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2022-05-06 05:31:44 字數 5329 閱讀 6550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乙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乙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乙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踰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乙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踰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說:

「我大約十五歲志於學習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認真研究歷史,用心學習《詩》、《禮》、《書》等文化。三十歲時,我的學說已經建立了基礎,我也可以以我的學說立身於社會。

四十歲時,我已知道我的學說是上天的旨意,故能通道不疑。雖聽到各種議論,也不疑惑動搖。五十歲時,我已經明白道就是天。

同時明白我是上天的僕人,上天交給我的使命就是修道、傳道。六十歲時,一聽別人的話,就能準確的理解,並能辨別判斷他的話正確如否。如果他的話有錯誤,我也知道他的話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錯。

而我的判斷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別人提出的問題,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歲時,天在我裡面,我在天裡面,天與我同在,天與我合一。因此能隨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規矩、法則。」

3樓:德智教育謝老師

回答您好:親,以下就是對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的釋義: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同樣,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乙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所以這句話說的是,在學習上的各個年齡段應該達到的境界,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十歲就要成家立業,四十歲就要不再疑惑等意思的!

意思: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更多4條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歲,知道規矩,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四十歲,知識較豐富,聽各種不同議論,不致迷惑;五十歲,知道大自然賦予人們的命運;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能分別真假,判明是非

何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5樓:河蟹蛇薈

意思: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乙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乙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讀論語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從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這些話的用意,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歲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歲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歲明白所謂命運,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歲的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7樓:豐曉昕秋笛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出自論語 講的是人生各年齡應有的狀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是什麼意思?

9樓:雜談鮮事

孔子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這是孔子的原話,大致的意思就是說他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他覺得自己每過了乙個人生的十年就多明白了一些事情。

三十而立是說這個年齡段已經應該有一些成就了,是乙個頂天立地的人了,不管是在自己的工作上,還是說在其他方面多少是有了自己的成就能夠自己和朋友相處的很好,能夠自己處理生活中的事情,養活這個家庭,四十不惑,是說這個年齡段自己已經不再那麼疑惑了,已經明白了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知道很多事情發生了就改變不了,知道很多事情沒有發生就自己盡力的去努力,太多的疑惑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50知天命是說,他原來40歲的時候是不那麼困惑了,但是不是說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他只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每天疑神疑鬼的,每天懷疑這懷疑那的踏踏實實就是做工作可能效果會更好,50的時候他就知道啊,有些事情是上天注定的,就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這個時候你年輕的時候一些遲遲放不下東西,到50歲左右就應該明白了,那些東西是你本來命運中就沒有,不是你個人的不努力,因為你年輕的時候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了,但還沒有成功,那這就是命運使然。

60耳順是說到了60歲的時候已經能聽進去周圍人的意見了,不再是一意孤行的了,人年輕的時候都是有倔強的想法在的就是覺得自己認定的行為無論如何也要去做,別人給的意見也都只能是意見,都不聽也聽不進去,但是到了60歲就能夠心平氣和的去聽取別人的意見,細細的去思考別人這個意見是不是有道理,能夠讓自己的耳朵順從自己的意願。

10樓:果子糖紙

(孔子說):「我15歲時,立志於學習,30歲能自立於世,40歲時遇事就不迷惑,50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70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樓:知經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的時候能夠獨立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四十歲的時候遇事能夠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能夠知道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沒有不順耳的事,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逾越規矩。

12樓:m**is夢

出處:《論語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13樓:簫灑舞劍

三十而立

並非「立業」、「立家」、「立志」、「立名」,甚至「立言」,而是確立「人生觀、世界觀」,面對「人為什麼活著」、「世界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

三十歲:「我認為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

不惑,並非意味著通曉一切答案,而是能夠在作出人生選擇時,不被虛幻迷惑,時刻校正自己的人生道路,尤其是發現錯誤時能及時糾正,而不是不犯錯誤.

四十歲:「我的底線是.」.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是了解事物執行的一般規律,洞悉事物的發展趨勢.

五十歲:「我知道事情的本質」.

六十耳順

耳順,不僅了解事物的規律,還能了解事物的各個方面.在聽到不同意見時,也如同是從反面引證自己的觀點.

六十歲:「我們觀點不同,其實殊途同歸」.

七十而從心所欲

從心所欲,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順其自然.

七十歲:「一切盡在掌握」.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為身體還不夠健壯,又稱弱冠,而立就是指人到了30歲就小有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與威望。人到了40就會有成熟的想法,會變得理智。知天命就是認為成事在天,50歲的老人對事情不在有所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tina變美日記 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 人剛出生的時候叫嬰兒 不滿週歲的時候叫襁褓 2到3歲叫孩提 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7歲為韶年. 蛙家居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呢

杖朝之年 中壽 指八十歲 耄耋 指八十歲到九十歲 八十曰耊。字亦作 耋 說文 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 九十歲。順帶把各年齡段都給列出來 襁褓 不滿周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 髫年 女孩七歲。始齔 齠年 男孩八歲。說明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 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