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天,一群小孩在一起玩的很高興,一男孩不小心撞痛了一女孩。女孩就哭泣著向其家長說是是男孩打了她,結果小女孩的家長怒氣沖沖地向小男孩的家長興師問罪,說是小男孩欺負小女孩,小男孩的家長就請小女孩的家長一起向其他小孩弄清事實經過,還了小男孩的清白,小女孩的家長自然氣消。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徵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於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2樓:莫愁
一對新人,媳婦心目中的婆婆是旁人傳說中的「媽」,作為百人百姓百脾氣的話,可以給心裡乙個時間差來判定這個「媽」應如何定位。此為「兼聽則明」。如果以傳說中的形象為依據,至信其中,那就叫偏信則暗。
影響家庭和睦!
片面性的說明一下,不知滿意與採納?????
3樓:聖小易帆
乙個公司要開高層管理會議,而不是只聽信董事長乙個人的
說說你對「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理解
4樓:tony羅騰
你好,下面我來回
來答您自所提出的問
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成語,意思是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唐朝時,唐太宗問宰相魏徵:
「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徵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什麼哲學道理
5樓:雨中漫步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個成語意思是:廣泛地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確的判斷,只聽信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哲學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隨意聽信於一人,要懂得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把事情辦好。
6樓:逐北奏凱歌
矛盾的觀點,要一分為
二、全面地看問題。
7樓:長悅叟
了解情況全面,才能準確快速處理問題。
8樓:萬物歸於一
對立者雙方統一於乙個體系中,此乃宇宙最基本的法則!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與誠信有關的事情?你是如何對待的?舉乙個例子說說並對自己的說法給個評價!
9樓:匿名使用者
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誠信的做法!
否者,就看開一些!
10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我開店,有些顧客要衣服都是直接打錢過來,沒有通過**,他們說誠信就是你的價值,是信譽,
11樓:星期天
有,對待的方式就是看對方的誠信度或看事情的輕重度去到**了
12樓:春天裡的雲五
這個難免會有的呵呵看怎麼對待了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古代格言出自?
1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兼聽:多方面聽取不同意見。
明:明辨是非。
暗:糊塗,辨不清事實真相。
擴充套件資料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典故:
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
「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
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14樓:超級無敵大美女**平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釋義: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引證: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翻譯:君王之所以耳聰目明,是因為善於全面聽取多種不同意見;之所以閉聰塞聽,是因為片面聽取某種意見。
示例:***《矛盾論》: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3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
15樓:教學教研團隊
.a[解析]據《資治通鑑》記載,唐朝時期,太宗問大臣魏徵:「人主何為則明,何為則暗?」魏徵答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是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故選a。
[華圖名師點評]《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
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2023年)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2023年)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
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串2023年史事,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
16樓:詠梅居士
1.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王符(85年?~163年?)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
故此作在史記之後出現,當然也在b和c之後。
2.《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綜上,選a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怎麼理解
17樓:石小希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謂
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聽信單方面的話,就分不清是非。
出處:《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唐太宗)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譯文: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
18樓:影子櫻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一、意思
明:指看是清楚;暗:昏暗,糊塗。
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單聽信一方面的話,自己就糊塗,事情就弄不清楚。
二、出處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出自《新唐書·魏徵傳》。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魏徵回答:「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北宋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二中,記載得更詳細些。
它說,魏徵當時回答唐大宗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並以兩個賢明的古帝堯、舜和三個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為例來加以說明。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是什麼意思,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出自哪兒是什麼意思
多方聽取就會很明智,偏聽偏信就會變得不明智 指有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出自哪兒?是什麼意思?也作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出自 新唐書 魏徵傳 魏徵,字玄成,館陶 今河北館陶縣 人。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動家和歷...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 是什麼意思呢
懶人一隻懶蟲 資治通鑑 也作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出自 新唐書 魏徵傳 魏徵,字玄成,館陶 今河北館陶縣 人。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動家和歷史學家。唐太宗時,曾任諫議大夫。他學識淵博,並且敢於向皇帝直言諫勸和提出各種建議,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對他也相當尊重。有一次,唐太宗問他 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古代格言出自哪
選a 資治通鑑 唐太宗貞觀二年 上問魏徽曰 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專 對曰 兼聽則明,偏信屬則暗。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 唐太宗問宰相魏徵 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 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