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而」的解釋

2021-05-02 06:12:38 字數 6107 閱讀 3150

1樓:前面的傻子你給我站住

共涉及兩句話四個「而」,連詞,都是表承接,可不譯。

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汲泉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豔裝騎驢的女子,也時時能見到。

「而」的釋義: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2樓:匿名使用者

而且 表示並列 泉而茗者 汲泉水煮茶喝的

3樓:魚豆豆

1.無義,用逗號代替

2.無義,用逗號代替

3.連詞,譯成「並且」

4.表順承,譯成「來」

(我們老師講過的)

4樓:匿名使用者

1、承接 , 連詞的意思。

2、承接 , 連詞的意思。

3、表轉折的意思。

4、修飾的意思,(3個都是)。

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颳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裡,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裡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鬆)。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裡閃射出來一樣。

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後,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遊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豔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

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閒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賞析 本文作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裡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台,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曆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

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訊息,餘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餘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颳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

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遊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侷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鬱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遊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乙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乙個「侷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侷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

「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開啟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緻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裡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髮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

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髮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

「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

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

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遊人。餘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著來了。

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閒;「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

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遊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儘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

這一節從遊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餘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閒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

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

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乙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

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鬱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

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

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侷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遊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

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閒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閒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餘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

這裡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餘之遊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遊,將成為乙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麼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

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遊記的前一年(萬曆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裡卻說「餘之遊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乙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後點明寫這篇遊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

篇末記時,是古代遊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遊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回應開頭困居侷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於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原文滿井遊記

袁巨集道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lì)。 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xiá)也。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 (jiǎn) 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 (jìng) ,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遊墮 (huī) 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餘近,餘之遊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頂一下下

《滿井遊記》譯文,《滿井遊記》 譯文

一 滿井遊記 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後,冬天餘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 被迫 返回。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 好像是逃脫籠...

滿井遊記的作者情況,滿井遊記作者簡介

袁巨集道 1568 1610 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又字無學,又號六休。湖廣公安 今屬湖北 人。公 袁巨集道 安派 主帥,與其兄袁宗道 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 公安三袁 袁巨集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 1592 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遊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

八下語文《滿井遊記》閱讀題

第一段 花朝節過後 城中餘寒猶厲的景象 第二段 二月二十二日的滿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段 物我交融 議論 3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春天景色?作者從水光山色 柳枝麥芽 遊人歡欣 魚鳥之樂等方面來描寫春天景色 4 作者由游滿井春色,歸納出什麼樣的感受,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懷?作者由游滿井春色,歸納出 始知郊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