藏傳佛教的大繁榮時期,產生許多互不隸屬的各種教派。

藏傳佛教源於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儀式。在教義上,是大、小乘相容而以大乘為主;大乘中顯密共修,先顯後密,並以無上瑜珈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術性、對喇嘛異常的尊崇、活佛轉世思想和宗教與政治的結合,是藏傳佛教的四個特色。

活佛轉世制度為藏傳佛教所特有。所謂「活佛」系漢族稱謂,藏語為「朱古」,意謂神佛化現的肉身。按藏傳佛教說法,乙個活佛圓寂後,其靈魂轉移,化身為另一肉體的人,即轉世靈童。

在清代順治、康熙年問,清**先後正式冊封宗喀巴的再傳**為**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從此正式形成兩大活佛轉世制度。歷代轉世,必須經****批准。

藏傳佛教現在有四大教派,即:寧瑪派(因該派僧人穿戴紅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稱紅教)、薩迦派(因該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紋,俗稱花教)、噶舉派(因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稱白教)和格魯派(因該派僧人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教)。格魯派(黃教)是15世紀初宗喀巴創立的教派,其後世**形成**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

由於明清兩朝的冊封、扶持,格魯派成為藏區執掌政權的教派,勢力最大

佛教中國化原因是什麼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什麼會出現中國化的現象

任何乙個外來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傳播都無可避免的要與當地的本土文化發生衝突,在衝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才能形成最終的穩定形態。佛教傳入中國也無可避免的要經歷這個階段。但應該說,佛教的中國化既有普遍意義,又有特殊意義。普遍意義即如上所說,事實上當佛教傳入泰國,越南,日本等地,也無可避免的適度的當地化...

佛教在中國是怎樣傳播發展怎樣中國化的

昨天已經回答了乙個朋友類似的問題,現補充回答如下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原,歷經數代。從為王室所用的秘籍到為實現教化眾生脫離苦海,最終成為大眾修習證悟的指導,這一過程中,佛教與中原的各個思想流派之間,經歷了多次碰撞和衝突,尤其是與道教的衝突為重,另一方面,佛教與儒教的一些思想可謂不謀而合,這也就是東方文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區別與聯絡

1 它們的內涵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結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過程。2 它們的範疇不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屬於哲學範疇強調的是認識方法 思想方法問題。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則屬於政治學範疇,強調的是發展結果。3 兩者之間的狀態不一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正在變化和發展為一種新的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