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在古代稱為什麼學生在古代稱為什麼

2021-03-07 07:52:12 字數 5671 閱讀 4563

1樓:文學嘗試

古代青少年男子稱為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志學,女子稱為金釵之年、豆蔻年華、及笄、碧玉年華、破瓜之年。

一、舞勺之年

舞勺是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後代指男孩子12-13歲。

二、舞象之年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三、志學

「志學」出自《論語·;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孔子十五歲是立志潛心學習),後指代男子15歲。

四、金釵之年

年齡代稱,古人指女子十二歲的年齡。

五、豆蔻年華

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六、及笄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意思是古代女子滿15周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七、破瓜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各個年齡段稱謂**

古人的年齡段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2樓:眷戀淚有痕

女: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男:男孩15歲稱志學之年,20歲稱弱冠之年。

3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裡所說的青少年應該是:豆蔻

二十弱冠是: 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

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乙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

耄(mao)耋(die)指**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4樓:附風弄雅

樓上的寫發很好不過「豆蔻」 是專指女孩13 14歲時年齡吧

5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覺得呢。豆蔻是專指女生的吧?

學生在古代稱為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學生的別稱

學子:春秋時代,學生就被稱為「學子」,《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鄭玄注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現在應該讀入「今」。

《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 漢?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 宋?林景熙 《酬謝皋父見寄》詩:「風雅一手提,學子屨滿戶。

」 蕭三 《他……》詩:「他是青年學子最敬愛的教授。」

**:《論語·雍也》:「 哀公問曰:

『**孰為好學?』」**與門人、門生有別。 宋·歐陽修 《後漢孔宙碑陰題名》:

「其親授業者為**,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學生要從師而學,受業於老師,才有望成才。對於老師,學生就是**。

學童:年幼的學生。《漢書·藝文志》:

「 漢 興, 蕭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魯迅 《吶喊·白光》: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

門人:即**。《禮記·擅弓下》:「子思哭於廟,門人至。」鄭玄注:「門人,**也。」門,意為師門。

門生:也指學生。東漢時「門生」則指再傳**。

門人、門生與**有別。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後漢孔廟碑陰題名》中說:「其親授業者為**,轉相傳授者為門生。

」後世也指親授業的學生。

門下:指門生、**。《淮南子·道應訓》:

「 公孫龍顧謂**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 《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 懷暉 也是 道一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門下士、門下生、門下客:指學生、**。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府君墓誌銘》:

「遂以授徒為生,教授宗黨及前溪、洵川間。其門下士數十百人」。郭沫若《我的童年》:

「他是張之洞、王壬秋的門下生,聽說張之洞的有些學說是剽竊他的。」明唐順之《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門**:謂及門的**。《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門**又省稱「門弟

門徒:指的是**或徒弟。徒,意為**、門徒。

所以,學生的一些別稱也就冠以「徒」字。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侶」。「徒人」,**、門生。

曾國藩《送唐先生南歸序》:「仲尼既沒,徒人分布四方」。《韓非子·顯學》:

「藏書策,習論談,聚徒役,服文學而議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於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生員、生徒、學徒、藝徒:「生徒」即學生、門徒。郭沫若在《盲腸炎·乙個偉大的教訓》一文中說:

「我自己對於經濟的知識,原不過是乙個初等小學的生徒,我的見解,當然是不能作數。」「生員」指古代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北史·儒林傳序》:

「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幹有餘人。」「學徒」,指從師受業的人。「藝徒」指跟隨師傅學藝的學生。

桃李:同乙個老師,會有不同的學生。韓嬰《韓詩外傳》卷七:

「夫春樹桃李者,夏得陰其下,秋得其實;春樹蒺藜者,夏不可採其葉,秋得其刺焉。」意思是說,春種桃李,收穫的將是綠萌的涼爽和豐碩的果實;春種蒺藜,不能採其葉,得到的只能是傷人的蒺藜刺。後來,人們就用「桃李」來比喻栽培的學生和所薦舉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們常常聽到:「桃李滿天下」、「門牆桃李」等說法。

高足、上足:是對別人學生的敬稱。據說漢代將馬分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別。「高足」就是上等快馬,又名「上足」。人們遂將「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對別人學生的敬稱。

小子:「小子」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也可用作老師對學生的稱呼。《論語·陽貨》有名句: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

「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清·劉大櫆《贈大夫閔公傳》:「其於後生小子,直言訓誨之無隱。」

仁弟:「仁弟」也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其中包含著老師對學生的器重與愛護。另外,老師通常叫學生為「同學

晚學、晚學生、後學、後進等是學子們在前輩、老師面前表現謙虛謹慎的自稱。

門下晚生:清代時門生對老師的老師、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父親稱為「太老師」,而自稱為「門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捨生、同硯席、同筆硯、同學、同窗、同門、同席、同門生、同門友、書友、學友、硯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這些我們均能從字面領會其意義,並在古書中時常見到。

如《古詩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題」。「同捨生」,舍意為學舍。宋陶穀《清異錄·五窟》:

「老拙幼學時,同捨生劉垂尤有口才。」「同硯席」,意為同一硯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論詩文或同學。劉禹錫詩:

「常時同硯席,寄此感群離。」「同筆硯」,也作「同筆研」,指在一起學習的人,即同學。宋代陳亮《與勾熙載提舉書》:

「今之君子,或少同筆硯,或二十年遊從之舊,一旦貴賤少異,便如路人。」

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學姐、學兄、學長、年兄等是同窗之間彼此的稱呼。對那些年長才高者,敬稱為「大師兄」。通常大師兄的地位僅次於老師。

「年兄」,原是那些科舉考試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間的稱呼,後來逐漸成了同學之間的尊稱。

7樓:匿名使用者

學生在古代稱為學童們生等等

8樓:孔祥芝

師兄,師弟、師姐、師妹、學姐、學兄、學長、

9樓:原上心在

應該是叫徒弟吧,古代沒有專門 的學校

古代對青年人叫做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陶淵明《榮木》序:「總角聞 道,白首無成。

」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艾: 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

《**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

「(趙牧)大中 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60歲還有稱"耳順".

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

「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 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曹植 《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臺」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在古代,稱結他為什麼

在古代,吉抄他的前身為西塞襲拉琴,魯特琴或者哥普特琉特琴。吉他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但關於它的起源卻是眾說紛云,目前所知道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源自歐洲古希臘的西塞拉琴 kithara cithara 第二種,是美索不達公尺亞平原的長頸魯特琴演變說。第三種則認為,吉他是演變自古埃及的哥普特琉特...

大海在古代怎麼稱呼古代稱大海為什麼

古代人把大海叫做澤。海 曾經是方向的代名詞,古書中有 四海猶四方 的說法。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成為方向的名稱。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空間概念,答案可以從古人對於 海 字的聲訓中求得 海者,晦也。海者,晦暗無知也。古人聲訓,意在揭示詞語的得名因由。所以以 晦 釋 海 實際表明了這...

為什麼古代稱社會為江湖

首先,江湖 是相對於 朝廷 而言。朝廷 指官府也就是政界。當官人的圈,朝廷指封建社會 分封制 下,被王國 諸侯國擁戴為共主,共主建立的統治機構 的總稱。在這種統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稱為皇帝。中國歷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認為中國的正統王朝,屬於 政權,周邊被征服的民族 部落,絕大多數臣服中原政權,被封為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