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中的古羌族在什麼地方,羌族你知道在中國什麼地方你知道嗎?

2022-02-15 08:53:46 字數 4643 閱讀 1295

1樓:匿名使用者

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特產。有自己的語言。

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遺跡毀於2023年8月25日15時發生的疊溪大**)稱王。李白在《蜀道難》裡吟詠: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就在同一地域,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

現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甘肅南部、四川西南、雲南部分地區,現有人口約306072萬。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公尺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古代羌族現在是什麼民族呢?

2樓:永遠的西大爺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乙個古老民族,又稱「雲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為主。傳說2023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其餘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雅安地區、四川西南,貴州省江口縣、石阡縣,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寶雞市鳳縣部分地區,甘肅南部、雲南、現有人口約309,576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文化的一支,與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公尺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統。

現在中國官方認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其它省市。現有人口約309,576人(2023年)

3樓:不曾明了

古羌族是上古時期,現今中國領土上乙個重要的民族。從活動情況看,商周時已遍布今陝西、 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帶,部分入中原定居。宋以後逐漸分化並與周邊各族融合。

現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裔。其他如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都和古羌族有一些關聯。

羌族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2023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

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

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2023年和2023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2023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程式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公尺麵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

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公尺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淨的大公尺拌到玉公尺粉裡,或將玉公尺粉拌到大公尺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公尺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公尺粉加推豆花的連(公尺+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公尺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

用麥麵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麵」;沸水加玉公尺粉煮成糊狀,稱為「麵湯」,繼續加玉公尺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公尺、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製成炒麵,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

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醃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

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餚。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

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裡加鹽、花椒等紮緊、風乾,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罈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乙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製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製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 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一首羌諺所云:「無酒難唱歌,有酒歌兒多,無酒不成席,無歌難待客」。

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另一種被稱為蒸蒸酒的飲料是將玉公尺麵蒸熟拌酒麴釀製而成,飲用時既有酒香又能頂飯,類似漢族的醪糟。無論年節或待客,羌族都以「九」為吉,故宴席時都要擺九大碗,菜餚與川菜相同。

燉全雞,習慣於用竹籤撐起雞頭,使之昂起。以雞頭饗上賓(如舅父等)。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

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准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

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鬥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嚐各自的祭祀食品。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新娘新郎幸福美滿、白頭偕老。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典型食品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

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5樓:言之午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我國古代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與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間仍有巨大影響,而且傳承著不少優秀作品。

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 等。羌族神話著名的有《開天闢地》、《山溝和平壩的 形成》、《造人類》、《鬥安珠和木姐珠》等,其中所說的姐弟成婚、射落8個太陽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羌族的生活。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笛三孔」。

馬融《長笛賦》言:「近世雙笛從羌起」。唐代《樂府雜錄》載:

「笛,羌樂也。」宋代陳(左日楊右)《樂書》記有:「羌笛五孔」。

可見其歷史久遠。近代流行於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管身竹製或骨制。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鳥的腿骨。

今羌笛管長17厘公尺,直徑1厘公尺,單簧,雙管,豎吹,六聲階,多獨奏。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轉,悠揚抒情,牧人常於山間吹奏自娛。古羌笛既是樂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說。

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幹壽」等。「跳盔甲」是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過去多在有戰功的將士葬禮上跳。數十個舞者身披生牛皮鎧甲,頭戴插有野雞翎和麥桿的皮盔,肩掛銅鈴,手執兵器(多為長刀),分列對陣而舞,吼聲震天,威武雄壯。

把勇武不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躍然再現。

古代皇帝的冰窖修在什麼地方,在古代皇宮裡你冰窖之類的窖嗎?

山東省飛飛 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共有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冰窖為主體的有兩處,一是雪池冰窖,一是恭儉冰窖。雪池冰窖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康熙年間。藤陰雜記 記載 雪池,康熙中賜蔡升元,內府司員,冰雪施工,如期告竣,令同知陳元龍送歸新第。見蔡紀恩詩。康熙萬壽盛典 又前過石橋,進雪池紅門夾...

中國的古代遺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麼地方

遺址,從歷史 審美 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位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範圍,很多史前遺址 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中國的古代遺址很多,主要有 元謀人遺址 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

邑西在古代是在什麼地方,古代的西岐和朝歌都在現今的什麼地方?

邑,yi,從囗 wei 人。表城邑。會意。甲骨文字形。上為囗 w i 表疆域,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邑 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耳旁。從 邑 的字多和地名 邦郡有關。城市,都城,舊指縣,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古同 悒 指愁悶不安 古代的西岐和朝歌都在現今的什麼地方? 一起來捉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