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儒"為轉注字.其原意為"人需"即"人生存於社會中所必需的學問".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論.
天 命 論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觀 念 。 從 歷 史 上 看 , 天 命 觀 念 起 源 很 早 。 古 人 對 自 然 的 規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運 無 法 把 握 , 因 此 將 它 歸 之 於 天 或 上 帝 的 旨 意 和 命 令 。
殷 代 天 命 觀 念 很 流 行 。 《 尚 書 ‧ 湯 誓 》 說 : 「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 《 詩 ‧ 商 頌 》 說 : 「 天 命 玄 鳥 , 降 而 生 商 。 」 這 些 說 法 都 承 認 「 天 命 」 存 在 。
周 代 的 統 治 者 繼 承 了 殷 人 的 天 命 觀 , 認 為 周 天 子 得 天 下 , 乃 天 命 使 然 。 如 《 尚 書 ‧ 康 誥 》 說 :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 , 「 丕 顯 文 王 , 受 天 有 大 命 」 等 等 。
與 殷 人 天 命 觀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 周 公 提 出 了 上 帝 或 天 可 能 改 換 人 間 代 理 人 的 觀 點 。 認 為 地 上 的 君 王 只 有 實 行 德 政 , 順 從 民 意 , 上 天 才 會 讓 他 繼 續 統 治 下 去 , 從 而 保 有 天 命 。 因 此 又 提 出 「 天 命 靡 常 」 、 「 天 命 無 親 , 惟 德 是 輔 」 等 觀 點 , 強 調 了 「 德 」 與 「 民 」 的 作 用 。
這 雖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歷 史 進 步 意 義 , 但 始 終 未 能 擺 脫 對 天 的 人 格 神 的 信 仰 。
孔 子 繼 承 了 殷 周 以 來 的 天 命 論 思 想 , 但 又 有 變 化 。 有 時 他 把 天 看 作 是 有 意 志 的 主 宰 , 以 為 「 死 生 有 命 , 富 貴 在 天 」 、 「 獲 罪 於 天 , 無 所 禱 也 」 。 但 很 多 的 時 候 他 又 把 「 天 」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天 , 說 :
「 天 何 言 哉 , 四 時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孔 子 也 談 「 命 」 。 他 把 「 命 」 理 解 為 包 含 異 己 的 一 種 不 可 知 的 力 量 , 說 「 道 之 將 行 也 與 , 命 也 ; 道 之 將 廢 也 與 , 命 也 。
」 這 � 的 「 命 」 , 顯 然 是 指 一 種 不 可 認 知 、 不 可 抗 拒 的 必 然 性 。 孔 子 的 態 度 是 先 盡 人 事 而 後 言 天 命 。 他 的 天 命 思 想 奠 定 了 儒 家 天 命 論 的 基 礎 。
孟 子 發 展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觀 , 講 「 順 天 命 , 盡 人 事 」 , 既 承 認 天 命 而 又 不 廢 人 的 努 力 。 他 說 : 「 存 其 心 , 養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夭 壽 不 貳 , 修 身 以 俟 , 所 以 立 命 也 。
」 這 � 所 謂 「 立 命 」 , 即 是 指 人 要 努 力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運 。 表 現 了 孟 子 積 極 有 為 的 人 生 哲 學 。
荀 子 更 進 一 步 , 提 出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命 題 。 這 � 的 「 制 」 字 , 有 控 制 、 掌 握 的 意 思 。 他 把 天 命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規 律 , 主 張 人 們 掌 握 它 、 利 用 它 等 為 人 類 造 福 。
這 一 思 想 具 有 積 極 意 義 , 因 為 它 強 調 人 在 自 然 規 律 面 前 , 要 發 揮 主 觀 能 動 性 。
總 之 , 先 秦 儒 家 雖 然 講 「 天 命 」 , 但 更 強 調 人 的 努 力 , 特 別 是 強 調 人 的 道 德 行 為 的 自 覺 性 以 及 對 社 會 、 人 生 的 責 任 。
2樓:索玉花吾夏
儒字有兩種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注說:「凡有道術者皆稱儒」。其二,《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不過一般《說文解字》的最後一意接受較廣。「儒」即今所謂「學者」,是極普泛的一種名稱。《論語》,孔子對子夏說:
「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見那時只稱有知識才藝者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儒」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
「儒」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字義是「雅」、「優」及「和」的意思,從「人」從「需」,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說服別人,為人所需。自春秋、戰國、秦、漢以後起,儒家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3樓:達長青空霜
儒跟儒家不同的
孔子之前的儒是一種職業,相當於現在的司儀,為貴族的相禮儒家之後的儒是"方士
我的大學老師說的
4樓:
本指「有學問的人」、後來泛指有學養的君子
由於春秋戰國時孔、孟等人提倡必須講究仁德品格、忠君愛國的方為君子, 故此後人奉他們提倡的學說為「儒家、儒派、儒學」, 奉行、研究和實踐這學說的人為「儒者」
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5樓:對麵包的愛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
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6樓:匿名使用者
儒者就是教授六藝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講,儒者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老師。
儒家思想,或者叫儒家文化,在中國整個傳統文化中,可以說是處於乙個主體的地位。當然對於這個說法,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就有一些學者提倡新道家,主張道家是中國文化的主幹。
其實這個問題,要看你從哪個視角來分析,儒道兩家在中國整個文化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的。但如果從歷代治國的理念、政治制度的構建,以及人身修養、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價值觀這些方面來看,儒家確實是中國文化的主幹,道家主要還是起乙個輔助作用。
講到儒家思想,首先就有兩個問題了,什麼是儒?什麼又是儒家?
儒這個稱呼其實很早就有了,過去講的儒就像我們現在舉行儀式時司儀那樣的角色。古代時常常由儒者來主持乙個儀式,比如主持乙個祭祀。後來儒者也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又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儒是以六藝教民者。
所謂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具體的技能。「禮」、「樂」這兩個問題,我下面很多地方會講到;「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射箭;「御」就是駕馭車駕;「書」,大部分人都認為是書寫或書法;「數」就是計數、算數了。
儒者就是教授六藝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講,儒者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老師。
到了孔子的時代,實際上「儒」這個稱呼已經泛化了。它已經成為當時凡是具有知識的人的通稱,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識分子,那個時候稱之為「士」。
什麼又是儒家呢?儒家是孔子開創的乙個學派。孔子的目的是研究怎麼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古時的聖人的經驗,用學術來治理國家、教育民眾。
在這些古代聖人中離孔子最近的是周公,周公名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和武王的兒子成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公旦在總結夏商兩代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之後,提出了乙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求君主要「以德配天」,強調君主自我人格的提公升是最根本的,只有提公升自己的品德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他告誡成王要「疾敬德」,要努力地提公升自己的品德,這就開創了中國文化「以人為根本」的人文精神。
孔子繼承了周公的思想,而且他認為這個思想與堯、舜、文武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中庸》評價孔子時,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堯舜」就是繼承了堯舜的說法,「憲章」是表揚、發揚光大的意思。
「憲章文武」就是發揚周文王、周武王的觀點,以他們的原則為根本依據。「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儒家的乙個根本特點,是它的思想的根源。中國的儒家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
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學派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1. 崇奉 孔子 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 西漢 以後,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學派。《漢書·藝文志》:
「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宗師 仲尼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
」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九節:「 孔子 學說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學派總能適合整個封建時代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的需要,從 孔子 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來。」 2.
指讀書人家。 唐 元稹 《高允恭授侍御史知雜事制》:「 允恭 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監察御史時,分務東台,無所顧慮。
」 宋 羅燁 《醉翁談錄·金陵真氏有詩才》:「 元祐 中,有 真氏 者,本 金陵 儒家也,美貌又有詩才。」《初刻拍案驚奇》卷十:
「家下貧窮,不敢仰攀富戶,但得一樣儒家女兒,可備中饋,延子嗣足矣。」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
隨著學科的細分,主要從以下角度對其進行解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儒學理論 仁 義 禮 智 信 天命 良知 天理 心性 中庸 誠敬 三綱 四端 五常 五倫 七情六慾 八德 忠恕 孝悌 廉恥 名節 格物致知 內聖外王 教化 和諧 大同 道統 聖賢 君子 小人 經權 文質 禮樂 仁政 王道 宗法 井田 儒門人物 中國 堯 舜 禹 商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孔子 顏回 子夏 子貢 曾子 子思 孟子 荀子 古代儒學學者 中國 董仲舒 何邵公 文中子 邵康節 周敦頤 張載 二程 朱熹 陸九淵 薛瑄 呂坤 曹端 王陽明 羅欽順 王夫之 顧炎武 黃宗羲 日本 桂庵玄樹 南村梅軒 藤原惺窩 林羅山 木下順庵 新井白石 室鳩巢 雨森芳洲 祇園南海 石田梅巖 山下龍二 加地伸行 朝鮮 王仁 崔致遠 薛聰 白頤正 安珦 禹倬 權簿 李齊賢 李穡 鄭夢周 鄭道傳 權近 李崇仁 吉再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彥迪 李退溪 李慄谷 越南 朱文安 黎括 阮廌 阮秉謙 黎貴惇 潘廷逢 張定 琉球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典 《四書》《五經》《十三經》
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儒家,又稱儒學 儒教 孔孟思想 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 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 恕 誠 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 力圖重建禮樂秩序...
儒家的禮樂是什麼意思,儒家的禮樂思想是指什麼
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 制禮作樂 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建立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 禮樂文化 奠定了中國成為 禮樂之邦 也被稱之為 禮儀之邦 禮樂文化 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雖...
儒家治國根本理念到底是什麼材料一體現了儒家的什麼治國理念
儒家核心是 仁 要求以仁愛之心教化人,首先君主要有仁愛之心,用仁愛之心感化百姓,需要人民都具有極高的思想覺悟,具有理想化的思想,大同社會 就是儒家理想化的社會。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色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平等和善待人值得提倡,但乙個國家不能沒有法制,孔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人治,所以,不論是戰國時代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