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路上的期盼
白話譯文:
我聽說「能夠品行完美無瑕的人,就會功業昌盛,喪失了完美品行的人,事業就會衰落。」舜沒有立錐之地,卻擁有了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那麼大的村落,而能夠在諸侯之間稱王。
湯武的土地方圓不過百里,對上沒有出現日月星的異常天象,對下不傷害百姓的心願,是因為有用來稱王天下的策略。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逃避嚴厲的懲罰而對君主進行直諫。
處理事情沒有缺漏或錯誤的謀劃,功績流傳萬世。我願意剖開自己的心腹獻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以憐憫之心對我的話稍加考慮。
用一根麻繩的負重,繫起千鈞的重物,上懸在沒有盡頭的高處,下臨深不可測的深淵,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擔心麻線將斷絕。馬就要受驚,卻去擊鼓驚嚇它;係物的線將要斷絕,還要給它增加重量。
係物的線在高處斷絕,不能再重新接好;重物掉進深淵,不能再把它取出來。出的來與出不來,其間的差距微小得連根頭髮都放不下。假使能聽取忠臣的話,所有的行動一定能夠免於災禍,如果一定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堆疊起來的蛋還危險,比登天還難。
改變想要做的事情,比翻過手掌還容易,比泰山還安穩。現在要享盡天賜的壽數,享盡無窮的樂趣,終保王侯的威勢,不從做翻掌這樣的事情出發;深處泰山那樣的安穩境地,卻要冒著累卵的危險,經歷登天的困難,這是讓我非常疑惑的。
有人對自己的影子和腳跡有所畏懼,他轉身奔跑,結果腳印卻更多,影子隨身在後,追逐得更快。這樣不如在背陰的地方停下來,影子與足跡也會消失。想讓別人聽不到,不如不說。
想讓別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想讓熱水涼下來,乙個人燒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沒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燒火。不在那裡採取決斷的措施,卻在這邊施救,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養由基,是楚國善於射箭的人。
距離楊葉百步遠,射箭百發百中。
楊葉那麼大,能夠百發百中,可以稱得上善**。可是他射箭的距離,只在百步之內罷了,和我比起來,簡直是不懂拿弓持箭了。福的產生有它的開端,禍的產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開端,止住禍的起始,禍還從**來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夠穿透石頭,拉到盡頭的井繩可以磨爛井梁。水不是穿石的鑽,井繩不是開木的鋸,不斷的摩擦才使它這樣。一銖一銖地稱,稱到一石一定會有差錯;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會有差錯。
以石和丈來稱量,既直接又少出差錯。
那周長十圍的樹木,開始生長的時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腳趾就可以把它撓斷,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沒有長成,沒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礪,看不見它的損壞,一段時日後終究會毀壞;種樹養畜,不見它的生長,一段時間後就會長大。
積累德行,不見它的好處,時間長了就會有作用;背棄理義,不知道它的危害,時間久了就會滅亡。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並且親自施行,這是百世不變的道理啊。
原文: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
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
其出不出,間不容髮。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
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泰山之霤穿石,殫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
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抓,據其未生,先其未形。
礱蹐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原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出處:出自西漢初時辭賦家枚乘的《上書諫吳王》。
2樓:匿名使用者
臣聽說:「做到行為完美無瑕的人就能興旺發達,做不到的就會滅亡」。舜沒有立錐之地,但得到了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的地盤,卻能在諸侯中稱王;商湯王、周武王最初的領土也不過百里。
對上不使日月星辰發生反常的天象,對下不傷害百姓民心,這是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父子、君臣的道理是天生相同的。忠臣不畏避重,罰直言進諫,辦事就不會疏漏,建立的功業就將流芳百世。
臣枚乘願意披露肝膽,把心裡話都講出來報效大王,願大王憐惜臣的一片忠心,對臣的話稍加留意。
只用一根繩線,系上千鈞重的東西,懸掛在無限高的地方,垂到無法探測的深淵,即使非常愚蠢的人,也會為它快要斷絕而表示哀憐。馬剛受驚,又擊鼓去嚇它;繩子要斷了,還加上重壓。繩子在空中斷了,無法重新接上;東西掉進深淵,很難再撈上來。
出得來與出不來之間的差距,小得連頭髮絲都容不下。 能聽取忠臣的意見,任何事都一定能免於災禍。如果一定按現在的想法去做,將比堆積鳥卵還危險,比登天還難。
改變現在的想法,比翻轉手掌還容易,比泰山還要安穩。如今大王希望達到上天賜予的高壽,享用無窮的歡樂,憑藉著強大的國力,不著眼於易如反掌的計畫,不採取泰山一樣安穩的方案,而想尋求堆積鳥卵一樣危險的辦法,走登天一樣困難的道路,這是愚鈍的我非常迷惑的地方。
有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足跡的人,轉身背向影子奔跑,結果足跡反而更多,影子也移動得更快。不如到陰處停下來,影子和足跡就全消失了。想讓別人聽不到,不如自己不說。想讓別人不知道,不如自
己不做。想讓熱水冷卻,如果乙個人燒火,讓一百個人舀水散熱,也沒有用,還不如抽掉柴薪,熄滅火焰。不從那一方面**,而從別的地方解決問題,猶如抱著柴禾救火。
養由基是楚國的射箭能手。在離楊樹葉一百步遠的地方射箭,他能百發百中。楊樹葉就那麼大,又是百發百中,可以算是好射手了。
可是他所能達到的.目標,只在百步之內,跟臣枚乘的遠見相比,他簡直是還不知道怎樣使用弓箭。福是有原因的,禍是有來由的。接受福的原因,杜絕禍的來由,禍能從**來呢?
泰山的流水能滴穿岩石,汲水的繩索能磨斷井梁。水不是穿石的鑽頭,繩索不是斷木的鋸子,石穿木斷是長期逐漸的磨損所造成的。一銖一銖地稱,稱到一石時就一定會有誤差;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時就一定會有出入;如果用石稱,用丈量,直接測出的結果就很少出現差錯。
十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初生的時候也像枝上的嫩芽,腳一碰就會斷,手一提就可以連根撥起,是因為它還沒有長大成形的緣故。磨石相互,摩擦,平時看不到它的磨損,到一定時間就會磨壞了;栽樹養畜,平常看不見它的成長,到一定時間就會感到長大了;積德行善,一時看不到它的好處,到一定時間就會顯出效用;背棄禮義,一時看不出它的壞處,到一定時間就會身敗名裂。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並身體力行,我說的這些是永世不變的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上書諫吳王(譯文) 孫加榮
我聽說「能夠行為完美無瑕的人一定會昌盛,做不到的人就會滅亡。」舜沒有立錐之地,而擁有了天下;禹沒有十戶人家那麼大的村落,而能夠在諸侯之間稱王。湯武的土地方圓不過百里,上天日月星辰執行正常,沒有發生特異的自然現象,對下不傷害百姓的心,是因為用仁政來治理天下。
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懼怕殺頭而(對君主)進行直諫,處理事情沒有缺漏或錯誤的謀劃,功績流傳萬世。我願意剖開自己的心腹獻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對我的話稍微考慮一下以表現您的憐憫之心。
用一根線的負擔,繫起千鈞的重物,上面懸掛在沒有盡頭的高處,下面靠著不可測度的深淵,雖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擔心線將斷絕。馬就要受驚,卻去擊鼓驚嚇它;係物的線將要斷絕,又給它增加重量。係物的線在高處斷絕,不能在接好;重物掉進深淵,不能在把它取出來。
形勢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能否避免禍患只在一念之間,當中連一根頭髮都容不下。假使能聽從忠臣的話,所有的行動一定能夠免於災禍,如果一定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還危險,比登天還難。改變自己的做法,比翻過手掌還容易,比泰山還安穩。
現在要享盡天賜的壽數,享盡無窮的樂趣,終保王侯的威勢,不從做翻掌這樣的事情出發,來得到像泰山那樣的安穩,卻要趁著累卵的危險,經歷登天的困難,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對自己的影子和腳跡有所畏懼,那人欲逃避現實,回首狂奔,結果腳跡愈多愈亂,影子隨身在後,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陰暗處歇息一會,影子與足跡自然而然地消失無蹤。想讓別人聽不到,不如不說話。想讓別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想讓熱水涼下來,乙個人燒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沒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燒火。不在那裡採取決斷的措施,卻在這邊施救,就像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養由基,是楚國善於射箭的人。
距離楊葉百步遠,射箭百發百中。楊葉那麼大,能夠百發百中,可以稱得上善**。可是他射箭的距離,只在百步之內罷了,和我比起來(自己所見甚遠),簡直不懂得射箭。
福的產生有它的開端,禍的產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開端,止住禍的起始,禍從**來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夠穿透石頭,拉到盡頭的井繩可以磨爛井欄。水不是穿石的鑽,井繩不是開木的鋸,不斷的磨損才使它這樣。一銖一銖地稱,稱到一石一定會有差錯;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會有差錯。
以石和丈來稱量,簡便又少出差錯。周長十圍的樹木,開始生長的時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撓斷,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這是憑藉它沒有長成,沒有形成之前。打磨砥礪,看不見它的損壞,終究會毀壞;種樹養畜,不見它的生長,一段時間後就會長大;積累德行,不見它的好處,時間長了就會有作用;背棄理義,不知道它的危害,時間久了就會滅亡。
我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並且親自施行,這是百世不變的道理啊。
說明: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的權力。
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吳王欲伐荊,吳王欲伐荊翻譯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荊.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 楚國 譯文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 楚國 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 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乙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乙個好辦法 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 彈丸在王宮後花園...
《師說》全文的翻譯《師說》全文翻譯
白話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 教授學業 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 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也...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蘇軾傳全文翻譯
沫然a夢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遊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 範滂傳 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 我如果做範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 你都能做範滂,我反而不能做範滂的母親了麼?等到二十歲的時候 行冠禮的年齡 蘇軾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