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西門嘉運戚藹
1.依《菩薩瓔珞經》所說,五種法身是指: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
2.依密教所說,五種法身是指: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和智法身之別;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等流法身,此身係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
3.依華嚴宗所說,五種法身是指: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為之身;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瀰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
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型。
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什麼意思
2樓:阿樓愛吃肉
佛教中五種法身分別是法性生身、功德法身、變化法身、虛空法身、實相法身。五種法身具體的含義如下:
1、法性生身的含義:法性生身謂此法性,體本圓常,該通萬有,如來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2、功德法身的含義:功德法身謂如來以萬行功德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3、變化法身的含義:變化法身謂如來法身,無感不形,無機不應,如千江月,隨水現影,影雖有殊,月本是一,故名變化法身。
4、虛空法身的含義:虛空法身謂如來法身,融通三際,包括大千,一性圓明,諸塵不染,故名虛空法身。
5、實相法身的含義:實相法身謂如來法身,離諸虛妄,會極真如,不生不滅,故名實相法身。
3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五種法身是什麼意思?:
【五種法身】
(名數)有四種(一)菩薩瓔珞經所說。一如如智法身,證如如之理之實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三自法身,地上菩薩應現之應身也。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台家所謂劣應身,法相家所謂變化身也。
五虛空法身,如虛空離諸相之如如理也。此中如如智法身與功德法身為報身,報德分智慧型與功德之二者。又自法身與變化法身為應身,應德分地上地前之勝劣也。
虛空法身即法身。總名之為法身者,以皆為法身之德相故也。(二)密教所立。
於上之四種法身加法界身為五種。法界身者,六**界也。分別聖位經偈曰:
『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並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
』又禮懺經於自性身之外立法界身,依此等證文而知四身之外有法界身。見五輪九字明秘釋。(三)華嚴宗所立。
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推其目,則為如來萬德所成之身,故名功德法身。三變化法身,就其應言之,則有感無不形,有機無不應,故名變化法身。
四實相法身,言其妙,則無相無為,故名實相法身。五虛空法身,稱其大,則瀰滿虛空,包括萬有,故名虛空法身。見華嚴大疏鈔四。
(四)小乘所立。五分法身也。見五分法身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樓:睹明星
依《菩薩瓔珞經》所說,五種法身是指: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
依密教所說,五種法身是指:自性法身,即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和智法身之別;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等流法身,此身係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
依華嚴宗所說,五種法身是指: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無為之身;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瀰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
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型。
佛學(教)中賴耶三相是什麼意思
5樓:上海快藏文化藝術發展****
佛學術語。
唯識宗以阿賴耶識之自體本具諸法之因與果,為顯其體、義之差別,而立三相。
(一)自相,為第八識自體之相。此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稱為賴耶三藏),與雜染(諸有漏法)互相為緣,故有情執之為自內我,此即顯示初能變識之所有自相能攝持因與果。蓋因第八識能攝持雜染法之種子,猶如庫藏含藏諸物,故稱能藏;因第八識為雜染法所薰、所依之場所,猶如庫藏為諸物之所依,故稱所藏;因第八識恒為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猶如庫藏之堅固執守,故稱執藏。
故知能藏為因相,所藏為果相,因果二相為末那識所執藏而為賴耶之自相。若離自相,則無因相、果相;若離因相、果相,亦別無自相可言。
(二)果相,為有情總報之果體。即第八阿賴耶識系由過去之善惡業所引生之異熟果;在賴耶三藏中為所藏,在賴耶三位中為『善惡業果位』。
(三)因相,即萬法原因之相。謂第八阿賴耶識能執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為萬法生起之原因;於賴耶三藏中為能藏,在賴耶三位中為『相續執持位』。[成唯識論卷
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參閱『阿賴耶識』)
佛學(教)中五怖畏是什麼意思
6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五怖畏是什麼意思?:
【五怖畏】
五種之怖畏。怖畏,梵語 vibhi^s!an!
a。(一)見道以前之人所起之五種怖畏。又作五恐怖、五怖、五畏。
即:(一)不活畏,又稱不活恐怖。謂初學者雖行布施,但因恐懼自己不能過活之故,常積聚資財,未能盡施所有。
(二)惡名畏,又稱惡名恐怖。謂初學者為度化眾生而同入酒肆等處,然未能安行自若,猶懼他人之譏謗。(三)死畏,又稱死恐怖、命終畏。
謂雖起廣大之心而施與財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捨身。(四) 惡道畏,又稱惡趣恐怖、惡趣畏、墮惡道畏。謂恐懼造作不善業而墮於惡道,故恆處於怖畏中。
(五)大眾威德畏,又稱眾中恐怖、大眾畏、處眾怯畏。謂於王廷執理之處或善解法義之威德大眾前,恐懼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於其前為獅子吼。此五種怖畏,於入初地時即遠離之。
[雜阿含經卷二十
六、舊華嚴經卷二十
三、新華嚴經卷三十
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九、十誦律卷五十
二、大毗婆沙論卷七十
五、法華經玄義卷四上]
(二)當來世所起之五種怖畏。又稱五恐怖。即:
(一)不修身戒心慧,亦不能度他人修之。(二)復蓄沙彌,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三)為他人所依止,而未能令彼修身戒心慧。
(四)與淨人沙彌同住而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灌溉。(五)念誦三藏而前後雜亂。[十誦律卷四十
九、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之三]
(三)得一切智菩提心時所遠離之五種怖畏。即:(一)不為一切三毒之火所燒,(二)不為五欲之毒所中,(三)不為惑之刀所傷,(四)不為有之流所漂,(五)不為諸覺觀之煙所薰害。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
佛學(教)中浴佛偈是什麼意思
7樓:每日修一善
浴佛偈是寺院在四月初八浴佛節唱的偈語。佛經中記載,佛祖四月初八出生之時,有九條龍噴水為佛祖洗澡沐浴,稱為」浴佛「。
我今灌沐諸如來,——我們今天的浴佛節,舉行浴佛法會紀念釋迦牟尼佛,也是代表給一切佛像沐浴。
淨智莊嚴功德聚.—— 一切如來,智慧型無量,身相莊嚴,功德圓滿。
五濁眾生令離垢,——願一切五濁惡世的眾生也能清淨覺悟,遠離貪嗔痴塵垢。
同證如來淨法身——一切眾生將來都能成佛,證得如來清淨法身。
以上只是簡單淺釋,僅供參考,請以法師的講解為準。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8樓:莫文靈雲南
佛學(教)中相應是什麼意思/解釋?
瑜伽十三卷二十頁雲: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
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
二、於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
三、於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余品。
四、於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
五、於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二解 瑜伽十五卷十五頁雲: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
三解 此是不相應行中之相應。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頁雲:復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
四解 此釋諸心心所名為相應。瑜伽五十五卷四頁雲:問:何故名相應?答:由事等故,處等故,時等故,所作等故。
五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頁雲:問:依何分位,建立相應?此復幾種?答:依因果相稱分位,建立相應。此復三種。謂和合相應,方便相應,稱可道理所作相應。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七頁雲:問:諸法誰相應?為何義故,建立相應?答:他性相應,非自性,為遍了知依自性清淨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減;是故建立。
七解 瑜伽八十一卷三頁雲: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八解 辯中邊論下卷七頁雲:若於諸文,能無間斷次第宣唱;說名相應。
九解 顯揚一捲十五頁雲: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
十解 世親釋八卷十五頁雲: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復以何等為所分別?為釋此故,說如是言: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謂?相應為自性義,是所分別。
非離於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為重成立,復說是言:
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謂別別字,相續宣說。以成其義,是相應義。
如言斫芻,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是相應義。為所分別。
十一解 此釋五識身相應地之相應。瑜伽釋十一頁雲:依五識身建立此地,故名相應。
如律中說王相應論,賊相應論。謂依王賊而興言論。此亦如是。
雖此地中,分別多法;五識為主,是故遍說。又五識身相應心品,總名相應。於此地中,雖明多法;以心心所勝故,別說。
又相應者:是攝屬義。謂此地中,說五識身所攝屬法。?
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故名相應。
十二解 成唯識論三卷二頁雲: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十三解 集論一捲十一頁雲:何等相應?謂於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十四解 雜集論十一卷六頁雲:何等相應?謂互為助伴。於所緣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為助伴,於契經等所緣境界,以蘊等相應義行,平等解了故。
十五解 如六種相應中說。
十六解 俱舍論四卷十三頁雲:謂心心所,皆名相應,等和合故。依何義故名等和合?
有五義故。謂心心所五義平等,故說相應。所依,所緣,行相,時,事,皆平等故。
事平等者:一相應中,如心體一;諸心所法,各各亦爾。
十七解 集異門論十卷十一頁雲:相應者:謂所說語,義應於文,文應於義。是名相應。
十八解 大毗婆沙論五十二卷八頁雲:謂或有執:諸法生時,漸次非頓。
如譬?者。大德說曰:
諸法生時,次第而生;無?起義。如經狹路,有多商侶,一一而過;尚無二人一時過義;況得有多。
諸有為法,亦復如是。一一從自生相而生,別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毗達磨諸論師言:
有因緣故,說有為法,別和合生。一一從自生相生故。有因緣故,說有為法,一和合生。
不相離者,一時生故。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
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或復有執力無力義,是名相應不相應義,謂若此法,由彼力生;?
說此法,與彼相應。若法,不由彼力生者;雖俱時起;無相應義。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說此心與彼心相應。
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相應。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說心所與心所相應。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
不可說心與心所相應。為遮彼意,顯示心,與心所相應;心所,亦與心所相應;心所,又得與心相應。唯心與心,無相應義。
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復有執:諸法各與自性相應;不與他性。
彼作是說:相愛重義,是相應義。無法與法極相愛重,如自性者;是故唯與自性相應。
為遮彼意,顯示唯與他性相應。相應名義,異體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轉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緣等,互不相捨,名相應故。
或復有執;諸法與自性無相應義,亦非不相應。無相應義者,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應者,極相愛重,是相應義故。
為遮彼意,顯示諸法不亂相應。故作斯論。
十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五卷十頁雲: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
答:等義,是相應義。問:
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
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
雲何等義,是相應義?答:以事等故,說名為等。
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為等。
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
二十解 五事毗婆沙論下二十頁雲:問:言相應者:
是何義耶?答:阿毗達磨諸大論師,咸作是說:
言相應者,是平等義。問:有心起位,心所法多;有心生時,心所法少。
云何平等,是相應義?答:依體平等,作如是說。
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非平等是相應義。然一心中一受一想,思等亦爾。故說平等是相應義。
復次等不乖違,是相應義。等不離散,是相應義。平等運轉,是相應義。
如車眾分,故名相應。復次同一時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是相應義。
[法相辭典 - 朱芾煌]
佛學(教)中得勝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mala是什麼意思 翻譯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編 沙門 或雲桑門,或名沙迦懣 門字上聲 曩,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羅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 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雲 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盤。阿含經云 捨離恩愛,出家修...
佛學(教)中mala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mala是什麼意思 翻譯
沙門 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編 沙門 或雲桑門,或名沙迦懣 門字上聲 曩,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羅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 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雲 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盤。阿含經云 捨離恩愛,出家修...
佛學(教)中三種三觀是什麼意思,佛學(教)中空假中三觀是什麼意思
三種copy 三觀 名數 觀三諦之理之觀心,有三種之別,次第有圓融之義 一 別相三觀,於別途觀三諦也。二 通相三觀,於一觀之中圓解三諦也。三 一心三觀,於一念之心觀三諦也。宗鏡錄三十五曰 一 別相三觀者,歷別觀三諦。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也?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尚未得觀中道。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