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出自哪首詩啊

2021-03-08 04:42:47 字數 4099 閱讀 2683

1樓:幸福小屋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文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詞句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該詩白話譯文是: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擴充套件資料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

「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闢熱氣而御初寒。

2樓:傾城貔貅

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3樓:匿名使用者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乙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乙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4樓:小小小白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譯文:

我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這首詩是詩人因思念家人而作,首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就點名了詩歌的主題,寫身在異鄉的詩人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故鄉的兄弟親人。其中「獨」這個字既刻畫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孤獨無助的形象,又傳達出詩人寂寞淒涼的心境。連用兩個「異」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為詩的畫面增添了淒楚的色彩。

「倍思親」則寫出了詩人獨在異鄉,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鄉親人,每到佳節這種感情就會更加強烈。

後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詩人對親人在重陽節這天所做所為的推斷與猜想。通過對具體情景的虛擬摹寫,用「遍插」、「少一人」反襯出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

全詩語言精練,情感真摯,詩人將自己道不盡的思鄉之情濃縮在這短短四句話中,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話來自於哪首詩?

5樓:匿名使用者

是九月九日

復憶山東兄弟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bai維

獨在異鄉為異

du客,每

zhi逢佳節倍思親。

乙個人獨自dao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譯文乙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釋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佳節:美好的節日。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6樓:郵一顆士多啤梨

來自於《九

來月九日憶山自東兄弟》。bai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du而作。王維家居蒲zhi州(今山西dao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乙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

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乙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

7樓:匿名使用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版高處,遍權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我獨自一人在異鄉漫遊,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登高望遠;他們都插著茱萸,就為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什麼

是 獨在異鄉為異客 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前一句是什麼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古詩作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重陽節獨自身在異鄉,思念家鄉 親人和兄弟的思念之情。詩文賞析 本集題下注 十七歲作 說明這首詩是王維寫於初次離開家鄉到長安謀取功名之時。繁華的帝都對人雖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對於乙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 異鄉 帝都越是繁華熱鬧,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詩人用了乙個 獨 字,...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什麼意思

月影人徘徊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是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中的名句。是人長年漂泊在外,無法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重陽節,在家家戶戶都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的日子裡,王維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