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法藏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出自於《金剛經》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對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別、不執著!
2樓:味之膄大廚
出自《金剛經》簡稱《金剛般若波羅蜜》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相」為現象 此句表示的是一種無我的態度, 意識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 是佛家看破紅塵,看待眾生眾生皆平等的思想 "相"即形相或狀態 對性質本體而言,指諸法的形象狀態 對人的意識而言,就是「想」 即人的意識對事物的某種反映,也是人的意識對某種程度的相狀摹寫 「我相」 指執著於「實我」的外在相狀 「人相」 指把輪迴六道的自體當作真實存在的外在相狀 「眾生相」指把依五蘊(色。受。想。
行。識)而生的眾生之體當作真實存在 「壽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的時限(即壽命)當作真實存在的相狀 ——《金剛經》
3樓:
謝遜在地牢念什麼,俺記不清了。 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部分出自《金剛經》的「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
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型,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阿彌陀佛!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句佛語是出自那一部佛經、
4樓:杜卡迪等等
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常說的《金剛經》。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意思為:沒有乙個執著的自我形象;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乙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人相就是別人之相,總在你的對面的別人,菩薩要有此相,如何度你,你會想他為什麼要度我,對他有什麼好處,他想佔我什麼便宜,在你的對面是永遠無法度你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是出自《金剛經》的。摘錄一段: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教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是什麼意思
6樓:小然然與小鑫鑫
(一)無我相
:不要有貢高我慢,不要有為自己打算的心。
(二)無人相:不要妨礙或障礙他人,凡對人不利的事都不要做。
(三)無眾生相:視萬物為一體。
第一種無我相:
人可以通過宗教的行持,達到某種程度的經驗,他會了解到那個平常經驗的「我」,實際上只是乙個虛幻的東西,主觀或永恆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為身體的感覺、身體的需要,以及那不斷流動的念頭。這即是《金剛經》中所提到的「無我相」。
第二種「無人相」:
人的存在只是通過「我」的感覺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覺,使我們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待。因此站在《金剛經》的立場:
假如進入無我,自然也就無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並不在那兒,同樣的,他人也不存在了。這只是因為我們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發生了種種的關係,我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知道目前這個世界上人口眾多,但是,與我們每乙個人自己相識的,是非常少的。我們所能深刻經驗到確實存在的他人,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人。
其他數十億生活在這個行星上的人口,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不論他們是否存在,至少並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什麼。所以,他人只存在於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上。當我不存在時,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種的「無眾生相」:
包括所有那些或許沒有必要與我們有關係,卻仍然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眾生。那些修行已到達很高境界,而且已經能夠解除他們本身的問題和困境的人,自然會對所有的眾生產生很大的悲愍心。
他們從已經解脫自己的問題,而去負擔起眾生的問題,於是眾生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仍是有我的層次。
擴充套件資料
在《金剛經》中有提及四種相,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
這裡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屬於我或雖不屬於我,而卻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東西。除了那些我們已經擁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擁有卻想除去的,還有那些我們沒有卻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東西之外,沒有什麼是可以被稱為「我」的。
然而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我們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們的身體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覺到「我」對這些物品的需要。身體使我們注意到我的存在。
7樓:毗沙王
《金剛經》中有提及四種相,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以及無壽者相,實際上這四相都是討論同樣的事物,就是「我」。這裡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屬於我或雖不屬於我,而卻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東西。除了那些我們已經擁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擁有卻想除去的,還有那些我們沒有卻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東西之外,沒有什麼是可以被稱為「我」的。
然而大多數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我們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們知道自己的身體以及它的需要,由於我們的身體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覺到「我」對這些物品的需要。身體使我們注意到我的存在。
其次,心念的活動給我們存在的感覺。除了身體和心念以外,就沒有「我」的感覺了。事實上,是我們的心使我們經驗到我的存在,身體如果離開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
那麼,什麼是心呢?那是不斷或連續流動的念頭。
人可以通過宗教的行持,達到某種程度的經驗,他會了解到那個平常經驗的「我」,實際上只是乙個虛幻的東西,主觀或永恆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為身體的感覺、身體的需要,以及那不斷流動的念頭。這即是《金剛經》中所提到的「無我相」。
再說「無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過「我」的感覺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於自己的感覺,使我們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相對待。
因此站在《金剛經》的立場:假如進入無我,自然也就無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並不在那兒,同樣的,他人也不存在了。這只是因為我們與他人及事物之間發生了種種的關係,我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知道目前這個世界上一共有五十億的人口,但是,與我們每乙個人自己相識的,是非常少的。我們所能深刻經驗到確實存在的他人,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人。其他數十億生活在這個行星上的人口,我們幾乎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不論他們是否存在,至少並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什麼。
所以,他人只存在於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上。當我不存在時,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種的「無眾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許沒有必要與我們有關係,卻仍然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眾生。那些修行已到達很高境界,而且已經能夠解除他們本身的問題和困境的人,自然會對所有的眾生產生很大的悲愍心。
他們從已經解脫自己的問題,而去負擔起眾生的問題,於是眾生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自己的問題。這仍是有我的層次。
若從《金剛經》的立場說,如果主觀的「我」不存在,客觀的「眾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說度盡眾生,而實際上並無眾生可度;眾生已經被度了,度眾生者並沒有感覺到他已度了眾生。所以,無眾生相也是無我相的異名。
第四種是「無壽者相」。這是從時間來看「我」的存在。它牽連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眾生相。
假如沒有我相,則乙個人壽命之長短將不重要了;但所有的眾生都執著於壽命,他們希望活得長久,並避免夭折。因此他們尋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們期望現在和將來都有安全感,於是嘗試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生命;縱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卻仍執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經無我相的人,不管他們明天死或一萬年以後才死,對於他們都是沒有差別的。
當乙個人已經體驗到無我的境界,這些問題就已經解決了。
總而言之,有關無我相的「我」,歸之於個人的不存在;無人相的「人」,則指那些與我們相對待或有關聯的不存在;無眾生相則不止牽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眾生的不存在;最後,第四種無壽者相說明時間的過程,從期望長壽而至不擔心壽命之長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間的無我,第四是時間的無我。
什麼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8樓:青爵亾
這句話意思是:沒有乙個執著的自我形象;想著我是菩薩一言一行都要按照乙個標準去做,與世間格格不入,這樣就不能接近、親近眾生,如何度化眾生。
遮照中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意思就是若是菩薩有著這些,東西或者照著這個標準,那麼這個菩薩就不是菩薩了。
這句話的思想重心
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原始般若」闡明菩薩(我)與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樣的。
但《金剛經》不只說「無我」,也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擴充套件資料
著重佛的體認:如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是離一切相的。「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不能於色聲相中見的。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是不能從威儀中見的。如來說法,其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無所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度眾生,其實「實無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能知一切眾生心,其實「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佛和法的並重:早期佛教視舍利塔為佛,從下品到上品般若卻寧取般若經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剛經》是重法又重佛(塔)的(與《法華經》相同),如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
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在在處處若有此經……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與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參考資料
眾生永珍什麼意思
眾生萬抄象的意思 一切生物和宇宙內 襲外的一切事物或現象。眾生是乙個漢語詞彙,讀音為zhong sheng,是儒家用語,泛指一切生物。出自 禮記 祭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永珍,道家術語。漢語詞語,釋義為宇宙內外一切事物或現象。同時也是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首都。此外,還有名為永珍的植物,雜誌...
宣化上人 什麼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8萬4千法門 1 凡夫最大的過失 錯誤,就是處處為自己想。或者是也能為別人想,但是為自己想的多,為別人想的少。縱然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裡頭還是有自己。2 佛菩薩沒有自己,真的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無眾生相是沒有空間,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佛菩薩徹底放下,心裡頭不執著這些相,所以...
什麼叫」無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對於樓主的這個問題,我就談談我個人的見解 這段話是如來佛祖對菩薩所說的.原文是 若菩薩生人相,生我相,生眾生相,生壽相即非菩薩.無人相的意思是 修道之人不應該有美與醜,善與惡之分.美醜之是世間的虛相,如金剛經中所寫 凡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是相非相即見如來.善惡之分,世間沒有絕對的善,相反也沒有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