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喪葬習俗

2021-08-09 21:05:57 字數 4743 閱讀 9584

1樓:贛南臍橙

備材備材,在老人50歲以上時,子女為老人上山砍木頭,一般是果鬆(紅松),請木匠做兩口韃子荷包(棺材)準備著,俗稱“旗材”。城市裡一般都不備材,人死後,直接到棺材鋪購買。

喪儀喪儀,早期滿人講究喪禮。當家中死者彌留之際,便更易新衣,俗稱“穿壽衣”。靈床放在南炕前,頭西腳東。

斷氣之際,全家老小不許哭喊,靜靜地等候老人安靜離開人世。人死後,白布(紙)蒙臉,用白線綁住雙腳,這叫絆腳絲(入殮時開啟),還讓死者兩手攥兩個硬幣,表示死後有錢花。還要把一隻公雞用手捏死,放在死者頭前,叫做“倒頭雞”。

這時大家開始哭啼,哭得有聲有韻,哭的內容都是死者生前的優點好處,這叫“哭九場”。滿族長輩人去世,兒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過七天後才脫下,等到百日後再穿孝衫上墳燒紙,然後脫孝。

掛布幡掛布幡,老人一嚥氣,首先在院子西南處堅起一個七米長短的木杆子,木杆頂端懸掛大紅布幡,俗稱“魂幡”。布幡一經懸掛出去,親朋故里紛紛而來。在靈前叩頭之後,男左女右,分列兩旁,直到夜間。

直近親友還要輪流在靈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覺,天冷時攏火堆取暖。喪家要準備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飲用。

入殮入殮,擇吉日吉時舉行入棺儀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內糊紙,然後把篩過的土鋪在底層,土上再鋪一層黃紙,放上七個銅大錢,這叫“墊背錢”。屍體從屋裡抬出時,不準天日照死人,不準從房門抬出死人,因為房門是活人走的,忌諱死人經過。

所以入殮處,用遮蓋物支上棚。屍體由窗戶抬出,長子抬頭,其它兒子抱腳,裝入棺材叫入殮。

停靈停靈,停靈要根據家庭經濟情況而定。人死停靈一

七、三七、五

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長輩人死可停靈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難的家庭人死後隨時出殯。近些年一般都停靈三天,分大

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時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殮和出殯同時進行。停靈時,“孝子”不能離開靈棚,朝夕守靈。

出殯與下葬

出殯與下葬,滿人出殯必擇單日,說雙日出殯意味死雙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墳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鍬土取出放在一邊,準備下葬時使用,然後大家一齊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靈柩發引叫“出殯”。

出殯伊始,首先要把布幡從木杆上取下來,孝子或孝孫舉起布幡走在靈柩前面,作為引路。起靈後,摔喪盆子,吹喇叭,紅布幡在前頭引路,各種紙紮物(紙人紙馬等)跟在後面,一邊走一邊撒紙錢。到達墓地,先在地上橫放兩根短圓木,將靈樞落在短圓木上。

之後,大家開始搶撕那塊布幡,由於人多,以禮都應得上一塊,因此撕得很碎。生前養的獵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將骨灰埋在靈前腳底下。

2樓:鄭厚

按照清代《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屬於“加哈地方佟佳氏”。乾隆年以後一直居住在盛京(瀋陽)城南郊。由於民族感情和工作方面的關係,比較注意收集有關滿族風俗的材料。

現在就根據自己的見聞,參考文獻記載,簡略地談一談滿族傳統生活習俗的幾個主要方面。

早期女真族的喪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樹葬,有的**,還有的水葬,這是由於生活地域不一,經濟條件各異而形成的。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就以火葬為主。用火葬,和當時滿族生活環境有關,和他一同去打獵的夥伴很難將其屍體運回來,只好將死者的辮子剪下來帶回,將火化死者的骨殖撿回幾塊,象徵這個死者遺體,放進鹿皮製做的口袋裡,回到自己的部落(家鄉)再埋掉,到了後期又用骨殖匣子。

清初,仍延續這個習俗。入關後康熙時期改為土葬。土葬逐漸被農耕地區和城市裡的大多數滿族人所接受,這也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

遼寧地區滿族喪葬大體上可以分為小殮、大殮、服喪、祭奠等幾個主要程式和儀式。

小殮是指從死者去世到裝入棺材前的階段。老人臨終之際,兒女們給他洗淨手臉,換上裝老衣服鞋帽,無論男女都須穿本民族傳統服裝。從裡到外一般是七層(套),也有少於或多於此數,但必須用單數,以免把成雙和死聯絡在一起不吉利。

如死者是有官職爵位之人,也可以穿官服入殮。

人死後,還要有一系列的儀式,在死者的口內要放一枚銅錢,一些地方叫“含殮”。手裡要握著銅錢。在死者的頭前還要放一長明燈,俗彌“倒頭燈”。這盞燈直到大殮時才熄滅。

死人要避祖宗,滿族在屋裡西牆供祖宗匣,不能讓死人的煞氣衝了阻宗。在死者剛剛嚥氣時,就用紅布將祖宗板擋上。也有的將祖宗板上的神位請下來,用紅布包上,在治喪期間妥善收藏,出殯後一百天再放上祭祀。

掛紅幡(也稱丹旐),也是滿族喪葬禮中獨特的習俗,在《清會典》中有記載:“滿用丹旐,漢用銘旌。”丹旐又叫魂幡、引魂幡、領魂幡。

像一個長條旗,用一丈左右長的紅布做成,其長短跟死者的輩分與年齡大小有關。年齡大的就長些,年齡小的就短些。幡兩頭用黑布裝飾。

’掛幡的方法是在喪家的大門外,豎根約兩丈高的杆子,將幡掛在杆子上。如果死者是男性,便掛在大門外的左邊;女性就掛在大門外右邊。如果放在庭院裡,以屋門為界,也是男左女右。

每天早、午、晚三次在幡前祭祀早上掛出,晚上收回,直到出殯。長者死後,親友們開始弔唁、守夜、陪宿,至近的親友晚上不睡,陪著家屬守靈。早期滿族的喪禮,死者的家屬和至親族人要減食三日,與這個相關連的是“饋粥”禮節。

清入關後,一些人家的“饋粥”變成酒宴,雍正皇帝曾批評這種奢侈習俗。從這天開始,親友們前來弔唁、燒紙。大殮,也就是民間所稱的“盛殮”,將死者屍體放入棺材裡,一般在死後的第三天舉行。

滿族的棺材形狀與其他民族不同,棺材蓋是起脊式的,俗稱“旗材”。棺材裡鋪褥子,還鋪樹枝幹柴,這是昔日火葬習俗的遺風。滿族習俗認為死者的住房應與生者住房一樣,也應當起脊。

‘ 有錢人家的墳裡還帶炕,將棺材放在炕上。

3樓:小墨談社會

早期女真族的喪俗,有的火葬,有的土葬,有的樹葬,有的**,還有的水葬,這是由於生活地域不一,經濟條件各異而形成的。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就以火葬為主。用火葬,和當時滿族生活環境有關,和他一同去打獵的夥伴很難將其屍體運回來,只好將死者的辮子剪下來帶回,將火化死者的骨殖撿回幾塊,象徵這個死者遺體,放進鹿皮製做的口袋裡,回到自己的部落(家鄉)再埋掉,到了後期又用骨殖匣子。

清初,仍延續這個習俗。入關後康熙時期改為土葬。土葬逐漸被農耕地區和城市裡的大多數滿族人所接受,這也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

遼寧地區滿族喪葬大體上可以分為小殮、大殮、服喪、祭奠等幾個主要程式和儀式。

小殮是指從死者去世到裝入棺材前的階段。老人臨終之際,兒女們給他洗淨手臉,換上裝老衣服鞋帽,無論男女都須穿本民族傳統服裝。從裡到外一般是七層(套),也有少於或多於此數,但必須用單數,以免把成雙和死聯絡在一起不吉利。

如死者是有官職爵位之人,也可以穿官服入殮。

人死後,還要有一系列的儀式,在死者的口內要放一枚銅錢,一些地方叫“含殮”。手裡要握著銅錢。在死者的頭前還要放一長明燈,俗彌“倒頭燈”。這盞燈直到大殮時才熄滅。

4樓:冬夏

《滿族喪俗》之一

生老病死,人之長理。滿族人在處置老人喪事時的確有著和其它民族所不同的特徵。

年紀較大的老人病危,家裡人要不分白晝黑夜的看護,叫“守夜”,並準備好“裝老衣裳”(壽衣)等物品。一般襯衣襯褲用白花旗(一種白布)製做,外套的上衣和褲子都用青(黑)花旗。如果是老太太故去,白襯衣外罩上深藍色的旗袍。

男人外賬藏青色馬褂。鞋子男女是不一樣的。女的穿藍色繡花鞋,男的穿青色厚底鞋。

穿白色襯衣時,要把最上面的鈕釦剪掉,怕屍體腐爛後,鈕釦掉到嘴裡,這樣後代會出啞巴的。

看看病人呼吸很微弱了,就要把人從窗戶抬到棺材裡。拍的時候要用一塊遮陽布來遮擋陽光。

如果病人在炕上嚥氣,就要順炕沿放一塊較寬的木板,木板兩頭用土坯墊起。年歲越大墊得越高。這塊板子叫“停床板”,頭衝裡腳衝外。

帶著微弱的呼吸,從窗戶抬到棺材裡叫“走馬入殮”。因房門屋門都是走正常活人的,所以死人要從窗戶抬出放進棺材裡。

棺材要放在院子**已搭建好的靈棚中。棺材也叫“壽材”和“料子”。板料都用紅松板材,有“二三”料子、“三五”料子,比較上檔次是“五七”料。

前一數字代表棺材的兩幫板材厚度,後一數字代表“棺材天”(蓋)的厚度是幾寸。滿族人的壽材叫“旗材”。旗材棺木由兩部分組成:

下面一截叫“旗材下套”,上面部分叫“天腔”,兩下兩部分幾乎一樣高,所以人何稱呼叫“大谷腔”。它不像“民人”壽材前面有斜旋切式的半圓型前臉,而“旗材”前面有一定的“斜頭”,是直的,兩邊有起線的壓板。棺材不論是天(蓋)、底和幫都是“奇數”的板材組成。

要麼獨幫獨底獨天,要麼幫、底和天都用三塊板拼成。棺材底色都是用紫檀色,再請畫匠畫上二十四孝。

入驗前先在棺內篩上一層細土,土上鋪上“黃仙紙”,在鋪上黃布面的褥子,上蓋黃顏色的薄被。這叫“**入櫃”,如果蓋白色的被就稱為“鋪金蓋銀”了。

《滿族喪俗》之二

故去的老人入殮後,在口中放一枚栓著白線的“咽口錢”,臉上蒙上一塊方型黃布叫“蒙臉布”,兩手各攥一個饅頭叫“打狗餑餑”。蓋上棺蓋後,家人們要為故去的老人指“冥路”。在此同時,大門外按故去人男左女右豎起“聚魂幡”。

聚魂幡是用半幅紅布做幡身,用青布做一三角型幡頭,幡身下部有開叉,象徵兩條人腿。挑幡的木杆不能用椴木,而要用楊木柳木等木杆。

老人故去後,家中要派人到各親屬家去“報喪”。報喪人要用打千禮向親屬通報喪事以及“開弔”和“出靈”日期。而這時,要搭建靈棚和佈置靈堂。

靈前擺放一張供桌,供桌上有供飯供菜以及糕點等食物。供桌前放有一中號瓦盆,作為燒紙用的“喪盆子”。棺材的底要長出六七寸。

是放“常明燈”和“倒頭飯”的地方。

滿族人不戴孝帽也不披麻。晚輩的男子穿孝衫腰間扎孝帶,晚輩人都在孝衫上,丁有不同顏色的布條,你方便於辨認輩份。孝子們扎青布條,孫輩們扎紅布條,曾孫扎綠布條或穿紅色孝衫,表示是“喜喪”。

家族中晚輩婦女要帶“孝包頭”。孝包頭是將白孝布疊成約8cm寬的長帶,如故去的是男性,要在頭部的左側打結,如果是女性,則要在右邊挽結。親戚們的所有孝布都是喪事人家免費供給,但家族前來奔喪的人就要自已準備了。

家裡不管男女都要守孝。男人們在棺材左側跪著(指來弔喪的親友來叩禮時),輩份大的在前面,女的在棺材右側,也同樣按輩分開排。

前來奔喪的親友們拿著燒紙和其它物品,家裡主事人要迎接並拿過物品,奔喪人跪地燒過紙後要磕頭三叩首,兩側跪著的家也要叩頭還禮。

滿族有哪些習俗

滿族習俗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 河北 山東 新疆等省 自治區以及北京 成都 蘭州 福州 銀川 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 黑龍江中上游 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

回族去世有什麼規矩回族喪葬習俗解析

回族的喪事應當經過太平間 容顏整理 喪事準備 淨化 安葬 追悼等程式。其中,喪葬儀式是回族喪葬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參加葬禮的每個人都必須徹底清洗。葬禮的領頭人通常是這個大廳清真寺裡的牧師。其他則由死者的意志決定。不管他們的年齡和地位如何,只要他們懂得伊斯蘭規則,他們在群眾中就有很高的威望。擴充套...

連城縣的喪事習俗是什麼樣的,喪葬習俗有什麼?

a鈥唄鈥唋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 燒 七 燒百天 燒週年 燒三週年。1 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 擺供品 上香 踩院子 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 上香 燒紙 2 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