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主題寫演講稿?(思路)

2021-09-18 06:11:13 字數 4653 閱讀 8971

1樓:匿名使用者

黃山之行,滿目皆樹。有半伏半臥,狀似待躍之虎;有相依相偎,頗如母子互慰;有的山腰橫出,直指蒼穹,根握山岩,力美盡現,引人注目。  不得不為這些千姿百態的生命折服,於是頻繁地按下快門,只望擷得其神韻之一二。

不知不覺,便落到隊伍後面了。但我並不感到十分慌張,因為嚮導事先早已說明,行程安排十分寬鬆,而且他會走在最後,確保不會有人迷路。果然,一回頭便看到他快步走來,開口問我:

「很喜歡這些樹?」  我點頭:「尤其驚嘆扎根於近乎垂直的山崖上的勁力之美,堪稱造化的奇蹟。

」  他笑道:「其實長在山腰,鋒芒畢露未必是一件幸事。」  「接受風雨洗禮,自然磨礪,也許不同於溫室中的舒適,但親身創造奇蹟,一生足矣。

」  「難道只有韜光養晦,甘心被埋沒才是正途?」  「浪費才能以求安逸當然不值得讚美,你看這棵樹。」他指向道邊群木中的一棵,我仔細看去,不禁結舌。

只見這棵樹的枝幹已被折斷過好幾次,然後又被人接好,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彎曲。「看到了吧,這難道不是生命的奇蹟嗎?在它身上,同樣有抗爭的痕跡,而且比起山岩上那些早夭的樹,它會活得更長,長得更英挺。

更重要的是,當它要接受大自然更為殘酷的考驗時,它已有了足夠的力量加入這場戰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生命的真正光輝。」  「所以,急功近利,在未成熟時便鋒芒畢露,也許能求得一時的輝煌,但表面的浮華終究只是過眼煙雲,空中樓閣雖美,終會因根基不穩而坍塌。

而暫時的韜光養晦並不等於一輩子的屈服,當時間到了,便自然而然地一飛沖天,厚積薄發的才叫奇蹟。」他總結道。  望著眼前這棵不起眼的樹,我彷彿看到它在狂風暴雨中不屈的搏擊。

那不是炫耀,更不是無奈的反抗,而是對生命,對使命的責任與擔當。  可惜,有多少人能讀懂這樹的哲學,又有多少人領悟到了這份神聖的使命呢?

2樓:匿名使用者

政法園裡,臥虎藏龍。成績優異者有之,實踐能力強者有之,而徐巨集博便是將二者很好地集於一身的典範。他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大學期間平均成績85分,考試成績在學院前3名之列……除此之外,他豐富的實踐經驗也頗為讓人羨慕:

大學四年擔任班長,同時任院刊《知行》主編,在民事法律診所學習期間,援助**兩起民事案件……這樣的履歷使得他的優秀抹上了「傳奇」的色彩。不過,採訪中,和大家爭著端茶倒水的他,讓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鄰家兄長般的親切、隨和、淳厚和樸實。知——「不以成績論英雄」「不以成績論英雄。

」——這樣一句話從徐巨集博口中說出,讓人有些詫異。成績優秀如他,卻堅信「現今法學教育模式下,成績好不說明問題」。比起取得好的成績,他更加看重的是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形成一套自己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思維體系。

不過他相當樂於將自己取得成績優異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徐巨集博的優異成績並非得益於超乎一般的智慧型,或者別具一格的方法,而是歸功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累積。在他看來,踏實勤奮便是最好的捷徑。

在這過程中,他最為重視的是課堂學習。「上課在自己的學習比重中佔80%」。「能將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東西理解並吸收,考前再加以鞏固,取得乙個好成績就很輕鬆了」。

徐巨集博尤其提醒那些平時不好好學,總靠考前突擊的「突擊隊員」們:「這樣的方式或許偶爾能幫你取得乙個不錯的分數,但長此以往就靠不住了。」他援引身邊乙個同學為例:

大一時,這位「突擊隊員」考試成績還不錯,但是法學是個系統的知識體系,由於缺乏基礎,這位同學大

二、大三、大四的成績與日俱下。因此,徐巨集博反覆強調,打下乙個紮實的基礎相當重要,這也是他在找工作的經歷中得出的最深體會。紮實的理論基礎,對徐巨集博而言,不僅是優異成績的保障,更是將知識昇華為方法和能力的前提。

除課堂之外,徜徉書海是他的最愛,圖書館對他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精神家園」。嗜書如他,說起讀書頗有一番心得,說起讀過的書,更是如數家珍。「往往薄薄的百頁便是乙個學者畢生研究的精華」,他說。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等都是對他思維方式和思想形成影響很大的書。根據自己的經驗,他建議在大

一、大二法學知識所學還較少的情況下,多看通識類書籍。他個人比較偏好散文詩、哲學類書籍以及人物傳記,例如他很喜歡的《富蘭克林傳記》,還有諸如學者講演類文集等,在徐巨集博學習民法的時候,江民先生的《民法演講文集》就給了他很大助益,尤其讓他對於法條的價值、目的、意義上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如今,即將離開大學校園的他更是深感讀書的重要。

他感到遺憾的是大

三、大四沒有系統地看書。徐巨集博所謂「系統地看書」就是指對於像《鄉土中國》那樣的經典好書,應該一遍遍由淺入深研讀,反覆揣摩。另外,讀書筆記讓徐巨集博深感獲益頗多,「做讀書筆記就是將書從厚讀薄,再由薄讀厚的過程」。

只是遺憾自己沒能堅持下來。在博覽群書中,徐巨集博領悟到,課堂上、書本上得到的並不意味著就是自己的知識,大家應把「拿來主義」上公升到乙個高度,即通過歸納總結,完成知識的轉化,將其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正是這些從書中採擷的思想精粹、得到的點滴感悟,都如同石礫般沉積,鑄就成徐巨集博知識的基底,構建著他思維的脈絡,沉澱為思想的成長。

在徐巨集博的思想成長史中不得不提的是一本雜誌——《南風窗》。徐巨集博是在高二時班主任老師的介紹下與《南風窗》結緣的,這段情緣至今已然走過了五年的歷程。五年來,《南風窗》他期期必買,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本。

每逢放假,他也總會讓同學代買。人稱「《南風窗》博士」。《南風窗》致力於「做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政經雜誌」,徐巨集博最為喜歡它的地方,正是在於它「敢說真話」,同時擁有著一批厲害的記者,以他們敏銳深刻的洞察力、別具一格的思考分析以及極佳的文筆一次次給徐巨集博帶來思想上的衝擊和啟迪。

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影響,力量往往是巨大的。五年的情緣使得《南風窗》成為徐巨集博談論形勢政策問題時觀點的**,同時也是他新觀點新思路的衍生地。而徐巨集博看待事物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得益於這樣一種持久的思想砥礪。

「很巧的是,自己的生日和《南風窗》的創刊日剛剛相隔一周」,徐巨集博笑著說道,他覺得自己與《南風窗》的緣分是早有淵源。《南風窗》創刊於2023年4月1日。兩個同齡的弟兄就這樣相逢在最美的花季,相伴走過生命中最可寶貴的成長之路,見證著彼此的漸漸成熟。

採訪中,徐巨集博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與同齡人相比有著更為深刻的思想認識。大家意欲**他現在的思想機理,想知道在他思想形成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學者是誰。他只是謙遜地說:

「自己真的還是剛剛開始學習,知者甚少,就和大家一樣,聽過一兩個學者的大名,但對他們的觀點都沒有足夠了解,因此不敢妄談人家對自己的影響。」不過他認為,真正的學者是個學術上的流浪者,「即使是最偉大的學者,也不會有絕對的判斷,肯定會有侷限性,有缺陷,在否定之後再否定……」這個有著西北漢子樸實與大氣的清瘦男孩身上,同樣透著不羈的「流浪」氣質。行——成長,在生活的大課堂一方面,徐巨集博在閱讀中進行著思想的跋涉,而另一方面,他在生活的行走中完成著心靈的蛻變。

徐巨集博大學生活之豐富斑斕,是讓人羨慕的。剛進大一的徐巨集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像乙個盲人剛剛恢復視力」,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參與興趣。在足球隊當守門員,他磨破了兩條褲子,「收穫」了汗水和渾身的傷;進過廣播站,做過記者;參加過法律服務中心,做過法律援助;也曾在考研共進會、校學生會……精力旺盛的徐巨集博在校園裡各個平台上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到了大二,於他而言這是個「審視和反思的過程」,明確方向後,他開始捨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地方。而徐巨集博最終選擇的,就是日後讓他有著刻骨銘心經歷的「一片學術綠地」——行政法學院院刊《知行》編輯部。「知行合一」—— 光看刊名,便知道這個地方的精神與他自身的特質相契合。

《知行》學刊的宗旨是「為有志讀書者創」,刊登師生**、案例評析、調查報告等。大一下期加入直到大三,其間徐巨集博做過編務、責編,最後成為主編。為了《知行》更好地發展,徐巨集博傾盡了心力。

刊物的內容、經費**、編輯部的組織管理、團隊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讓他絞盡腦汁、牽腸掛肚。每一期從約稿到審稿、從排版校對到發刊,各個環節徐巨集博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甚至每到發刊前夕,他就常常睡不著覺。

儘管如此,徐巨集博還是覺得慚愧,「自己能力有限,沒能讓《知行》有更好的發展」。談起《知行》,徐巨集博的言談和表情中都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深情厚意,或許是大家乙個局外人難以洞悉的情懷。無論是收穫也好,付出也罷,曾經的歡笑與掙扎都化為了一句話:

「在《知行》編輯部的日子,是讓自己刻骨銘心、一輩子忘不了的經歷。」《知行》編輯部團隊走出過很多優秀的學子。 「與優秀的人交流,經常會在思想的碰撞之中擦出火花」,徐巨集博說,雖然大家經常會為了工作上的事而爭論不休,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終成為相互理解、支援和鼓勵的摯友。

學刊工作之外,徐巨集博還擔任了四年班長。他一直秉著真心實意為班裡切實地做事,還經常幫老師做學院的一些工作。日久見人心,徐巨集博誠心的付出也換來了老師們的讚賞和同學們真心的支援。

讀萬卷書,更在實踐的征程行萬里路。徐巨集博大三時在法律診所的學習對他實踐方面有很大影響。其中還有個小插曲——法律診所的報名徐巨集博原本已經錯過,他以旁聽者的身份進入課堂後,老師以不符合制度向他表示婉拒,然而執著如他,頂著壓力一直堅持,直到戲劇性的轉折出現,診所一名同學因故退出,他終於得償所願。

在診所學習期間,他和搭檔合作帶了兩個案子,都順利結案,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十萬餘元,也為他積累了寶貴的司法實務經驗。未來——生活在遠方,前路在腳下對於未來,他是這樣設想自己的法律人生——先做檢察官,積累一定經驗後做一名律師,而後成為一名法官——在他的眼中,法官是觸控上帝神袍的人,只有積累足夠的人生閱歷和法律經驗者才可擔當。隨後再找到一尺講堂,授課、寫書……夢在前方,路在腳下。

如今的徐巨集博,以筆試、面試綜合成績名列全陝西省法檢第一的實力,順利進入寶雞市金台區檢察院,開始踐行他的人生藍圖。他原本也打算過本科畢業後繼續考研深造的,可是,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毅然選擇了就業,肩負起家庭的責任,為年邁的父母分擔家庭的重擔。同時,他也很想早日在實踐部門的工作中近距離接觸真實案件,感受中國法治程序。

現在,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徐巨集博已經做好了準備。他認為做事永遠適用的道理便是,在做一件事時別想太多,只要葆有一顆平常心,踏實地走,認真地做,堅持走好腳下的路,有一天也許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走在了前面。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近義詞是什麼

只無不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 偶題 2 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 唐.賈島 戲贈友人 3 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後難摹 宋.蘇軾 臘日遊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金.王若虛 論詩詩 5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清.黃遵憲 雜感 6 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包含了什麼哲學道理

讀萬卷書,行萬 里路包含的哲學道理 讀萬卷書,是指要獲得足夠多版的理論知識,行萬權裡是指要參與實踐,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哲 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 孔門十哲 古聖先哲 等詞,哲 或 哲人 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似 哲學家 思想家 之謂。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哪個更重要

古人都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為一種追求。因為這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那麼這兩者之間重要性是否一樣呢?有沒有區別?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 行萬里路 要比 讀萬卷書 重要得多。如果一個人一點書不讀,只行萬里路,也一樣不會成才。這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問題時抬槓的一種句式,也是很有用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