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對善的解釋求幾句關於對善的解釋啊

2021-03-28 04:47:49 字數 2727 閱讀 8521

1樓:土匪也瘋狂

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會一處。這裡的上善人的標準是需要首先具備淨業三福,如下: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其中第一條是人天善法,第二條是小乘法,第三條是大乘法。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念彌陀名號,這是一切善法中最善之法。因為彌陀名號是自性的名號,是淨念。

第一條中的十善業分別是:

1、不殺生:不殺有情眾生,拓來是不惱害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

2、不偷盜:不予取,凡是沒經過別人同意或願意就拿走的,比如逼迫、上班時間偷懶、貪小便宜等。

3、不邪淫(出家人是不淫慾):在家人是不在不正當的時間、地點行淫,或者與不正當關係者行淫,即使時間地點正當也不能過度淫慾。出家人更為嚴格,連正淫都不能沾染。

4、不妄語:不說假話,包括下面5-7點。

5、不兩舌:不說是非。

6、不惡口:不罵人、誹謗人。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說不符合實際的但別人愛聽的話,比如拍馬屁、見風使舵等。

8、不貪:控制自己的貪念,減少所謂的各種愛好,一切隨緣消舊業。

9、不嗔: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可有嫉妒心,不發脾氣。

10、不痴:分清善惡是非,對人事物不可過分執著和痴迷。

2樓:匿名使用者

【善】 (梵kus/ala,巴kusala,藏dge-ba) 指其性安穩,能順益此世及他世的白淨法,與『善業』相通。有時則指善業之性質,有『道德的、正確的』意涵。此善性,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雲(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俱舍論》卷十五雲(大正29·80c)∶『謂安隱業說名為善。』《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6b)∶『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

』此等皆顯示,善不僅性安隱,且能招可愛果,順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種類眾多,諸經論說法各異,茲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種,略如下列∶ (1)有漏善與無漏善∶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雲,有漏善為白法,無漏善為淨法。又,有漏善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無漏善則為可斷除煩惱之出世間善,亦為得涅盤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來之果報。

(2)止善與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卷上謂,止息惡行,不惱於他,稱為止善,屬消極之善,如不殺生、不偷盜等;積極修行勝行,利安一切,稱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與散善∶息慮凝心而止住妄想,稱為定善,乃禪定心修習之善業;策身口意而廢惡修善,稱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業。善導《觀經疏》〈玄義分〉謂《觀經》所明的十六想觀,前十三觀攝定善,後三觀攝散善。

(4)未生善與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習戒、定、慧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習者。《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5·405c)∶『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二)三善∶謂初善、中善、後善。

此三善之說,廣出於諸經論,但解說不同。《大乘廣寶篋經》卷中列舉聲聞、菩薩之五種三善。謂身、口、意三善行,為聲聞之初善。

戒、定、慧三學為中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解脫法門為後善。不捨菩提心為菩薩之初善,不念下乘為中善,回向一切智為後善。

此中,聲聞三善又稱小乘三善,菩薩三善又稱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論》卷五十謂善有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四種。其中,『勝義善』,又名真實善,指勝義諦門中之被稱為善者,即涅盤法。

『自性善』,謂不藉他緣,其體自善者,指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痴等三善根。『相應善』,又名相屬善、相雜善,指意業之善。即與前三善根相應的心心所法。

『等起善』,又稱發起善,指意業所起之善。即身、口二業及不相應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善。

乃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順益現、未二世,故名為善。茲略述如次∶ (1)信∶謂自性清淨,亦能使相應之心心所同樣清淨。例如∶水精珠能使濁水變清。

信珠在於心,相應之心心所也都為之清淨。 (2)精進∶亦稱勤。勇悍無懼之意。

指能耐勞苦的心,能對治懈怠、成滿善事。 (3)慚∶謂回顧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恥,尊崇賢人善法而止息諸惡事。 (4)愧∶謂回顧他人之譏刺而以自己之罪惡為恥,乃不親惡人,不作惡法。

(5)無貪∶謂對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緣厭離而無愛著。 (6)無嗔∶謂對三苦及三苦之因緣無怒恚,而有哀憐之心。 (7)無痴∶謂了知諸法之事與理。

(8)輕安∶謂身心輕利安適,伏斷煩惱。 (9)不放逸∶謂防惡修善,護心不令放蕩縱逸。 (10)行舍∶謂離昏沉與掉舉,內心平等均衡。

(11)不害∶謂不損惱有情,內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將善分別為十三種,即∶自性善、相屬善、隨逐善、發起善、第一義善、生得善、方便善、現前供養善、饒益善、引攝善、對治善、寂靜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慚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種善之心所法;『相屬善』指與自性善相應的其他心所法;『隨逐善』指善法的習氣;『發起善』指所發的身、語二業之善;『第一義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經由思惟加行的任運起善;『方便善』指聞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現前供養善』指對如來興諸供養業;『饒益善』指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引攝善』指以施戒等福業引攝生天之異熟,或顯得涅盤之因;『對治善』指厭壞對治、斷對治等各種對治法;『寂靜善』指斷盡一切煩惱的涅盤界;『等流善』指由寂靜的增上力所發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善:是心理學上對感覺的一種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

面目慈善,一般表現為處事大度,對人對物總是替對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長得體態龍鍾,行動較緩慢,舉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它的反面是「兇」。

小小的善作者心裡對婦女說些什麼,《小小的善》這篇短文 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用通順 簡潔的話寫下來

那姐姐你雖然沒有。隻言片語,但你用了小小的舉動,交給我開啟易拉罐的方法,用你的愛心幫助了我,謝謝你。 小度知道行家 1.把下面詞語中的加點字換成另一個字,保持詞語的意思不變。倚 靠 窗而坐 口渴難 耐 忍 2.猶 在字典裡有兩個解釋 如同 還,尚且。在 記憶猶新 一詞中,猶 應選第 種解釋,另一個解...

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佛家講究因果迴圈,種善因得善果!也就是通俗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別人是純善,為自己是純惡。佛 菩薩是純善的,其他境界的眾生要麼因為智慧型原因,要麼因為想法等,處在純善與純惡的交雜中。佛家中關於善的說法 五戒十善行。佛經對善的解釋.求幾句關於對善的解釋啊.極樂世界是上善人聚會一處...

關於“笑對失敗”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多多益善哈注意 是名人名言

挫折 什麼叫作失敗?失敗是到達較佳境地的第一步。菲裡浦斯 失敗是堅忍的最後考驗。俾斯麥 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俾斯麥 一次失敗,只是證明我們成功的決心還夠堅強。博 維 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愛迪生 我們關心的,不是你是否失敗了,而是你對失敗能否無怨。林 肯 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