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學問(learning)與智慧型 羅家倫
學問(learning)與智慧型(wisadom),有顯然的區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型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學問好比是鐵,而智慧型是煉鋼的電火。
學問是寸積銖累而來的,常是各有疆域獨自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興趣,但是它本身卻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型是一種透視,一種反想,一種遠瞻;它是人生含蘊的一種放射性;它是從人生深處發出來的,同時它可以燭照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為學問就是智慧型,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型?世界上有不少學問淵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會貫通,舉一不能反三,終身都跳不出書本的圈子,實在說不上智慧型二字。這種人西洋便叫做「有學問的笨伯」(a learned-fool),在中國便可稱為「兩腳書櫥」或「冬烘先生」。
反過來說,有智慧型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有一種人,讀書雖然不多,但他對於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藉經驗,運用心得,這樣的人,你能說他沒有智慧型嗎?
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型的;沒有智慧型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有許多人從事研究工作,蒐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窮年,找不到問題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結果,縱有結果,亦復無關巨集旨——這便是由於沒有智慧型。而有智慧型的人則不然,他縱然研究乙個極小的問題,也能探驪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問題雖小,而其對映的範圍,卻往往甚大。
譬如孟德爾(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下了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基礎,就是乙個例子。再說演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在達爾文以前,何曾沒有富於學問的生物學家,看見過海邊的蚌殼、山中的化石、類人的猩猿、初民的種族?
何以不能發現物競天擇、最適者存的天演公例?等達爾文發現以後,赫胥黎慨然嘆曰:「這個道理,傻子都應該知道,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
」當代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人稱他為牛頓後第一人,他的相對論是科學上乙個稀有的創獲,但是他自己卻對人說:「我的發明其實很簡單,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他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便是他的智慧型過人之處。
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型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型的書。我們可以把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智慧型的,一類是無智慧型的。
有智慧型的書,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瑩,斧鑿般的犀銳,可以啟發人的心靈,開闢人的思想,有時可以引申成一篇**,或成一本專書。這就是英文中所謂「燦爛的書」(brilliant book)。無智慧型的書,往往材料堆積得和蟻丘一樣,議論雖多,見解毫無。
縱然可以從他得報導,卻不可以從他得啟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約」,在讀者是「勞而無功」。這就是英文中所謂「晦塞的書」(dull book)。然而這類的書多極了,讀者要不浪費時間,就不能不精為選擇。
須知著書固要智慧型,讀書也要智慧型。
學問固然不能離開智慧型,同時智慧型也不能離開學問。有學問的人,雖然不一定就有智慧型,正和有智慧型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學問一樣,但是智慧型卻必須以學問做基礎,才靠得住。無學問的智慧型,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
他好像肥皂泡一樣,儘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觸即破。惟有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型,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燈,可以透過雲層,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從學問中鍛鍊出來的智慧型,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地從水底上湧。
也惟有這種有根底的智慧型,才最靠得住,最為精澈,最可寶貴。
若把學問譬做建築材料,那智慧型便是建築師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鋼骨,決不能成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學、結構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決不能造成莊嚴壯麗的羅馬聖彼得(st.peter』s)或巴黎聖母(notre dame)教堂。
這種絕代的美術作品,是要靠藝術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應手,匠心愈能發揮;構造的原理愈進步,藝術家愈能推陳出新。材料與技術對於作風的影響,整個美術史,尤其建築史,都可以證明。
所以學問與智慧型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型——需要以智慧型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事例就在裡面
2樓:天使讀書
孟德爾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奠下了遺傳學和優生學的基礎,就是乙個例子。再說演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當代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人稱他為牛頓後第一人,他的相對論是科學上乙個稀有的創獲,
誰有有關學問與智慧型的事例 急急急 !!!
3樓:在妍_海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智慧型也不能離開學問 無學問的智慧型,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滅。
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型,是探照燈,是珍
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為清澈,最可寶貴。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需要以智慧型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比喻論證)
〈教後小記〉
庖丁解牛
——《莊子·養生主》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養生主》)
[ 譯文]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誇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幹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
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是關節?**有經絡?
從**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
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一樣鋒利。。」
梁惠王說:「好呀!我從庖丁這番話裡,學到了養生的大道理。」
[簡析]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一種工作,都應該摸清楚規律。只有掌握了客觀規律,才能把工作做好。
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生理結構,摸清了解牛的規律,所以殺起牛來得心應手。要認識客觀規律,又必須有乙個實踐過程,如果不動手解牛,就永遠不能了解牛的生理結構。
學問和智慧型的論點論據
4樓:百度使用者
三個事實論據:孟德爾居然悟出遺傳的定律;達爾文發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公例;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
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型——需要以智慧型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全文的論題:學問和智慧型。
結構如下:本文可根據結構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解說了學問與智慧型的區別。
第二部分(3~6段):論述了學問與智慧型的關係。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層:
①(3~4)論述了學問不能離開智慧型。
②(5~6)論述了智慧型同時也不能離開學問。
摘抄學問和智慧型中運用論證方法的句子
5樓:愛我家菜菜
乙個人要是有學問那是他的知識豐富,懂得多,智慧型可以認為是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乙個有學問的大學生可能只是做個教師,把他的知道的知識教給別人,乙個有智慧型的小學生可能會成為乙個百萬富翁!
有關於磨礪的名人事例,關於磨礪的名人事例
回答您好,有關於磨練的名人事蹟如下,請您查閱 1 愛迪生 1854年,發生了一件對愛迪生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伊利湖南岸沿著湖鐵路通車,使得公尺蘭運河的商船生意大減,愛迪生父親的生意已經沒有辦法再維持下去 因為一家生活日漸困苦,為了另謀發展,愛迪生一家就此遷居,離開公尺蘭搬到密西根州休倫港北郊的格拉...
關於勇氣的名人事例,有關勇氣的名人事例
近日看到一篇報道 一個到中國旅遊的美國小夥子,奮不顧身地為一名中國老人奪回被搶的包,而在場的中國人卻個個無動於衷。我看後不禁感到心寒和疑惑 為什麼素不相識的美國青年會挺身而出,而身為同胞的中國人卻無動於衷呢?聽說美國人好吃維他命,是不是他們的維他命中含有什麼特殊成分,能教人見義勇為?如果有的話,我想...
有關創新的名人事例,有關創新的名人故事
1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