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話和現代人再發音上有什麼不同,古代有普通話嗎

2021-03-05 09:17:11 字數 5455 閱讀 9203

1樓:尼瑪裡戈壁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準音。

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知識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建康話為主。

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於接近建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當時的揚州話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另外,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宋代著《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

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標準音

明代的時候,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

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白話為主要代表。吳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

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

和官方「普通話」京白相對而言,蘇州白話在當時社會地位相當於民間的「普通話」。當時越南劇、崑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標準音,甚至一開始的京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清代一開始,仍然以南京官話為正統。雍正年間(2023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由於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了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初期,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時期得到當時**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乙個正式稱呼。2023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

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援國音和支援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江浙派為主,雖然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是也有人後來說,這個只不過是乙個幌子而已,實際上是以江浙吳語為基礎音的國語。

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但是也有人表示,支援京音的一派也有把自己方言的語音加入京音的。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後來,202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2023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教育部公布,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2023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2023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2023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我們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2樓:閱盡世微

古代有官話 但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普通話 官話也就是每朝定都的地方的方言......

古語的發音和現代普通話的發音也有區別,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就不能同一而論,只舉很簡單的乙個例子《論語》的論讀二聲 現在讀四聲 就知道古語發音和現在不同了 這只是音調不同 還有遺字 在楚辭裡面大多讀四聲wei,意思是贈送 現在都讀二聲yi~~~

3樓:老莊韓墨

古人的發音和現在肯定有不同的,有些方言還保留了一些古韻。古代好像也有所謂的官話,應該是京城所流行的話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各地說話不盡相同,即便可以穿梭時空到古代,我們也聽不懂他們說話…現在的普通話只不過是**的規定罷了…

5樓:百度使用者

古代用古文, 沒學過?

古代人說話和現代人在發音上區別大嗎?據說宋朝以前的漢語和今天的粵語發音差不多,是這樣的嗎?

6樓:龍若水

有差別的,現在的南方方言比較接近古音。

參考資料: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

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秦漢開始,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南方。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準音。

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漢族知識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

【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系為參考洛陽話和建康話為主。【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

另外,隋唐時代,江南經濟躍居全國前列,又是南朝時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吳語仍然有一定流行度。金陵話、蘇州話和揚州話都是當時吳語的代表。隋煬帝曾經在揚州學習過吳語。

【元代】以首都大都話為基礎,制定《中原音韻》,作為標準音。並且廢除《廣韻》的標準音地位。這樣,中國北方的方言有朝著大都話靠攏的趨勢。

有專家也表示,元代的標準音是蒙古式漢語,丟失了很多傳統漢語的特徵。

【明代】以後,朱元璋將南京話為基礎的《洪武正韻》作為標準音,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清代雍正帝在(2023年)設正音館,制定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官話」作為標準音。而當時的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

此外,在民間,由於南京和揚州在近代成為北方話地區,因此南方的吳語開始以蘇州話為主要代表,以繼承南朝的南方雅言,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

」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當時越劇、崑曲、評彈都以吳語文讀為基礎。另外,明清時期,粵語也因為經濟發展逐漸流行,粵語實際上是唐宋北方移民影響當地語言形成的,也是公認比較接近宋朝標準音《廣韻》的方言之一。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

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時期得到當時**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乙個正式稱呼。2023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

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支援國音和支援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

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後來,202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2023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教育部公布,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2023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2023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推廣民族共同語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我們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

為了突出我們是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

2023年2月6日,***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範,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準。

古代人比現代人醜嗎,古代人比現代人高很多嗎?

無潮海 主要的原因是古代人沒有什麼化妝品罷了 現在的人連男的都化妝,修面,當然比古代的人要好看一些啦更不用說現代的女同胞啦,真是化得哭天地泣鬼神! 古代男的有潘安 宋玉等。女的有西施 貂禪等四大美女,還有妲己 褒姒等禍國殃民的禍水。你再看看現代,哪個美女不是化妝化出來的,你有見過現代有哪個女人能讓人...

現代人是不是比古代人笨,現代人為什麼比古代人「笨」

不是,就好像諸葛亮會看星象,現在因為環境受汙 染沒以前那麼準.你說的版那些是因為以前的人有專權一的工作,有句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哪三百六十行呢?那已是以前的事.像愛因斯坦.他成績不是很好,因為多接觸社會,多思考.現在有多少人會像他那樣做,都是死讀書的 因為古代人在建築上很難出現偷工減料這種事...

古代人整體比現代人長得好看嗎,古代人是純正的漢族人,所以長得比現代人好看嗎?

現在的中國人也確實已經不能說自己是純正的古華夏族了,但是其基因還是儲存了下來,大部分古代人也是咱們現在樣子。首先審美觀每乙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大部分的混血還是比非混血人漂亮的。並不是因為基因的改變而變得醜,相反正是因為混血吸取不同族的基因而更漂亮。你說的另乙個問題,當初漢人怎麼不打敗他們,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