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在戰爭中的意義

2021-03-04 00:22:08 字數 4568 閱讀 2394

1樓:匿名使用者

鐵路在戰爭中的意義: 近現代史中,鐵路發揮重大軍事價值的例子很多。原本是海上強權的英國,也很重視在殖民地修築鐵路,作為鞏固統治的工具或者進一步擴張的跳板。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開始修築貫穿南亞次大陸的十字形鐵路,在英國1857-2023年鎮壓印度士兵起義的戰爭中,鐵路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英屬印度鐵路里程達到近2.6萬英里,在當時僅次於美國、英屬加拿大和沙皇**,居世界第四位。

據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河流戰爭》(river war)一書(當時26歲的邱吉爾作為中尉和業餘戰地記者參與了這次戰爭)記載,2023年1月到2023年7月,英**隊在素檀境內修築了長達385英里的軍用鐵路,將軍隊從埃及開羅向南運輸到素檀阿特巴拉的時間從4個月縮短到11天。最終,英軍於2023年9月2日在烏姆杜爾曼之戰中以很小的代價打垮蘇丹馬赫迪軍隊,對素檀這個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建立起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

英國人重視鐵路的傳統被其前殖民地所繼承。穿越整個北美大陸的鐵路,讓美國真正成為面對兩個大洋的強權。加拿大的太平洋鐵路,最終把英屬不列顛哥倫比亞、英屬哈德孫灣公司轄地、原來法屬的魁北克等幾個互不統屬的殖民地,最終集成為乙個國家。

相反,缺乏鐵路的陸地大國在龐大國土上的運輸成本較高、效率較低,很難應付海權強國的襲擾與機動打擊,也難以應對強國支援的**主義挑戰。俄羅斯帝國在1853-2023年的克里公尺亞戰爭、大清帝國在1857-2023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都在家門口被掌控海權的英法聯軍擊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龐大的中國僅僅修築了約400公里鐵路。

相反,日本天皇和明治元勳們較早的認識到鐵路的重要性,到2023年,日本已有3281.45公里鐵路。在1894-2023年的甲午戰爭中,日本借助新式兵役制度、戰略性鐵路網與運輸船隊,實現了高效動員、集結和兵力輸送,清軍的陸上動員與運輸依然主要依賴徒步行軍和騾馬運輸,其效率高下立見。

1904-2023年的日俄戰爭中,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完全建成,俄軍必須通過輪渡越過煙波浩渺的貝加爾湖,兵力投送的速度大大遲滯。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鐵路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末曾有從張家口修築到庫倫(今天的烏蘭巴托)的鐵路動議,但因為大多數朝臣認為這條線路經濟收益太小,因而改建了張家口到歸綏(今呼和浩特)線路。幾年之後,外蒙上層在沙俄的挑動下發動叛亂,中國無法迅速調動軍隊鎮壓,只能坐視外**立。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處於優勢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隊,都是沿著鐵路幹線發動攻勢,共產黨領導的「百團大戰」在最早的名稱就是「正太路破擊戰」,以破壞鐵路來遲滯敵人的推進速度,為自己創造打擊敵人的機會。而在2023年,大陸發動對金門的炮擊背後的重要因素也是鐵路,因為恰恰是在2023年,鷹廈鐵路竣工,對台作戰的前線進入了全國鐵路網,大大提高了軍用物資的補給效率。而在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中,之所以在取得巨大優勢之後,仍然不得不退兵,也是因為當時中國的鐵路尚未到達**高原。

核**等高科技兵器出現後,鐵路的軍事作用並未降低。20世紀50年代的韓戰、越南戰爭,甚至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的空中優勢就難以完全遮斷相對落後、弱小一方的鐵路運輸。相反,在2023年的海灣戰爭和2011的利比亞戰爭中,對於缺乏鐵路的伊拉克和利比亞來說,強敵的空襲對於公路交通的癱瘓作用則大得多。

可見,在核威懾條件下的高科技區域性戰爭中,鐵路運輸能力的強弱,仍然直接關係到軍事力量投送的效率和質量。未來中國要在幅原遼闊的國土上進行快速有效的軍事調遣與部署,鐵路依然是國之重器。

可喜的是,中國鐵路的「大躍進」仍將繼續,2023年鐵路運營里程將突破12萬千公尺。在代表鐵路新技術潮流的高鐵領域,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目前中國高鐵里程已突破1萬公里,佔全球將近一半,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佔世界總量近半)、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中國承建的國外鐵路專案也已經在亞洲、歐洲、非洲。中國鐵路建設新進展的軍事意義,也值得抓緊研究。雖然中國不會採用武力擴張的方式走向世界,但是毛奇那種對新技術、新系統的國防軍事意義的敏感性,和那個年代普魯士**和軍隊將民用技術迅速用於加強軍力的執行力,依然值得中國學習。

2樓:水瓶臨風

鐵路軍事運輸是指軍隊利用鐵路設施和運輸工具,運送人員和物資的行動。按其性質主要分為部隊調運、**、後勤運輸、動員、蔬散運輸。按運輸物件是指人和物的運輸。

一鐵路軍運的地位和作用鐵路軍運的地位和作用鐵路軍運的地位和作用鐵路軍運的地位和作用 鐵路在全國交通運輸中佔重要地位,軍事運輸也不例外。軍事運輸利用鐵路運量大、速度快,不受季節天氣影響的特點,作為軍事運輸的主要手段。具體體現戰時物資因素、部隊機動重要手段、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經濟的重要支柱。

平時:新老兵運輸、部隊訓練運輸、部隊的移防運輸、國防施工運輸、大批幹部轉業運輸,軍隊參加搶險救災運輸等。 二鐵路軍事運輸範圍和特點鐵路軍事運輸範圍和特點鐵路軍事運輸範圍和特點鐵路軍事運輸範圍和特點 鐵路軍事運輸範圍是指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軍事工作的需要,根據運輸物件的不同,分為人員運輸和物質運輸。

軍事運輸的特點是根據自身的特殊性和現代戰爭的規律決定,其特點可分為: (一)時限性強。平時部隊調防訓練、施工、有較高的時限性。

如遇有戰爭、突發事件、其時限性更強。所以要打破常規,採取有效的措施,保證部隊的機動。 (二)特殊的要求。

對於軍用危險貨物、超限貨物和尖端保密物資的運輸。 (三)保密要求高。軍事運輸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軍事目的和意圖,具有較強的機密性,必須按照《鐵路軍事運輸管理辦法》確保運輸安全和保密。

(四)涉及面廣。軍事運輸工作牽涉部隊、地方,如果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個工作,所以,動作必須協調,才能保障軍事運輸工作的完成。

3樓:陽城幹部

快速機動,如坦克部隊須鐵路遠端輸送......

4樓:匿名使用者

如同血管在人身體中的作用。

京滬高速鐵路在解放戰爭發生的叫戰役?有什麼意義 10

5樓:匿名使用者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2023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2023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援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乙個重要城市安慶在**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

就全國戰局而言,遼瀋、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只得憑藉長江天險佔據江南半壁,但隨著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系間的權利爭鬥,趨於白熱化。

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於2023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並隨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援。在此形勢下,蔣介石於2023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

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布遷**於廣州,並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號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爭,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援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隻,以供國民黨**緊急徵用。

各級****,爭相逃往香港、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台灣。在此之前,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2023年運回南京。

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2023年底至2023年初,南京國民黨**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2023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管。

國民***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於撤退人員及家屬。李宗仁回憶到:

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階將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於2023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將**之職交由副**李宗仁**,自己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域性,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再無力與**主力決戰。

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將軍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於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援,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系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2023年1月14日發表的關於時局的宣告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馬力戰車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古代戰爭中戰車為什麼有很高的地位 有什麼優勢

你說的這都2000年前了。戰車都退出歷史舞台多少年了。因為在2000年前還沒有系統的騎兵戰術,騎兵戰。後來漸漸的發現戰車缺點很多,相比較騎兵價效比要比戰車高太多 不如戰車在不平坦的地形上就很難有發揮作用甚至成為累贅。而且機動力低於騎兵,攻擊力也不如騎兵集群的衝鋒,而且戰車故障率要高,花費也要高於騎兵...

鴉片戰爭歷史意義,鴉片戰爭的意義

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開啟中國的市場,其性質是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鴉片戰爭的歷史意義實際上問的是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接下來咋們還是來說一下重點吧 消極影響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從此在深受封建壓迫的同時,又加上了西方列強的侵略,經濟負擔加重,政治壓迫更深.積極影響 ...

抗日戰爭的勝利意義,簡答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1 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2 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乙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