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南郭書生
「知音」的來歷
,見百科
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呢 ?「高山流水覓知音」是怎樣的典故?
2樓:百度使用者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說:"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就是說匏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要越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伯牙的成就來自其師成連的獨特教學方法,他年輕時跟成連學琴三年,技巧已經掌握,就是達不到精妙的地步。成連稱要帶他去見自己的老師,就把他帶到了蓬萊山,成連將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則乘船而歸。
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群鳥悲號,伯牙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將聽到的聲音,看見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懷之中,果然韻律與心神合而為一。
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萊仙島上學到高超琴藝後,被周天子拜為司樂太師之職。他奉命編修樂譜,專程去楚地采風。
一天,俞伯牙帶著琴僮順漢水而下來到長江口,突然烏雲蓋頂,狂風大作。霎時之間,波湧浪翻,驚濤怒吼,將俞伯牙所乘的船顛得起伏搖晃。俞伯牙待風住雨停,站在船頭一看,只見月兒初公升,掛在崖頂,月影沉碧,波瀾不驚,杜鵑啼鳴,更添幽靜,不禁觸動樂思,犯了琴癮。
他便回艙開囊取琴,對著明月和浩蕩的江水彈撥起來。一曲尚未彈完,突然琴弦斷了一根,按當時的說法,只有遇到懂得**並理解彈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會崩斷。伯牙走出船艙,果然見到有乙個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的樵夫,他手裡拿著一把斧頭,地下放著一捆柴。
伯牙就高興地請他到船艙中聽琴,換好琴弦後,伯牙先彈了一首《高山》,樂曲剛完,樵夫就讚嘆說:"太好了!多麼巍峨的泰山啊!
"伯牙隨即又彈了一曲《流水》,**一停,樵夫就讚美說:"太好了,多麼浩蕩的江河啊!"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道: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認為知音已去,從此無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也沒有什麼值得自己為之彈琴,遂大哭之後,將琴摔碎,畢生不再鼓琴。
3樓:bu915就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 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 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 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 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 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 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 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 融進了琴聲,
記得採納啊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
4樓:薩摩耶好醜
典故:相傳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沒有知音,十分寂寞。有一天,有乙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著聽著,停住了腳步。
坐在俞伯牙的對面,說出了俞伯牙彈奏的心中所想的。這個人就是鍾子期。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
他們約好在兩年之後,在他們兩個坐著的地方見面。
可是兩年之約到了,俞伯牙拿著琴在這裡等,不見鍾子期的影子。等著等著,來了乙個老翁,自稱是鍾子期的父親,是專門來替鍾子期來赴約的。老翁向俞伯牙說明了來意。
原來鍾子期的臨終遺言就是同俞伯牙的約定。
俞伯牙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悲痛欲絕。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一說河邊)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看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深厚的友誼,所以人們常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乙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
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裡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訊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2又有說,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乙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乙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
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
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
」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
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6樓:匿名使用者
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乙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乙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
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
」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
」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
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高山流水覓知音!!
拓展資料:
伯牙,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家馮夢龍在**中的杜撰,史誌載鍾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伯牙與鍾子期是怎麼死的?伯牙和鍾子期有什麼關係?
伯牙和鍾子期有什麼關係?關於伯牙與鍾子期的詩句 1 伯牙善撫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嘆古今。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賞意,人去琴無聲,琴在無人知。2 暮塵微雨收,蟬急楚鄉秋。一片月出海,幾家人上樓。砌香殘果落,汀草宿煙浮。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頭。3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關於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怎樣碰見的,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怎麼認識的?
鍾子期是砍柴的在山里遇上俞伯牙就聽他彈琴了 俞伯牙和鍾子期是怎麼認識的?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俞伯牙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乙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正在猜測岸邊...
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出自什麼典故
高山流水 列子 湯問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注 知音 歷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間的故事。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 家,曾擔任晉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