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指什麼的內容,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哪個朝代

2021-06-03 20:50:24 字數 6019 閱讀 1080

1樓:學史部落格

當時政治背景和流行學說的侷限,科學發現也不充分,因而很難得有說服力的認識.如關於中華文明的種種西方起源說,就帶有明顯的虛構、編撰和假想成分.而且,從18世紀法國人約瑟夫?

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紀)開始,止於20世紀初葉的安特生之前,所有西來說的立論都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立場之上(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說和西亞古文明中心說等).考古學發展起來以後,有的研究也不免有種種偏見和淺見.

當前,中國境內古人類學的材料已相當豐富和系統,舊、新石器時代(特別是萬年以來)的考古發現在中華大地上已是「遍地開花」.這些系統而又豐富的發現,文化性質明確,內涵清楚,相互關係也易於得到證明,用來與中國文獻記述的遠古神話傳說互相印證,已經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和多元特點,以及新石器時代以來由多元向一體發展的特點.

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民族是從黃河中下游最先發端,而後擴散到邊疆各地,於是有了邊裔民族.司馬遷綜合春秋、戰國諸說,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這樣表述:

由於共工、歡兜、三苗、鯀有罪,「於是舜歸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這種史觀影響甚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係,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

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說.一元說的論點已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所推倒,中華文明不是從黃河中下游單源擴散至四方,而是呈現多元區域性不平衡發展,又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中國人及其文化的**,長期存在外來說和本土說、一元論與多元論的爭辯。以往由於受到當時政治背景和流行學說的侷限,科學發現也不充分,因而很難得有說服力的認識。如關於中華文明的種種西方起源說,就帶有明顯的虛構、編撰和假想成分。

而且,從18世紀法國人約瑟夫?德?古尼(甚至更早的17世紀)開始,止於20世紀初葉的安特生之前,所有西來說的立論都是站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立場之上(包括古埃及文明中心說和西亞古文明中心說等)。

考古學發展起來以後,有的研究也不免有種種偏見和淺見。

當前,中國境內古人類學的材料已相當豐富和系統,舊、新石器時代(特別是萬年以來)的考古發現在中華大地上已是「遍地開花」。這些系統而又豐富的發現,文化性質明確,內涵清楚,相互關係也易於得到證明,用來與中國文獻記述的遠古神話傳說互相印證,已經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和多元特點,以及新石器時代以來由多元向一體發展的特點。

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民族是從黃河中下游最先發端,而後擴散到邊疆各地,於是有了邊裔民族。司馬遷綜合春秋、戰國諸說,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這樣表述:

由於共工、歡兜、三苗、鯀有罪,「於是舜歸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這種史觀影響甚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係,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

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說。 一元說的論點已被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所推倒,中華文明不是從黃河中下游單源擴散至四方,而是呈現多元區域性不平衡發展,又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哪個朝代

3樓:

o我知道你是想問中華文明開始發展的起點吧。這個說法不一,其實最早記錄中華文明起源的是女媧用泥造人,但是開始有正史記載的是炎帝黃帝開始。

中華文明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4樓:沙綺煙

01道、儒、釋三家

說起傳統文化,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道、儒、釋三家。這三家的文化充滿智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璀璨明珠。三家之中,道教源於道家,道家始於老子;儒家創始人就是孔子;佛教則發源於古印度,在戰國後期才傳入中華,入鄉隨俗,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形成了與印度並不完全相同的佛教。

因此,我們對他們充滿敬意。

但追溯歷史,我們發現,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悉達多王子,出生於大約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由此看來,這三家的創始人,距今大約2023年,而我們的文明最常用的一句話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就說明,2500多年曆史的文化不可能是我們2023年文明的源頭。

那麼,在老子、孔子時代,人們繼承的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佛教入鄉隨俗跟從的中華文化又是什麼呢?到底是什麼開創了中華文明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早就有定論,是伏羲創易肇始了中華文明,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是我們文明的根源,所以易才被尊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從萌生那一天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我們,直到今天。像易這樣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在整個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所以,創易的伏羲才被尊為人文始祖。

《道德經》,講的其實都是道的問題,而道的根本在陰陽,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思想則始於伏羲畫卦,創於一畫開天,畫卦定義了陰陽,伏羲才是“陰陽”思想的開山鼻祖,伏羲畫卦標誌著易的創立。在《史記》中,司馬遷說:“餘聞先人曰:

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講的就是伏羲創易。

而對儒家來說,易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儒學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易》排在第一位。所以,歷代公認易是儒學的源泉與核心,可以說,沒有了易這塊智慧的基石,道、儒就成了建在沙灘上的大廈,飄在空中的樓閣。

萬世師表的孔子,自己說:“假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因而韋編三絕。韋編三絕就說孔子學習易學,非常用功,把書都用爛了。

表達了孔子對易的極度崇拜。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它在中國發展非常好,不僅繼承了佛教的傳統,而且發展出了禪宗,而佛教在印度已經是非主流宗教了。就像一粒種子,在一塊土壤中生存的很困難,而在另一塊土地上卻生根開花枝繁葉茂,說明好種子更需要博大土地的滋養,說明中華文明對佛教的發展,乃至生存都具有獨特的意義。

《易經繫辭》裡面,孔子專門有一段關於伏羲創易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孔子告訴我們,伏羲是我們遠古的先祖,接受供奉已經很久很久了,普天下的人們都愛戴他,他是我們最早的首領。孔子說伏羲創易的時候,仰望蒼穹,觀察天體現象,體悟宇宙執行規律;低頭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還觀察鳥獸身上的紋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徵悟出了萬事萬物執行的奧祕,建立了流傳至今的偉大易學。孔子讚美這個智慧“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就是說易這個智慧可以獲得神明才有的能力,掌握它就可以通曉萬物執行的變化。

02伏羲易創立

伏羲創易是一個標誌,標誌著一個偉大智慧的誕生,也標誌著一個文明的誕生。

我們今天看孔子是聖人、是萬世師表,但是通過孔子的記載,我們知道,在孔子的眼中,最偉大的先人是伏羲,伏羲是孔子心目中的至聖。所以儒家重要典籍《左傳》稱伏羲為“太昊伏羲氏”。在中華文明史上,傑出的人物,被賦予聖人如孔子,亞聖如孟子,賢人如竹林七賢乃至神仙如老子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但唯一被尊為人文始祖、被譽為與日月同輝的,唯有伏羲。

“人文始祖”和“太昊”是伏羲獨享、至高無上的尊號,在漫長中華文明史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太昊”一詞中,“太”就是太陽和太陰的意思,太陽就是天上的太陽,太陰是古人讚美月亮的稱謂。“昊”指蒼穹,也指日月光輝。“太昊”一詞就是讚美伏羲象太陽一樣光芒四射,象月亮一樣皎潔明亮,照耀著天地萬物,稱頌伏羲的智慧,就像茫茫黑夜中的指路明燈。

那伏羲創的易到底是什麼呢?

伏羲所創立的今天稱之為易的文化,其實是相當於愛因斯坦所研究的統一場理論,易是一套模擬自然萬物執行規律的模擬系統,類似一套數學模型。

我按照今天對研究物件定義的方式,給出了一個易的定義:“易”是伏羲發明的,是以陰陽為基礎的,以方圓結構表示的整體符號體系,是描述自然萬物執行規律的模擬系統,通過聯絡自然式的思維方式建立的宇宙觀和方**,是中華文明獨有的,認識自然和社會執行規律的知識體系。這個方圓結構的基礎模型就稱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

直接地說來,易的定義就直接指向這張《方圓圖》。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張圖是怎麼來的呢?是在北宋時期由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邵康節向知識階層公開的。

南宋理學大家、宋明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說這張圖“傳自希夷,希夷又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朱熹所說的希夷是指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到與宋初之間的著名道士陳摶,也就民間傳說的陳摶老祖。那陳摶從**學來的呢?

按照朱熹的說法,他是從修煉的道士、隱士和一些世外高人那裡學來的。東漢時期有個著名的道士叫魏伯陽,他寫了一本關於煉丹的書叫《周易參同契》,朱熹說這本書的理論依據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朱熹認定《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在東漢時期就在道家的高層中祕密流傳著。

宋代的另一位理學大家、進士朱震曾經更清晰地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种放、穆修、李之才這些人物都是當時一流的大學者。

可見,遠在邵雍之前這張圖就已經在暗中祕密傳承了。但是邵雍是第一個把這張圖公開的學者,這種胸懷是中國曆朝文人中少有的。

03易的演化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是由六十四個卦組成,六十四卦在典籍中有清晰的記載。儒家典籍《周禮》,相傳是周公旦所著,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生活在大約3000多年前。這本書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這句話可不得了!

這句話勾畫了伏羲創易之後,至少2023年易經發展的歷史。也就是在伏羲創易之後相繼出現了《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並且這三個易在西周初年,也就是3000多年前還同時為人們熟知和應用。這三個易都是基於伏羲易的基本原理,由六十四卦組成的。

太卜是個官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副總理,是西周時期的首席科學家。他必須掌握易的知識,及時把握自然、社會和統治階級貴族的興衰變化,按照三易提供的方法,應對自然、社會的變化,鞏固王權的統治。

六十四個卦的排列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按照特定的規律排列的。這張圖最早沒有文字,是象形文字出現之前的符號系統。

我們經常會聽說易、易經這樣的詞,其實,易和易經並不是一個東西,易是什麼呢?“易”是伏羲發明的,以陰陽邏輯為基礎,模擬自然萬物執行規律的宇宙觀和方**,是認識自然和社會執行規律的知識體系,基礎模型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

“經”,是正確闡述智慧的著作,比如《道德經》、《佛經》、《聖經》等等,《易經》就是闡述易智慧的著作,也就是對易進行解釋的文字。《易經》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六十四卦的符號;二是六十四個符號的名稱就是卦的名稱,比如乾、坤、巽等都是卦的名稱;三是“卦辭”,是上古聖人寫的,解釋卦含義的話;四是“爻辭”,爻就是組成卦的最基本符號,爻辭中記錄的都是上古聖人經歷的事件,其中最多的是夏朝中期,商部落的兩位王子王亥、王恆的經歷。

所以,易和易經是有差異的。

那麼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易的核心思想是自然,萬物之中自然最偉大,一切智慧都源於自然,所以,易提供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智慧。伏羲易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指南。

伏羲所創立的易包含了六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知識:

1,**,使用《方圓圖》和易經原文

2,曆法,包括物候曆法和天文曆法

3,地理,西晉後演變為風水

4,人體醫藥,形成了中醫中藥

5,宗教,宗廟體系和敬天法祖的禮法

6,法術,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術手段

在歷史上,《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曾經有過很多名稱,比如:

1,五代十國和北宋稱為《宓義》

2,唐朝稱為《唐卡》

3,老子創造出太極圖這個方圓圖的縮圖開始有了太極圖。

4,《繫辭》以乾卦為首的圖―易,坤卦為首的圖―簡。

5,坤卦為首的圖稱為《歸藏》、《坤乾》、《大荒經》

6,以艮卦為首的圖稱為《連山》、《山海經》

7,商末稱為《中》

8,夏中期稱為《圖》由河部落儲存

在戰國百家爭鳴之前,中國只有一個文化,就是易的知識,就是中的知識,就是圖的知識。中華文明起源自無字天書,這個天書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就是太極圖、就是中、就是圖,就是易,不管名稱如何變遷,他就是由伏羲發明創造出來的那個陰陽知識。也是人類唯一從文明之初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依然生機盎然,依然有無數中國人孜孜以求那個知識。

今天我們因為伏羲,因為中國文化這個共同的信仰再次聚集在一起,繼續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傳承著伏羲的精神。用伏羲所創立的易經的思想來認識伏羲精神,就是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無論朝代更替、無論歷史多麼久遠,在伏羲易文化的指引下,延續著我們以文化為紐帶形成的民族,延續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華文明歷史上最大的戰役是什麼戰役

中華文明歷史上最大的戰役應該是淝水之戰吧!這個我不是太肯定。對歷史不是很了解。應該是淮海戰役了。雙方拼殺的兵員歷史上最多,後勤支援人數也是歷史上最多的。投鞭斷流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吧 最大戰役是9.18事變 最大的應該還是抗日戰爭 涿鹿之戰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次大型的戰役,公元三千多年前原始...

歷史上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有哪些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 教導百姓播種五穀 興文字 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 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幹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 即道教之六十元辰。數學 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軍隊 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關於圍繞傳統中華文明共築精神家園的中學生作文

中國,乙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為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只浴火重生的鳳凰!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 中國陶瓷 文房四寶 四大發明 皮影 樂器等等。今天,我就著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