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法,心理學的問題,關於佛法,心理學的2個問題

2021-03-21 10:35:49 字數 4651 閱讀 7616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乙個問題:《金剛經》是佛學的重要經典,在佛學各宗中都享有很高的地位,這很難得。為什麼呢?

因為金剛經所說的是佛學中最根本的思想之壹——空。這個「空」你理解為「無所謂對錯,各自立場不同」,這並不是佛家所講的「空」。從你的觀點看出你之於佛學,還並未入門。

簡單來說,就是並不是像你所說的在所謂的「對錯」上執著,因為根本什麼都沒有。「善行」、「惡行」都是由人的念頭而起。思想、念頭這種東西本身是虛無的,不是具體的實物,所以不是必然存在的,歸根結底是空的。

佛法度人,度什麼?其實《金剛經》裡面說過,並沒有「眾生」,也實沒有「眾生」可度。因為「善念」、「惡念」都是人類沒必要的念頭。

人類生出這些沒必要的念頭,所以才做出種種「善行」、「惡行」,自己為自己平添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法度人,就是幫人摒棄那些沒必要的念頭,回歸本性,單純的活著,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了,自然「得救"了。因此說到底,「善惡」都是空的,「煩惱」也是空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各種主次、內外條件(即因果)聚合而成的。

你非要分出個「善惡」、「好壞」,其實不可能的,就像你說的,無所謂好壞,立場不同,其實本質上,這些行為本身都是空的,沒有什麼差別的,哪會有好壞之分?(想一想,老虎和兔子,有什麼好動物、壞動物之分嗎?雖然乙個是吃人,乙個是被吃)

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明白我第乙個問題裡說的了,那第二個問題也不是問題了。如果真是精神層次高,會和精神層次低的人一般見識嗎?

再說,什麼叫高?什麼叫低?有什麼高低?

誰能定高低?

第三個問題:還是一樣,物質的貧乏並不叫貧困,錢很多也並不叫富有,不是麼?佛家也沒叫人不吃不喝,所以我們同樣可以有追求,甚至應該有所追求,但是佛家讓我們正確的制定目標,享受追求的過程,而不要太執著於結果。

說白了,一百年後沒有我也沒有你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乙個問題。修行四念處,你能得到答案和最大的利益。第二個問題,慈悲心。教育他們。

的三個問題,修習四念處,真正體悟「無我」的真相。然後菩薩行,直到解脫。

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法,先從修習四念處開始,他能使你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3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你一「理解」 你就錯了

佛經都說「無住」了 你還「有住」。。。。

有智慧型的「人」 不會因外界環境的「好壞」而產生「順利」或「不順」的心態 因為他們已經「無我相 我人相。。」 因為他們「照見五蘊皆空」 因為他們「深信因果」 人家是「照見」的 而不是「理解」的

你現在還沒有學戒 所以不能得定 更不能生慧 好好做你能做的 別做你不該做的 等你做得這點 我再告訴你接下來你該學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善惡:惡,是少數人

的慾望,善,是多數人的慾望。或者說,符合少數人的慾望就是惡,符合多數人的願望就是善。

沒有真正的善惡,不代表不需要善惡。因為每個人都有慾望,慾望需要約束的,於是有了道德和法律。

精神高低的困擾,是因為精神並不高。精神高者,會認識到他人和自己的相同。他(她)的眼中,不會注意在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所謂萬法歸一,萬物同心。

你感到貧困,感到環境糟糕,是因為你有慾望。沒有慾望的話,你還會注意這些嗎?怎樣無慾?無慾在於知足。當然,知足並不代表踏入佛的境界,只是踏上可階梯而已。

最後送你六個子吧:佛非佛,聖非聖。

5樓:臨時工吃飯沒

金剛經,屬於很經典的一部**。

可以讓我們把事物的發展看的清楚徹底,從而達到修心養性,調整自己的心態,確立正常的人生三觀。

最經典的一句話,降服其心,如是強服其心,把我們的觀念轉變了。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的觀念。但是世尊釋迦牟尼佛開示我們不要對萬事萬物有執念,心隨境轉,讓我們能夠用積極的心態,陽光心態去面對人生當中的困難與坎坷

6樓:身心蓮花淨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事物都無常 不能永遠存在和保持,最終將不復存在 變成別的 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因為事物幻滅無常 所以我們所處的只是乙個夢境而已。夢中幻來變去 剎那剎那都在變化 產生消失 產生消失 哪一樣是永久的

只有一條規律是不變的 就是因果規律 夢中的這些幻滅事情都是由因而生,果盡而終,因,是自己先前的造作。比如自己先前種了個殺人的因 後來得到了乙個被到人殺的果報。自己先前種了乙個救人的因 後來得到自己逢難有貴人相助的果報。

自己先前追求無上佛法種下菩提心 後來成為一代大德高僧往生極樂世界作佛。

因因果果 萬種因萬種果,世間何止萬種因 所以世界才有無數的不同事物現象。

人 怎麼能明白什麼因得什麼果報 怎麼能明白無數的因都會有那些不同的果報現象。

當人清楚自己眼下做的任何事,在將來會產生什麼事情現象時 人才沒那麼多的困擾。

「十善業道經」可以解答你這個問題。

淨空法師可以解答你隨之而來的問題。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7樓:爾康福臨

金剛經多講的就是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

你若真的放下了,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為什麼呢?善與惡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你現在為什麼會有疑問呢?

就是因為你還有對善惡 生滅 垢淨 增減的分別 .如果你斷掉了對這些的執著.那你的這顆心就真正是不垢不淨...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也就是佛的心了 有道是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關鍵就是覺與迷.覺則眾生即佛.迷則佛即眾生.

你說的精神較高的人是如何處理的.看看當年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做的.他放下王位.

因為他看到事實真相了.王位不長久啊.肉身會毀滅啊.

只求解脫之道修苦行.最後把自己所學的一切都放下了.就成就了究竟圓滿的智慧型.

為什麼呢?因為他不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了.那樣的話在他的心裡何以產生距離 何以產生困擾啊

最後告訴你怎樣解決最後問題 大那就是就是老實念佛 一心專念.那樣你就不會有多餘的心思去思想美色 美味。就這樣慢慢的你就會覺得慾望少了 智慧型多了.在你的眼裡也就沒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了

8樓:匿名使用者

1、無住不是糊里糊塗,而是明明白白的不染著。

2、隨緣應物

3、深信因果

9樓:匿名使用者

大哥姐姐們 說的太好了

小弟甘拜西風

網路上什麼神仙 佛祖都有了

有你們國家才有希望

支援2樓

10樓:

>法律和上帝都憐惜善而懲罰惡...那這樣不又分出來善惡了嗎

>又分出來誰對誰錯了嗎...到底應該如何理解...

答:法律及上帝(若真有的話)是低階的存在,所以會有善惡的觀點。

>乙個精神稍高的人呆在乙個周遭精神較低的地方...如何處理這種距離

>帶來的種種困擾...

答:正常人與精神病人一起住時,要怎麼自處呢?...像哄小孩子一樣哄他們

就行了。

>如何像佛法說的...即使貧困...即使身處糟糕的周遭...等等...

>依然能做到無慾?

答:這不是沒修行的人可以做得到的。要時時的察知自己的習氣,不要被習氣

牽著跑。

參考這篇文意

參考這個貼吧

11樓:

心理學說人的一切都是由慾望作為動力的

信佛只能是追求無慾,潔身自好罷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不是講的萬法皆緣嗎?不在你所處的位置或者是主觀的想法,佛法不是乙個世界於我,而是我自觀世界。講得應該是心裡把自己置於一特定法象位置,這個時候你看問題就不再帶有個人成見了,即是「無我之境」了這個時候當然就不存在各種人生問題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正因為有善惡才會有佛,正因為無善惡所以才有上帝,正因為不知道什麼是對是錯才會有道,正因為這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才會有哲學,正因為哲學也解決不了問題才會有樓主的問題!

14樓:oo慧禪

問: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不要貪著,無所住,一切都不障礙!

問:...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答:是說每個人的如來藏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問:但是法律和上帝都憐惜善而懲罰惡...那這樣不又分出來善惡了嗎,又分出來誰對誰錯了嗎...到底應該如何理解...

答:法律與一些,只是說出了今世的因果,也可以說是一種現世報,我打你,你馬上就會踢我。一樣的道理。

問:還有如果處理乙個精神稍高的人呆在乙個周遭精神較低的地方...如何處理這種距離帶來的種種困擾...

答:沒有明白精神稍高是什麼意思!?是高尚的意思麼?你先要知道,為什麼高尚的人稱之為高尚。

問:最後乙個如何像佛法說的...即使貧困...即使身處糟糕的周遭...等等...依然能做到無慾???

答:不是讓你無欲,是讓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阿彌陀佛 個人意見 僅供參考 不對之處望見諒

佛教與心理學有關嗎以科學的角度心理學

15樓:結個善緣啊

我個人認為佛教教義裡對眾生心性的修正、指導、引導是最科學的,最善巧方便的,最符合眾生心性發展規律的。是最高最好的心理學。

有關心理學的問題關於心理學的問題

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通過實踐的理解,對法律的理解,以為你可以得到,反過來指導實踐的法律。二,記憶法 記憶規律可循的。根據一些學者,記憶體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時間法表明,輸入的資訊的每乙個的重複,維持記憶的時間是相同的。外語字儲存器,例如,為第一時間可以是幾秒鐘 第二個和第三個可能是從幾分鐘...

關於心理學的幾個問題,關於心理學的幾個問題,求高手回答!!!

1 首先不管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一樣都可以學好心理學的,你要堅定這個哦第二要對心理學的興趣所在,如果沒有興趣的話還不如轉學其他的,因為 心理學雖然很有趣,可要讀的書很多的阿,背的多,要理解運用的知識也是很多的阿,其次,自己要有樂觀向上的精神,要不你怎麼能夠替人解決心理問題呢?最後,在大學期間要對觀察人...

求問關於心理學的問題,求問乙個關於心理學的問題

你好,這是桶裡的螃蟹效應,也就是你已經在桶裡,不想別人出去,你覺得別人出去了,就會反襯你的失敗。這就是桶裡的效應心理學理論。我覺得這種人的想法就是很偏激,你教育他的方式他就覺得別人比他慘,他會更好,這種人應該遠離他。拉別人下水 是想要證明你自己是對的 屬於死要面子型的 我覺得是自己入了這個坑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