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首先要平仄相諧。什麼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複字、回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
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
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
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餘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於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
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公升,或下降,或降公升,或公升降。
應為非平衡調。入聲最短,稱促調。」半農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
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篤」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公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
入聲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上列散論,只是一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1.一二三四五六七**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語調來標註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現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用現代漢語的四聲來作對、寫詩、填詞。但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時間的推移,現代漢語的四聲,終究為人們所接受。
4.必須知道:有些漢字,歷來是平仄互用,可作平聲,也可作仄聲,如看、教、為、思、傍……略舉數例如下:
(1)「看」作平聲:日用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看」作仄聲: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3)「教」作平聲:櫻杏桃榴次第開,故教一一傍窗栽;毿毿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陰入戶來。
(4)「教」作仄聲:粉筆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滿園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風次第開。
(5)「為」作平聲: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為」作仄聲:本為漢王建大功,未將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絕終烹狗,悔不淮陰坐釣終。
最後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
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
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2樓:匿名使用者
對仗是對聯的基本特徵,沒有對仗就沒有對聯。對聯創作必須在對仗上下功夫。律詩對仗限於兩句之間.寫對聯是要注意平仄和押韻,仄起平落..上下聯要通順...
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平仄和押韻,然後要有意境,下聯可以從上聯意境的正反角度來闡述
4樓:釁實皮念
詞性相對,平仄和諧,此謂之工整。
措辭典雅,聯意清新,此謂之新奇。
對對聯有哪些基本要求
5樓:匿名使用者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3、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的格調型別:
1.律詩格調:最初,對聯多以
五、七言為多,它是對聯格調的主流,這種詩歌式的對聯,仍佔大多數。
2.詩詞格調: 到了宋朝,宋詞逐漸興盛,同時也豐富了對聯藝術。
3.民歌格調 :有的對聯很像民歌,語言通俗樸素,形式生動活潑,很有民歌情調。
4.戲文格調:有的聯從表情斷句、疊詞上看,很有戲文的味道,例如: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
5.戲曲格調:曲的格調表現在語言質樸自然,新鮮潑辣,形象生動、詼諧。
6樓:神後一曲流行
1、仄起平收。
上聯的最後一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的最後乙個字,必須是平聲字。這一條是對聯必須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對
上下聯相應的位置,要平仄對仗,上聯用平,下聯則用仄,反之亦然。關鍵的位置能要做到平仄相對。所謂關鍵位置,指的是詞的中心。
片語末尾的那個字、以及動詞一定要求對仗。如紅花的花字,笑春風的笑字、風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三**論,二四六分明。
3、勿連平
一聯之中,平聲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聯的末尾,最多只能有兩個平聲字,超過三個就不行了。(仄起平收,這指的是下聯)一聯的中間,最多只能三連平,超過四個就不行了。
詞效能對上,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
4、勿孤平、孤仄
就是一聯之中,最好別只有乙個平聲字或仄聲字。這兩點要求我們平仄要叉花著來,也不能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勿重字,就是上下聯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
例如,你詩是畫,畫是詩。就不行了。這方面,實字要求高一點,虛字(之乎者也等)要求低一點。
擴充套件資料
對聯的發展過程
1、對偶階段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
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
「渺能視,跛能履。」
2、駢偶階段
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駢體文從其名稱即可知,它是崇尚對偶,多由對偶句組成的文體。這種對偶句連續運用,又稱排偶或駢偶。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評價駢體文是「儷採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
3、律偶階段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
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7樓:三年離歌
1、字數相同,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相同,即使是現在網上整天叫囂不要被規則束縛的人,也無法打破這條規則。
曾經看到一幅趣味聯,上聯是:中國人民;下聯是:袁世凱,意思就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這也間接表明,對聯的上下聯必須是字數相等。
2、平仄相對,對聯要求上聯和下聯的平仄是相對的,不過「一三**論,二四六分明」,只要偶數字上的字平仄相對就行了。
不過上下聯的最後乙個字的平仄必須相對,而且上聯的最後乙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乙個字必須是平聲,這就是所謂的「仄起平收」。如果放寬一點,上下聯前面和中間的平仄可以不相對,但是「仄起平收」是不能打破的規則。
3、詞性相同,簡單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工對要求更嚴格,要地名對地名,人名對人名,寬對則在大的詞性上相對就可以了。
明末清初的李漁,寫了一本書叫《笠翁對韻》,裡面收集了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按韻分編,讀起來琅琅上口,熟讀可以幫大家掌握詩詞對聯的對仗仄和押韻。
4、內容相關,上下聯之間的內容要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不能重複,這個要求也不嚴格,對聯中還有一種趣味的對聯,叫無情對,即上聯與下聯內容完全不相關,但卻表達出一些有意思的內容出來。
古代有一位姓葉的先生,他出了乙個上聯:「雞冠花未放」,有一學生對曰:「狗尾先生」。
這一對聯表面上對得十分工整,實際上是乙個無情對,因為上下聯的意思不相關。上聯的主語是雞冠花,下聯的主語是先生,下聯意在諷刺這位姓葉的先生。
一般來說,上下聯的意思要有一定的相關性,只有在一些趣味對聯中,才不嚴格要求意思相關。
擴充套件資料
對對聯講究:
對聯和詩歌等文學藝術形式一樣,最初也起源於民間。早在秦以前,民間每逢春節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的桃符,就是兩個降鬼大神的名字寫在桃木板上,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影象,懸掛或張貼在門旁,用來驅鬼壓邪,滅禍求福。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春聯) 出現在五代時期。作者是後蜀皇帝孟昶,他在桃符上寫了一副對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當時雖然出現了這種形式,在民間,還沒有盛行。到了宋代, 對聯創逐漸形成了風氣,也出現了不少寫對聯的名家。如蘇軾,朱熹,黃庭堅,陸游等,都有不少對聯佳作傳世。
大文豪蘇軾提黃鶴樓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大詩人陸游的自勉聯: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對聯對聯,就是要求上,下聯對稱〈對偶),即上,下聯的字數句式,平仄聲調,結構內容等方面,都要求對稱(對偶)上聯和下聯的數字必須完全相同,這是對聯最起碼的要求和最基本的特點。除此之外,每副對聯數字的多少無限制,少則上,下聯各四字,多則百字。其次是平仄相對。
古人作了若干探索,具體對聯的寫作,要求平仄相對。平仄相對在對聯寫作中的應用,主要應注意三點:
其一,上聯和下聯互相對偶的字,一般要求平仄相對;
其二,上,下聯內部,字的排列要平仄交替起落,不能一句話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下聯(對句)的最後的一字必須為平聲。做到「上仄下平」,平仄相對,聲調起落,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美。
對對聯有哪些基本要求
1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2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3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
如何對對聯,如何對對聯的方法
對聯創作的基本要求是 平仄合律,對仗工整,文意切題。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平仄合律是基礎,不合律的對聯就是不合格的對聯。對仗工整是關鍵,對仗不工整,即使平仄合律,也只能濫竽充數。文意切題是目的,平仄合律 對仗工整而文意不切題,就是無的放矢,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對仗是楹聯的基本特徵,沒有對仗就沒有...
關於偉人巧對對聯的故事,名人巧對對聯的故事
陸游書巢裡的一幅對聯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 今浙江紹興 人。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也是0淹貫古今的著名學者。陸游一生酷愛讀書,經常讀得廢寢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 讀書有味身忘老 還象年輕時那樣發憤讀書。他把自己的住房取名為 書巢 還寫了一幅對聯 于謙小時候,束髮兩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