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社戲的標題意思是什麼

2021-03-08 17:26:29 字數 2624 閱讀 9647

1樓:卑微式迷戀

社戲的標題意思是表明文章的中心內容,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社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2023年的短篇**,發表於同年12月《**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集《吶喊》。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擴充套件資料

1、藝術特色

(1)構思巧妙,結構嚴謹

這篇**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後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雖然沒有什麼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但是由於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2)圍繞中心,取捨材料

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2、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家炎:收在《吶喊》中的《社戲》,是**,也是回憶童年生活的美麗的抒情散文。

現代作家何孔周:《社戲》借助形象化的、凝鍊含蓄的、富有**性的語言,把富有特徵的各個生活片斷和場景繪聲繪影、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構成一幅開闊複雜的有機的生活圖畫,從而把作者對生活的獨到觀察和深刻思索形象地表述了出來。

2樓:116貝貝愛

點明中心思想,文章以「社戲」為線索,按照「盼望看戲——去看戲——懷念社戲」的思路來構思全文。

文章簡介: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2023年的短篇**,發表於同年12月《**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集《吶喊》。這篇**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寫作背景:

《社戲》寫於2023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2023年的中日甲午戰爭,2023年的戊戌變法,2023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

魯迅於2023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於日本,2023年至2023年年底先後任教於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主義的清王朝,於2023年1日建立中華**臨時**。

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援,並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後隨教育部遷北京。

此後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於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麼改變。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於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社戲》。

人物背景: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双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

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双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双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

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双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3樓:草帽火石子

**的標題是「社戲」,這就點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戲」,作者就是以「社戲」為線索,按照「盼望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的思路來構思全文。

社戲的解釋在語文書上有,就在文章開始的第一頁

4樓:匿名使用者

社:有祭祀的意義,社戲:為祭祀而進行的戲劇,多存在於民間、地方,鄉俗

5樓:寒影寶寶

就是社戲啊,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要看的是文章,不要只侷限於題目本身

社戲文中的朦朧是什麼意思,魯迅社戲中朦朧和踴躍是什麼意思

物理實體意義上的朦朧 朦朧 m ngl ng dim hazy moonlight 月光不明 看不清 朦朧的月色 dim hazy obscure 看不分明 沒有鮮明輪廓或細節 勉強看得見 朦朧景色 在感情或直覺的意義上微微感覺到或覺察到 朦朧的意識 詞典裡的解釋 月光不明。如描寫快要入睡或剛剛醒時...

魯迅《吶喊》中 小說中《藥》的標題含義是什麼

用作藥的人血饅頭卻拯救不了生命,革命志士的壯烈犧牲僅僅被期待成了要蘸饅頭的鮮血.華家,夏家,人民腦中的愚鈍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良藥醫治啊 藥 除了意指人血饅頭之外,更是指當時的人民及其制度病入膏肓。藥 作為文題和統攝全篇的中心意象,就蘊藏著深深的悲劇性情感體驗。藥是醫病的手段,中國的 醫 字就包含雙重意...

魯迅寫的社戲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兩段文字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卻描寫景物時,隨著人物的行蹤,景物也了發生不同的變化。描寫了孩子們月夜出航中所見的江南水鄉美麗圖畫和 我 的陶醉之感,充滿著濃郁的抒情氣氛。全文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融進了作者的感情,寫出了詩情畫意,優美的景物烘托了歡樂的氣氛,襯托了孩子們的迫切心情,並陶醉於笛聲中的美妙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