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和德國為什麼不夾擊蘇聯

2021-05-14 14:06:11 字數 5756 閱讀 3351

1樓:**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所向無敵。2023年6月,德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南方三個方向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大陸。在他的西面,緊挨著納粹德國的佔領區;在他的東面則是中國東北,當時由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佔據。而日本又是德國的同盟國。

因此當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實際上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威脅。

可是最終日本卻沒有配合德國一起,對蘇聯發動前後夾擊。反而是在幾個月後,向在太平洋珍珠港的美軍發起了突襲。日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彼此不能向對方開戰。但事實上,在戰爭年代,這些條約的作用其實和一張廢紙差不多。從戰爭的角度而言,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夾擊蘇聯,蘇聯必敗無疑。

不過日本竟然沒有“趁人之危”。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覺得德國、日本、義大利被我們稱為軸心國,因此當他們和別國發生戰爭的時候,彼此之間總得“幫兄弟一把”。可實際上,這幾個軸心國卻完全不在一個心思上。德國的目標是征服歐洲(包括蘇聯),日本的目標是雄霸亞洲,而義大利最開始把目標瞄準了非洲,後來因為自身實力太弱,只好淪為了德國的跟班。

日本之所以在蘇聯被德國打的措手不及的時候沒有從後面捅上一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利益。

二戰時期,日本最為緊缺的資源就是石油。當時的西伯利亞雖然已發現了大量煤炭、鐵礦等資源,但卻還沒發現石油。而蘇聯為了防著日本偷襲,也在遠東邊境地區駐守了一百萬的軍隊。

所以日本完全沒有必要冒著重大損失的風險,去搶奪一塊他並不是迫切需要的地區。

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卻有現成的油田。搶佔東南亞,奪取戰略資源才是最符合日本核心利益的舉措。因此,當時日本不選擇進攻已被德國打的奄奄一息的蘇聯,而去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這既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我長期以來不解的歷史疑問。在2023年德國進攻蘇聯時,蘇聯十分虛弱,如果日本乘虛進攻蘇聯,蘇聯很可能滅亡。可日本卻錯過大好時機,去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簡直是荒誕。為什麼?

[ **鐵血社群 http://bbs.tiexue.net/post_6219841_1.html/ ]

現在看了大量的史料,我明白了。原因很簡單,日本從來就沒有進攻蘇聯的意圖。中國人的說法,日本想要進攻蘇聯,其實是個障眼法,混淆視聽。

沒錯,日本確實是把蘇聯設為第一假想敵,也就是“北上”。但這不等於入侵蘇聯。日本的長期戰略思路,是排擠歐美在東亞的勢力,也就是“大東亞共榮”。

當他奪得關東南部後,就已經完成了“北上”。他認為,自己給了蘇聯一下教訓就夠了,蘇聯會知難而退,他保住關東南部的勝利果實就夠了。就如同前不久的日俄戰爭。

所以,日本馬上在關東南部修建大量防禦工事,最知名的是東寧要塞,號稱“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德國早就在拉日本一起夾擊蘇聯,都被日本拒絕,日本只與德國結成防禦性的盟約,而不是進攻性。

日本在對美開戰中,即“南下”,也體現了這個思路。和前一個問題相似,我一直不解,為什麼日本不佔領珍珠港呢?這可是一個戰略要地。

戰爭初期,日本的戰爭準備是優於美國的,如果佔領珍珠港,登陸美國西海岸,是完全有可能。可是日本對珍珠港只是打了一下,沒有佔領,卻把兵力轉向爭奪東南亞。現在明白了。

當然,這也體現了日本的戰略眼光很差,和他們下圍棋的特點正相反。他們是照搬日俄戰爭的經驗。日俄戰爭,**退縮,不是因為日本強大能威懾**,是因為當時**有內憂,無力解決外患。

後來的蘇聯搞集權體制,沒有內憂,只有外患,德國和日本。斯大林的領土野心也是天下少見,怎麼可能“知難而退”?只是因為德國威脅更大,所以才暫時緩和對日矛盾。

一旦斯大林解決了德國,接下來就是解決日本。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給美國搞了一個小小的皮外傷,根本沒有傷筋動骨,美國豈能這麼輕易對你“知難而退”?

正確的戰略是:端掉馬蜂窩,不是捅馬蜂窩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離得太遠,一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被蘇聯在中國給釘住了,你說怎麼夾擊?已經過去的事情再糾結也沒用。

4樓:玩鬧哥太行奇石

因為當時德國打蘇聯綽綽有餘啊,根本不需要幫忙

5樓:以水為刃

簡單地說,為什麼日本不去進攻蘇聯,首先日本試探過蘇聯實力,結果日本被扁了一頓(諾門坎),其次日本主要實力在海軍(日本是島國),海軍也上不了岸,中國國內局勢僵持,所以日本就頂下南下戰略,佔領菲律賓、中南半島(可以獲得大量的石油、橡膠等資源),菲律賓當時是美國的,所以日本硬懟美國,偷襲珍珠港。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為了獲得利益,日本進攻蘇聯不如進攻菲律賓,前者有可能虧本,後者前期鐵定是掙的。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和德國夾擊蘇聯?

6樓:**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所向無敵。2023年6月,德國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南方三個方向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蘇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大陸。在他的西面,緊挨著納粹德國的佔領區;在他的東面則是中國東北,當時由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佔據。而日本又是德國的同盟國。

因此當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實際上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威脅。

可是最終日本卻沒有配合德國一起,對蘇聯發動前後夾擊。反而是在幾個月後,向在太平洋珍珠港的美軍發起了突襲。日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彼此不能向對方開戰。但事實上,在戰爭年代,這些條約的作用其實和一張廢紙差不多。從戰爭的角度而言,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夾擊蘇聯,蘇聯必敗無疑。

不過日本竟然沒有“趁人之危”。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覺得德國、日本、義大利被我們稱為軸心國,因此當他們和別國發生戰爭的時候,彼此之間總得“幫兄弟一把”。可實際上,這幾個軸心國卻完全不在一個心思上。德國的目標是征服歐洲(包括蘇聯),日本的目標是雄霸亞洲,而義大利最開始把目標瞄準了非洲,後來因為自身實力太弱,只好淪為了德國的跟班。

日本之所以在蘇聯被德國打的措手不及的時候沒有從後面捅上一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利益。

二戰時期,日本最為緊缺的資源就是石油。當時的西伯利亞雖然已發現了大量煤炭、鐵礦等資源,但卻還沒發現石油。而蘇聯為了防著日本偷襲,也在遠東邊境地區駐守了一百萬的軍隊。

所以日本完全沒有必要冒著重大損失的風險,去搶奪一塊他並不是迫切需要的地區。

另一方面,東南亞地區卻有現成的油田。搶佔東南亞,奪取戰略資源才是最符合日本核心利益的舉措。因此,當時日本不選擇進攻已被德國打的奄奄一息的蘇聯,而去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這既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二戰時,為何德國和蘇聯較量時,日本不敢夾擊蘇聯?

7樓:皮卡皮卡9的伴

二戰時德國和蘇聯較量,日本為什麼不敢夾擊蘇聯哪?作為二戰中法西斯聯盟德國和日本,可以說是有共同的利益,一方出戰另一方必定是要支援的,但日本卻袖手旁觀,這是為什麼哪?我們不由得問。

德國派大軍來圍攻蘇聯,蘇德戰爭就此爆發,戰爭中作為同盟國的日本卻沒有幫助德國,反而是蘇聯取得了各個大國的幫助,首先日本自身方面,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被美國最終發現並且進行了反擊投了兩顆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可以說是讓日本國內遭受了很大打擊,危害及其嚴重,日本也是認識到了美國的威力,所以當時美國支援蘇聯,日本也是不行想引火上身,不想遭受更大的打擊而且日本在與我國的戰場投放了大部分兵力,自己的兵力也是調不開,而且日本野心嚴重,要稱霸亞太地區,所以這時是更不可能調兵力來損害自己的利益。

而且日本在與蘇聯直接交手的諾門坎事件中,日本恰巧遇上了蘇聯的主力戰隊,日本最後一以失敗告終,日本損失慘重,而且在諾門坎事件中,德國也是處於袖手旁觀的角色當中,而且更過分的是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終瓜分了波蘭,自己獲取了利益,這就讓日本與德國產生了隔閡,可能此時不救德國也是有一種報復心理吧!還有在日本在中國戰場時要想獲得實際利益和更豐富的資源,為以後的長遠利益考慮,就必需要南下,而不是去北上攻打蘇聯,還有一個原因當時蘇聯與美國中國等回家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力量強大,日本沒必要現在犧牲利益、惹火上身,日本有更大的雄心來最終佔領亞太地區。

總得來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日本和德國作為同盟,在利益面前最終不值一提,日本不幫助德國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利益,所以我們要強大自身的實力,強大自己,自立自強,不依靠別人。

8樓:情感v小姨

因為日本在二戰時把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在亞洲戰場,而蘇聯的力量又不容小覷,因此不敢貿然夾擊蘇聯。

9樓:善良的

因為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日本沒有足夠的兵力投入到那邊了。

10樓:娗雨

因為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比日本高太多,所以日本沒有膽子打蘇聯。

11樓:謇琛

蘇聯當時是大國,日本怕得罪了戰後結束不好過。

二戰日本為什麼沒有和德國夾擊蘇聯

12樓:匿名使用者

長期以來不解的歷史疑問。在2023年德國進攻蘇聯時,蘇聯十分虛弱,如果日本乘虛進攻蘇聯,蘇聯很可能滅亡。可日本卻錯過大好時機,去挑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簡直是荒誕。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日本人的目標是佔領東亞,建立他們的“東亞共榮圈”,而非其他,從來就沒有進攻蘇聯的意圖。中國人的說法,日本想要進攻蘇聯,其實是個障眼法,混淆視聽。

沒錯,日本確實是把蘇聯設為第一假想敵,也就是“北上”。但這不等於入侵蘇聯。日本的長期戰略思路,是排擠歐美在東亞的勢力,也就是“大東亞共榮”。

當他奪得關東南部後,就已經完成了“北上”。他認為,自己給了蘇聯一下教訓就夠了,蘇聯會知難而退,他保住關東南部的勝利果實就夠了。就如同前不久的日俄戰爭。

所以,日本馬上在關東南部修建大量防禦工事,最知名的是東寧要塞,號稱“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德國早就在拉日本一起夾擊蘇聯,都被日本拒絕,日本只與德國結成防禦性的盟約,而不是進攻性。日本在對美開戰中,即“南下”,也體現了這個思路。

和前一個問題相似,為什麼日本不佔領珍珠港呢?這可是一個戰略要地。戰爭初期,日本的戰爭準備是優於美國的,如果佔領珍珠港,登陸美國西海岸,是完全有可能。

可是日本對珍珠港只是打了一下,沒有佔領,卻把兵力轉向爭奪東南亞。現在明白了。當然,這也體現了日本的戰略眼光很差,和他們下圍棋的特點正相反。

他們是照搬日俄戰爭的經驗。日俄戰爭,**退縮,不是因為日本強大能威懾**,是因為當時**有內憂,無力解決外患。後來的蘇聯搞集權體制,沒有內憂,只有外患,德國和日本。

斯大林的領土野心也是天下少見,怎麼可能“知難而退”?只是因為德國威脅更大,所以才暫時緩和對日矛盾。一旦斯大林解決了德國,接下來就是解決日本。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只是給美國搞了一個小小的皮外傷,根本沒有傷筋動骨,美國豈能這麼輕易對你“知難而退”?日本人自以為聰明,讓蘇聯和美國“知難而退”,自己做東亞的霸主,這種思維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任何一個對自己民族責任感的大國,都不希望其他的對手、甚至潛在對手強大起來,他們會千方百計的削弱對手,甚至擊垮對手。

蘇聯和美國那種白人至上的國家,絕不會允許一個非白人國家強大、以至於威脅自己的程度,他們之間矛盾再大,當非白人種族和宗教興起時,他們必然會攜起手來,建立統一戰線,共同打擊同一個敵人,以達到保護自己,削弱別人的目的。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印度,在蘇美兩國的眼裡,永遠是限制的物件。東方人的國家如果要強大,必須邁過他們的坎。

強大的標準就是:在接受他們一次打擊後,仍然具有能夠至少一次毀滅他們的能力,使他們不敢有與你魚死網破的想法,這樣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 正確的戰略是:

端掉馬蜂窩,不是捅馬蜂窩。

二戰德國和蘇聯雙方的頭盔為什麼有鋼盔和布質軍帽士兵有帶布料

其實雙方都有鋼盔和布料軍帽,只是蘇聯比較少,主要是蘇聯太冷。說實在的 好多士兵不喜歡戴鋼盔上戰場 為什麼二戰德軍和蘇軍前線有人帶鋼盔有人帶布質軍帽還有帶警察帽的 各種參次不齊 錯,大日耳曼的軍裝都是全副武裝的 整整齊齊的 至於蘇軍。那是因為社會主義都是這樣的 可能是你看錯了,問問軍人 在二戰後期,發...

二戰蘇聯對德國戰俘怎麼那麼狠,二戰結束後,蘇軍是怎麼對待德軍俘虜的?

你去看看 尋訪二戰德國兵 就明白了 裡面有很詳細的德國人關於美英法蘇對待戰俘的態度 英國人對待德國戰俘最人性,還給戰俘上mz理論課 法國人因為有亡國之痛,所以對德國戰俘比較狠,對德國戰俘實行強制勞動 蘇聯對德國戰俘時好時差,主要因為蘇聯人大多是性情中人,在清醒時他們總體還是富有同情心,對德國傷兵也會...

二戰時的日本兵為什麼不帶鋼盔二戰的蘇聯士兵,為什麼大多數都不帶鋼盔

二戰日軍的鋼盔是普遍裝備的,數量也很大。1930年日本軍隊開始正式裝備鋼盔,被稱作 鐵兜 1932年正式更名為 鐵帽 型號分別為90式和98式兩款制式鋼盔,日文稱九 式鐵帽和九八式鐵帽。其中,九 式鐵帽最為普遍和大量裝備。九 式鐵帽,採用碳素鋼製作,厚度1mm,全重1公斤,有大小兩種規格。這款鋼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