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有點意思si兒
1、仁愛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係,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範,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係,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覆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絡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2樓:香檳美酒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 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它使人陶冶愛國情操,從小樹立愛國愛民的志向; 它讓人孝順父母,對其充滿孝心;它讓人仗義疏財,盡力幫助別人。它感化了身邊的一 切,讓處世的人明白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從而彌補了愚昧與笨拙、醜陋與缺點。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傳統美德有: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等等。
4樓:秦漢明
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等。助人為樂者,予人樂也予已樂,幫助困難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後看著別人那掛滿笑容的臉,自己心裡何嘗不是欣慰得很呢?
又如雷鋒的種種事蹟,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道德傳統中一朵亮麗的奇葩,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具體表現。雷鋒精神融會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以極大的凝聚作用匯入全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它使人陶冶愛國情操,從小樹立愛國愛民的志向;它讓人孝順父母,對其充滿孝心;它讓人仗義疏財,盡力幫助別人。它感化了身邊的一切,讓處世的人明白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從而彌補了愚昧與笨拙、醜陋與缺點……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括:愛 國,明 志,持 節,自 強,誠 信,知 恥,改 過,厚 仁,貴 和,敦 親,忠君,尚 勇,好 學,審 勢,求 新,勤 儉,奉 公,務 實。
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
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係、人與社會關係和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踐的結晶。
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1、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充套件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6樓:千山鳥飛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精忠報國、誠實守信、持之以恆、兄友弟恭、勤儉持家等等。
1、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從小勤奮好學,文武雙全,就在岳飛20歲那年,金兵侵犯中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岳飛是個愛國的熱血青年,他決定奔赴戰場,殺敵報國。
岳飛的母親最了解岳飛的心思,他鼓勵兒子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他在岳飛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銘記母親的教誨,奔赴抗擊金軍的站鬥前線,屢建戰功,成了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將軍。
他率領部隊北伐,收復了被敵人侵占的大片國土。但就在他取得抗金鬥爭全面勝利之時,昏庸無能的宋朝皇帝聽信奸臣秦儈乘機求和的勸說;一連頒發十二道金牌,強逼岳飛立即班師,岳飛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2、誠實守信——立木為信
故事: 立木為信,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
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3、持之以恆——孟母斷機
故事:孟母斷機,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
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
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
」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4、兄友弟恭——孔融讓梨
典故: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
"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5、勤儉持家——房梁掛錢
房梁掛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2023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之後在朋友的幫忙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畫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乙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一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一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准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乙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
7樓:未來的希望
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等。
1、愛國,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係。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3、仁愛,孔子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誠信,修辭立其誠。--《周易·幹·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改過,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擴充套件資料: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並歸納的五個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從文字記載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從口頭傳播來看,還要早得多。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隨著社會演變和文明的推進,逐漸得到明確、規範、昇華、豐富和發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禮、義、廉、恥」四個道德要素。管子對這四個要素非常看重,稱「四維張則君令行」,「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意思是說,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夠弘揚,君主的政令就能夠暢通,反之國家就要滅亡。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樣,具體地說,要「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顯然老子倡導「仁」、「信」等道德操守。
隨後,戰國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礎上把「仁、義、禮、智」這四個要素整理歸納出來,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寫道「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的意思是說,「仁、義、禮、智」這四個方面是我自身獨有的,並不是外界給我的,人就應該有這樣的本質和品德。孟子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總結歸納為「仁、義、禮、智」,並把它們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
把「仁、義、禮、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闡述和規範的,是漢代的董仲舒。他說「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間推行,以此教育民眾,改變民間陋習,形成良好的民風。文中的「誼」即「義」。
《漢書·董仲舒傳》寫道「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王者修飭,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
官方把「仁義禮智信」明確為整個國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綱領,是在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觀會議以後。當時西漢政權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集會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會後漢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典籍公布,影響深遠。
《白虎通義》中寫道「五常者何?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愛人也;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者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
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不僅將「五常」正式確定下來,而且進行了明確具體的內容界定,這是歷史上官方文書關於「仁、義、禮、智、信」的最早記載。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範。儘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樑」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
仁者,全體;四者,四支。」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歌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詩歌,歌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詩歌400字
當燦爛的太陽跳出了你東海的碧波,你的帕公尺爾高原上依然是群星閃爍.當你的北國還是回銀裝素答裹的世界啊 你的南疆早已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敦煌飛天的曼舞輕歌,杭州西湖的淡妝濃抹,桂林山水的清奇秀麗,黃山雲海的神秘莫測.我們思慮,我們焦灼,我們奮發,我們開拓,我們努力,我們探索,我們...
關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徵文,感恩與期望作文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
你是不是人啊,自己的徵文也弄到這上面來了.還全區中小學生.汗 感恩與期望作文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 丨誰是英雄丨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 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
傳統文化有哪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133 2026 你好。中華傳統文化 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 各種文化思想 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 以儒家 莊子,墨子的思想 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 華夏文明 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